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12-10 09:53:05

导语: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究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通过笔者近几年来的教学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内容的选择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眼光比较狭窄,规划教学重点时也只是从课本出发,强调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字词的积累。此种生硬的教学理念落实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死板的教学模式。通常表现在,在课程初始时,老师将生字、生词进行板书,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记忆,旨在希望通过反复地诵读、积累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其实不然,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反复记忆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在其没有对该字词产生自我的理解之前,即使当时学生能够记住字词,也并不能够学会其具体运用的方法,不明确其应用的具体语境,老师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一般而言,完成对字词的教授后,老师便会开始对文章的讲解,通常采用的是从头到尾的“垄断”解析的方式,将课程朗读完后,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然后概括文章的内容,将其中重点的字词另外组合讲解,之后,讲解课后的思考题。基本上一堂语文课便顺利得到完结。但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的创作来源于实践,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确语文知识应用的具体语境,拓展学生的理解外延。

(二)教学方式单一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转型,同样在教育领域也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但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开展,许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还依然秉承着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老师依旧作为教学的主体,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方向,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被动方,被动接受着老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课堂主体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作为课程的主讲者,讲述过程一直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比较少,从而营造了相对严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如果对课程心存疑虑也并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经常处于比较迷茫、懵懂的学习状态,不能做到彻底解除心中的困惑,把握好课程学习的内容。根据心理学者的研究,针对个性比较活泼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通常比较愿意置身于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在环境的依托下,能够更加高效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沉闷的学习课堂并不能够做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方向去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开展而革新。在新型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统领者,忽视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主要是从老师教学的方面去斟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需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纵深落实的大背景下,语文老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地位,明确自己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体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诉求,强化学生的学习地位,从而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效率。我们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奇怪的大石头》这课的教学为例,这堂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首先掌握课程涉及到生字、生词,熟悉其字音、字形,懂得其应用的语境,然后做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主人公美好的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白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等可贵品质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要做到从学生的方向去创新教学设计,第一,需要保障课程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导入的部分,通过提问设疑的方式,巧设情境,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方面,老师可以在导语上下功夫。日常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及不能解释的现象,通常来说,当你碰到此类问题,你会怎样处理呢?通过提出问题来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后,引入新课。在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这个孩子也碰到了与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处理的呢?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起来,便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接下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阅读前,老师首先设置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解答的欲望,从而能够在阅读预习时认真标记课程重点,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本文来说,老师可以提问:既然课程名为奇怪的大石头,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石头怪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个怪石头,文中主人公又提出了什么疑问呢?让学生在课本中将“怪”的方面标记出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结合文章重点深入分析。最后是课程的感悟升华部分,让学生提出内心的疑惑,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去提出质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去认识世界的美妙。

(二)丰富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创作来源于生活,且创作又高于生活,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已经涉及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老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去重视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在生活的细节中挖掘创作的来源,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强化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深化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画杨桃》时,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给孩子们布置一个任务,让孩子们去水果市场看看杨桃的具体形态,然后自己画一幅杨桃带到课堂上来。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带来一个杨桃实物,让孩子们对比自己画的作品与实物存在的差异,进而引出新课画杨桃。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明确教学目的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生字、生词的学习,然后进入文章阅读的部分,此时老师可以提出讨论的题目:文中的“我”认为自己的画画得怎么样,“我”的父亲是怎样教育我的,老师和同学的看法又是怎样呢。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索与课程主旨相关的问题,进而对文章的主题能够有较明确的把握。课文中的“我”认为自己画杨桃非常认真,是按照自己所看到杨桃实际情况来画的,但却受到同学的嘲笑。“我”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座位原因、角度原因。此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欣赏不同角度杨桃的照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杨桃形态确实会不同,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但同时需要建立在依据实践的基础上。这同样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让认识指导实践。

