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化自信
时间:2022-08-12 11:28:31
导语: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化自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彰显文化自信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担当,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教材作为中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内容上体现了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插图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浓郁的“传统气息”;在教学安排上回归传统,将中国文化摆在第一位。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一特色,精读文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利用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避免灌输,隐性渗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1]”。从文化自信的内容来看,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2]。一个民族若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这个民族才能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将文化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肩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4]。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知识情感的重要载体,利用好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彰显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具有整合作用,能够指导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和道路选择;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她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取得如今的发展,得力于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力于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小学阶段处于思想价值、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可塑性,古人强调“童蒙养正”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民族振兴及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语文教材具有彰显文化自信的义务。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知识和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从教材中来;其次,语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范本,因为教材选文都以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刻、极具经典性的文章入选;再者,语文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母本,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涉及政治、社会、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因此,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义务有责任将文化自信渗透在教材中传递给学生。(二)优秀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教材作为中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直到今天她依旧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第一,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其他民族所不能及。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我们的学术思想生生不息。第二,我们要传承革命文化。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建设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统中的爱国爱民、吃苦耐劳等宝贵精神。第三,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现代文化[5],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秀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需要语文教材这一中介传播给学生,植入学生脑海,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最具适应性的“首选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小学教材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6]的确,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从选文内容、插图设计,到教学安排都可谓是独具匠心,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理念,同时从中渗透了“文化自信”的思想。(一)选文内容彰显文化自信。统编小学教材在选文时,以强调经典性、兼顾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四点为标准,在选文篇目上做了很大改变,增加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章。1.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强调文化育人,培养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格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心选编了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古代蒙学读物、传统艺术文化等内容类型的文章。首先,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就开始接触古诗,整个小学六年选编了129篇古诗文,平均每年20篇,占教材选文总数的30%。教材选文涵盖了《论语》《孟子》《史记》等价值观正,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真知灼见的文章;其次在历史名人故事中,教材选编了《大禹治水》《曹冲称象》《扁鹊治病》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文章;再次在蒙学读物中,精心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读物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教育性,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章句安排在课文、“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三个不同的地方;最后在文化艺术方面,教材选编了《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等一些反映我国古代建筑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一些反映古代书法美术的作品。同时教材还选入了民间谚语、门楹对联、名言警句等反映民俗的内容。这些文章内容的选入,让学生领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给学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兴盛之印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2.革命传统文化体现制度自信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心选编了40余篇有关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丰富,选材多样。例如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及重新入选的《的扁担》等歌颂伟人的作品,还有《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一些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有《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诗歌作品,还有《为人民服务》《开国大典》等文章。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类文学作品是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折射出革命思想的光辉,能够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救亡图存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再到实现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以及革命先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的精气神。(二)插图设计彰显文化自信。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编教材采用彩色印刷,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配有插图且内涵丰富。插图富含中国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浓郁的“传统气息”。1.鲜明的“中国味道”统编教材在插图设计中颇具匠心,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元素被巧妙设计在教材之中。例如,在一年级古诗《春晓》《画》,二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村居》中均配置了人物、花鸟、山水主题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其次,教材还插入了具有中国建筑元素的图画,在一年级《我是中国人》中插入了天安门,二年级《神州谣》则以长城为背景。教材还在其他方面配设中国元素,例如《升国旗》中插入了国旗,《口耳目》配了两个京剧人物,在识字《日月水火》中选入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汉字的甲骨文图片。国画、古建筑、甲骨文这些具有典型中国味道的插图,在统编教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2.浓郁的“传统气息”统编教材在“传统气息”上颇有研究,下足了功夫。在教材封面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主题内容的传统画作。一年级上下册的封面分别是放风筝、过年,二年级则是皮影戏、舞狮。在《剪窗花》中,画家根据儿歌的内容,配上了具有民风民情、乡土文化气息的鸡鸭、喜鹊、红鲤鱼、梅花、胖娃娃等剪纸作品。《中国美食》则选取了烤鸭、水煮鱼不同菜系的传统食物插图,《端午粽》插入了传统美食粽子的图画,《传统节日》则配上小朋友贴窗花、大人们划龙舟的插画。可见,统编教材的插图设计从日常饮食到艺术文化都讲究“传统气息”,传播传统文化。在插图中,风格中国化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些具有”中国味道”“传统气息”的插画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文化不自觉地烙印在学生心中,同时也将文化自信扎根于脑海。(三)教学安排彰显文化自信。在教学安排上,统编小学教材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让一年级学生先学字后学拼音。温儒敏先生说:“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7]相比之前的教材,统编教材先学一些字,后学拼音是有根据的,是回归传统。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都是从识字启蒙开始,学生反复认读记忆,自然而然就会认得一些汉字。统编教材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汉字,而不是拼音,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教材开篇第一课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汉字,这个是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印象,将中国汉字根植于学生内心。其次,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开篇识字一中选入的基本都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一年级上册有《天地人》《对韵歌》,一年级下册有《春夏秋冬》《姓氏歌》,二年级下册开篇则是《古诗两首》。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上,将识字课、课文以及“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设计成一个整体、立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谓是匠心独运,回归传统,将中国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将中国文化摆在第一位,凸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精读文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在选文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题材的课文,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依据文本的特征和文化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贴合文本的教学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弘扬民族自信、体现制度自信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好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二)利用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读图,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识读插图,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统编教材的插图均是画家根据文章内容精心创作的,古诗中都配置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教师教学生识读“中国风”插图时,可以适度解读“画风”,或是请学生讲解国画的特点;其次教师要图文互用,在《传统文化》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图文对照,形象体会我国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习俗多样的特点,并要求学生与大家分享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甚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给课文创作插图,学生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理解能力。(三)避免灌输,隐性渗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显性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灌输大道理,空谈枯燥无味的理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需求、心理状况,而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将文化与教材有机结合,隐性渗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学生课文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课文传递的情感有机交融,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沙蕙.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J].红旗文稿,2017,(23):3.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李向成.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选[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9-34.
[6][7]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
[8]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肖萌 杨柳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材鲁迅小说课例教学研究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利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