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及对策
时间:2022-05-30 09:25:43
导语: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挖掘广阔的语文资源。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扎扎实实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朗诵”、“表演”、“调查”、“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小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众多因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悬殊较大。如,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却是羞羞答答;有的伶牙俐齿,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仔仔细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活动中要以人为本,承认、尊重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做一种教学资源。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
1.“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足
我们承认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小学生的差异几乎每天在变化着。如,在小组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台打印机就专门负责打印,其他类型的活动任务均与他无关。有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为小组搜集资料,下次就变成汇报交流时的主持人。由此可见,我们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应当肯定后一类同学的做法,当他们的排版水平有所提高后,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抛头露面”的任务,喜欢表现的学生,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搜集、整理”之类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进步。
2.“以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应有选择权。小组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我们不能粗暴干涉。因为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才有动力和信心出色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然而,我们在活动中往往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选择不好影响活动的开展。我们往往让这小组完成那个活动项目,那小组完成这个活动项目。这样做法的理由是:活动的内容可丰富一些,活动效率可高一些。殊不知,这样的选择活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那些“小机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如围绕《半截蜡烛》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同学们,我们现在归纳的五个活动项目,已经剩下课本剧表演和搜集背景资料这两个活动项目了,请剩下的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表面上看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事实上最后两个小组只好翘起嘴巴无奈地进行了选择,只好期待下次活动时早些举手争取选一个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3.“以学生自由分组”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权还体现在自由分组中。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我们应尊重。在分组活动中,有些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几个成绩差的在一起活动效果肯定不理想;他们是‘捣蛋鬼’,怎么能在一起呢;这一组怎么都是女生。”由此大声说:“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某某到这组,某某到那组……”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学生的感受,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也许,成绩差的那一小组为大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现场图片;调皮、捣蛋的那一组写出了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全是女生的那组能把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茂。
4.“以评价促进活动”的意识不足
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然而,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的尺寸没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学生没有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及格、须努力”或用“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缺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却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这种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致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对策
1.指导学生的及时性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比如,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分别适合哪类学生?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确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能随便或过早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我们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要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亢奋。
3.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一主题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样的活动进度不同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及时地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即依据活动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和组织,重新排列组合,使活动的内容、形式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便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选择、接受。调整时,要遵循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围绕活动的数量、覆盖范围、难易程度,以及安排的顺序和进度进行,删去那些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实施的环节,补充一些相关的拓展性的活动,使活动得到延伸。同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识、见解当做活动的一部分,在活动中给学生补充、引导。
4.评价学生的科学性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成功的一面,也会有失败的一面。自然包括“碰钉子”,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他们必然获取了或多或少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说他们都有了收获。因此,如果我们追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评价,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强调了竞争和淘汰,忽视了合作与共生,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方面考查学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态度的转变、重视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在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为主的基础上,教师、家长、同伴、校外辅导员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切实加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这样采用多把尺子,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从容地实践,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总之,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作者:季健 单位: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 下一篇: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