(三)创新教学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发展的优势,将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改变传统课程中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课堂呈现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音频等生动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对课程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更加富有活力。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视觉嗅觉等感官能力比较敏锐,比较喜欢新型的事物,且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也需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创新教学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倾注全部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转变传统严肃的课堂氛围,创造活泼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老师作为课程讲授的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被动体,通常而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少,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比较情绪化,老师的批评与鼓励均会对其心态造成影响。因此,老师需要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充满成就感,进而能够更加愿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另外,课堂的环境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在传统教学中,严肃的课堂氛围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迫感,让孩子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只会一味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老师需要为其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处于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给予学生释放自我的机会,让其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善于鼓励学生,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学生的认知观念、思想情感与生活行为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情味,从而学生能够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小学生作为心智比较不成熟的学习群体,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针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沉闷等原因而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局面,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语文教学的方法,通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活泼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的手段,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向出发,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基础作用,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燕 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之我见

一、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念,是否敢于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对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学的改变应从教师的改变开始:(1)教师要透彻理解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向,坚持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语文知识,更要增强能力、培养道德,发挥语文教学应有的功能作用;(2)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工作中,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保障作用,当学生处于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就会调动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可见,有效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观念主导了整节课的进展,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支持素质教育。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是朗读课文、分析中心思想等,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强,没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些都对有效教学不利。因此,在全新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1.合作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某个问题,就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遵照差异性原则合理划分小组。例如,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可采取小组预习的方法。在课前由小组提出该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运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不仅能解决学习中的疑问,也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2.课堂提问方法。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并且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在提问时,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让学生自觉思考,敢于挑战自我,注意提问的内容与时机,挖掘学生的潜能。

3.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象化地体现出来,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将当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讲,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另外,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知识点,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特征,可更好地把握与理解新知识。

三、强化教学反馈的重要性

教学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环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及教师教学过程的客观评价,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教学情况。例如,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聊天,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分,以掌握真实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结果反思与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作业也能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重视作业批改工作,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出错率较高,则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避免出现学习的误区。通过教学反馈信息的内容,更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有效性。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所转变,减少不利因素对教学效率产生的影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作者:杨锦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张桥小学

第三篇: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认识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照本宣科是教师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通过抄写和听写强化学生记忆的方法,然后教师再通过课文讲解,做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让学生逐步掌握小学语文课本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极大程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学会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教学生学习《沉香救母》时,就可以适当拓展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的神话故事,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尽可能活跃课堂氛围。在讲述课后习题的时候,教师也不能仅仅囿于一些死板教条的答案框架,如该篇文章讲述了沉香如何救母的过程,表现了他伟大的孝心,不畏艰难险阻的坚韧品质等,还应该适当使学生发善思维,自己回归课本去寻找沉香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现。

二、注重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方,学生则是负责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认真听教。教师最惯用的维护纪律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一二三,坐好来”,学生只要乖乖坐好听讲就是乖学生。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要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只会听课的乖宝宝。比如,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当堂小活动,将学生分成势均力敌的学习小组,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教师的活动可以灵活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比如趣味传话,即教师说一句话,让每个小组从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让最后一个人跑到讲台上写下那句话,哪个小组的话保存最完整,意思最接近,写的时间最快,哪一组就是胜利方。这些趣味活动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度,还能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善于发问,边教边问

教师检验学生听课的最佳方式就是发问,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天花乱坠,学生却在下面闲聊偷吃零食甚至是睡懒觉,有些学生看似正襟危坐,其实心思早已经跑到教室外头,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失败的,学生学不到知识,教师的努力也白费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问题,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保持清醒,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等课程时,就要学会边教边问,例如“小萝卜头”为什么被称呼为“小萝卜头”,为什么小萝卜头会选择和妈妈一起呆在监狱里,小萝卜头坚守的是什么,整篇课文想要表现的是小萝卜头什么样的品质,这又是怎样通过描写去表现小萝卜头这些品质的,最后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小萝卜头说的话吗?等。通过这样不断提问的方式,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在上课期间开小差,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注意整理复习所学的知识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所接触的生字词和文章内容会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整理复习所学知识,避免学生边学边忘。比如,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要帮助学生回顾上个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尤其是生字词,还有组词造句,所涉猎的题型和所学的古诗句等,方便学生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学得更有方向和目的性。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学生陷入死胡同。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搜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综合题,例如给“潮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样的对联注音,或者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样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使其变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等。通过创新思维培训练习,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新时期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多维性的以及创新性的,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囿于课本知识,更应该由课本向外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所见所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罗文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

第四篇:小学语文中信息技术的创新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知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阶段目标。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放开思路,指导学生边识字边阅读,让他们学以致用。以往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会提问,才能思考、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课余生活”这次习作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先出示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文章,开阔思路,再引导学生朗读、评价,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它们写下来。通过一篇篇美文的赏析辅以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创新空间。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加自身修养,不断积累学识,在精心研究每堂小学语文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行喜霞 王荣娟 单位:山西省侯马市路西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创新探析

一、学生自评,建立自主管理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自评,正是践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体验。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思想表现进行客观评定,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形成深刻反省和独立思考,制定自我改进计划和措施,实现自我成长目标。学生自我评价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关键要看教师的创新设计是不是科学。教师要注意渲染评价气氛,激发学生自我评价意识,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和超越。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份自我评价表,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这份自我评价表包含十项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听课程度、参与情况、互动意识、认知获取、情感体验、纠偏措施、训练情况、能力迁移、反思指数,每一项权重为10分,总分为100分。根据评价得分,每人还要做出评价报告,总结得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评价指标,给自己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交给老师。教师设计自我评价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学生感觉新鲜,参与热情很高,并从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不同体验。学生全面审视自我表现,不仅能对自身表现进行总结,还能鞭策和激励自己。

二、小组互评,提升合作学习水平

小组互评就是在小组范围内组织的学生之间的互评活动,小学生自尊心很强,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当然在意同学的看法。在学生展开的互评活动中,教师要给予科学引导,要求学生注意多从正面观察,深度发掘别人的长处、优点,要注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劝告,进行友好评价交流。在学生互评中,教师不仅要给出评价指导,还要跟进参与其中,掌控互动方向。特别是学生互评中问题的展示,不能将互评变成批判,或者激化矛盾,要本着友好的心态对待互评。在学习《蒲公英》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为:学会生字,会用“可爱”“亲切”造句,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任务完成时,教师让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有小组长说:我们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习,除了王敏同学,其他人顺利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王敏同学很努力,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帮助她,可还是没有全部达标。教师对这个小组长的评价非常满意,对王敏同学进行了鼓励。教师让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这是标准的学生互评活动,由于小组长处于特殊地位,评价带有一定权威性,学生接受起来更自然。

三、教师点评,彰显多元个性特征

学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的点评,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心理,注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对不同群体学生展开个性化评价。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评价也要讲究个性创意。在点评方式和点评语言设计时,要彰显独特性,这样激发效果也会呈现个性化。小学生喜欢教师的称赞表扬,教师会用“你真棒”“很好”等简练语言进行点评,但由于其使用频率太高,学生听多了也会感觉麻木,激励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注意改变评价方式,要运用个性语言,对学生展开评价。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越国被吴国占领,作为越国国王的勾践,念念不忘的自然是亡国之痛。教师给出评价:你回答得很贴切,站在国家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从越国国王的身份介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这个学生听到教师的评价,显得非常兴奋。有学生回答:越国沦陷,每一个越国人都失去了幸福家园,对待侵略者,自然是家仇国恨。教师给出评价:你站在一个平民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说得实在,情真意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对这样的评价,自然是非常受用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文化味”十足的个性评价,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评价设计当然是科学的、高效的。评价是一种检验、判断方式,更是一种激励、启迪、拓展的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正能量,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意义。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教师科学设计评价措施,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形式并行,自然会给学生进步增添内驱力,促使学生步步登高。

作者:贾迪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技创新意识的渗透

一、从课文中领略科学发展意识

语文课文是学生接触得最多的部分,教师也要依照课文来进行任务安排,所以课文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要从语文课文中找出模板。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到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这篇课文后,能够想象出李时珍为什么能够成为药物学家吗?”学生们经过思考,就能够总结出李时珍是因为持之以恒和严谨认真的精神才能够成为伟大的药物学家的,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科学发展的精神,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树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师还可以总结一些李时珍进行新疗法的发明时所经历过的困难和挫折,来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拥有和李时珍一样的精神意志。再比如学习《郑和远洋》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问学生:“在当时这么多人远行并且时间长达如此之久的情况下,粮食是如何进行供应的?”学生听到这种问题就会顿时激发起兴趣,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和猜测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也许会说当时可能是已经自备了充分的粮食,但有的学生会说:“远行的队伍如此庞大,且经历的时间这么长,自备粮食会占用很大的地方,也不利于携带,会拖远行的后腿。”在这样的辩论下,学生们的创造意识也会极大地开发出来。且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科技类别知识的提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所以,师生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从课文的学习中找到科学创新发展的源头,以此来提高学习的创新性。

二、将科技材料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还需要大量的科技材料来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技材料引入课堂,通过这种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开发学生的科技创兴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这次实验的成功除了与课本中小朋友的智慧有关,还有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就会展开议论,有的说是与小球的形状有关,有的说是跟瓶口的大小有关。基于这些说法,教师就可以把有关教材实验的真实材料拿给学生看,学生观看材料时就会额外关注到自己之前思考到的问题,从这种真实的实验中去找到准确的答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科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语文知识来引出科学知识,体现了文理知识相互转换的合理性,激励着学生去不断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师甚至可以把真实的实验搬到课堂中,让学生亲眼见证科学实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以此来加深语文的学习。例如上述《一次成功的实验》这一课,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瓶子和一些不同形状的“小球”,让学生独自去操作实验,从实验中自己去观察和总结科学现象,思考与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现象是否一致,并且去发现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途径来完成教材中所描述的实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独自去思考、去发现、去想象有关的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

三、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去开创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从实践中去获得,所以教师不妨在语文课堂增添一些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励学生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科技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学校里面捕捉一只蝉,观察蝉的发育过程,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对比,是否符合相应的描述。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去记录蝉的生长过程,用文字和图片或者录像来对蝉进行说明。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蝉的生长情况产生疑问,也会通过搜查资料来找出相关的昆虫知识,这就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最直接的途径,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不断去发现、去思考。整个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探索科学知识也是对教学的创新,为整个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活力。总体而言,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可以通过不用的途径体现出来。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教师要积极打开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堂终究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做到以语文知识为本,通过科技创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种教学方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在学生身上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艳青 单位:江苏盐城市城南新区科技园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从口语交际入手,激活创新思维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在让学生“听”别人说话上下功夫,先引导学生“会听”,在“听会了”的基础上转述。语文教学中听说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教师通过教学,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听之前,把要听的内容主题告诉学生,由学生先讨论主题,预测联想,从而激活学生想象思维,听后质疑,听完主题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再分小组讨论回答,不论是自主、合作,还是探究,教师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做到以学习发展为本,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用于创新的精神,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说,对于学生平时课下无目的的说,那当然是无可厚非,因为课下环境宽松、人少、无主题,学生无心理负担。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有了主题,学生普遍存在害怕说、怕说错等情绪,人多、环境因素等也造成心理障碍,学生说话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平时课堂上爱回答、爱提问、不怕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说话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选择多种说话方式,组词成文,用教师提供的词汇组成短文,用词造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要经历“敢于说→乐于说→会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敢于说”为前提,以“乐于说”为基础,才能多说话,说好话,真正达到“会说”,真正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才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进而从容以对。“师生”“生生”双向互动,才能把学生带到真实的交际中,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

二、加强阅读能力,挖掘出创新思维的因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读不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的过程,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题关键词、情景、环节,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读后要启发学生透过表层意思,挖掘深层内容,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主动思维,最后提出质量高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一、二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学习朗读和默读,去理解词句,培养语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

三、通过写作,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写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具体化,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看图作文,给出几幅画,不作任何文字说明,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作说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写、扩写、编写,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扩展空间,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在写作中提倡合作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想象作文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而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学生的创新潜能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探索的观念,才能按学科的特点,为学生营造出创新思维的环境,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曹剑影 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