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篇
时间:2022-12-05 10:29:08
导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创设情境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思维的情境。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打猎》一课时,有学生对故事中的“我“提出意见:“‘闪到背后’躲着,好像不是来‘打猎’的,是‘看打猎’的,真没劲!”作为教师,我没有怪他“节外生枝”,而是因势利导:“那你说故事该怎样呢!”学生说:“让‘我’先打第一枪,没打准……”“我肯定了这个学生不迷信课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思维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喜好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喜好、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创造喜好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教学《捞水牛》一课时,我抓住“船装泥沙”、“绳拴铁牛”、“铲去泥沙”和“铁牛拔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看打捞过程,想打捞的原理,心得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捞牛”的创造性思维,旨在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喜好。
三、引导质疑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分析:文章开篇写“路”,落笔写“路”,有什么意义?从而明确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的“首尾呼应,文章贯通”的特征。
四、鼓励求异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有的学生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有的学生说,这句话表明老妈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有的学生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还有的学生提出,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五、诱导想象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提出:“小羊假如不用讲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争先发言,想出许多对付恶狼的办法,构成新的童话故事。又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老班长下面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归类比较法
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新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总结出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课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较,进一步熟悉“对害人的东西不能怜悯,而要痛歼”的道理。
七、举一反三法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理推论,以便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如在教学识字时,我结合实例介绍会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动用规律识记生字。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分段方法后,我有意识地集零为整,向学生介绍“按时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质类别分”等规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练习运用,大大提高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
八、实践活动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结合语文定期展实践活动,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如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乌鸦喝水》等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做各种证实水的浮力实验,向水里放石子木版、乒乓球肥皂盒等,让他们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索、动笔记录,他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效果显著。
九、打破定势法
思维定势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它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看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总体上说,教师的思维培养方法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中得来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方式,但无论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和必要。
作者:张瑞芬 单位:行唐县龙州中心解家庄小学
第二篇
一、超常力
超常力是创新的要素,有超常的思维才有超常的能力,有超常的思维才有事物的创新。学生敢于质疑,对新生事物非常敏锐,能摆脱常态丢掉习惯,能把一个事物的特征转给另一个事物,能把一个事物加工改造成一个新事物,这都是超常力的表现。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超常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首先是要鼓励学生多求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多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超常思考,有意识地超常质疑。其次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辩论。求疑是超常的起点。学生如能养成善疑多思的习惯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二是作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超常思考的环境。命题要活,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写,引起学生超常思考。
二、进取力
培养学生进取力,首先要解决目标和动力问题。超常思考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当前的形势,具体地说,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和动力来提高学生创新的进取力。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进取。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排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障碍、要敢想、敢问、敢干、大胆创新。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进取,有“胆”无“识”不能进取,有“识”无“胆”不敢进取,有胆有识,才是真正的进取力。进取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要在思考、感情、意志、性格的磨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品质。
三、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有想象才有超常,才有创新,才能前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把想象力的培养作为训练的重点。想象无固定模式,训练起来难度很大,究竟如何培养训练?这里从两个方面略谈看法。一是认识问题。在读讲课文时,要引导启发学生体会想象。二是训练的途径问题。要通过写作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选择力
选择力就是善于提出多种思路,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善于选择的能力,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是对事物的好坏、是非、美丑进行区别的能力。如对《眼睛》这个题目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结果也就有异。有:①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青光眼、色盲眼、火眼)写到政治上的五种眼睛。②写变色龙势利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什么眼睛,厌恶的是什么眼睛。③利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要比较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使文章富有新意。因而选出自己熟悉的、自己感觉最深的、自己感兴趣的,创新的方向正确而又能取得成功的,其中创新的方向至关重要,方向是否正确,往往决定创新的成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研究、多体会。要不断积累经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充分开发与培养。
作者:崔玉岩 单位:河北省海兴县王十二集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氛围严肃紧张,学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各方面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被抑制,头脑变得僵化、呆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小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成长。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飞速的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总体的发展方向,知识的不断革新要求孩子从小就要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方面的潜能。总之,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一)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本逐句逐段的进行分析,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讲解字词和课文背景,认为学生只要把课本内容掌握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深远意义,长此以往,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形成死板的语文学习方式,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被动的学习模式
现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讲授写传统的教学模式。当遇到课文中重要的内容时,教师会大声提示学生划重点,学生机械的跟随老师划重点却没有去记忆;讲解课后练习题时,教师怕学生没有跟上进度就让学生直接用笔记下来答案回头再看。使学生慢慢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模式,遇到不懂的问题和字词,不会再独立思考或者查资料,而是直接问老师或者看答案,导致学生丧失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
三、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活跃课堂的氛围
小学生一般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对于周边环境影响的反应比较大,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将主要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语文学习上。同时,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大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信任老师、喜爱老师,进而让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转变为对语文的喜爱。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看待问题多角度思考,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树立独立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当树立学生独立的意识,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依靠自己开动脑筋解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和扮演,课后独立查找补充课文中延伸的知识,进行问答竞赛,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增强学习的兴趣
从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加积极,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相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小蝌蚪、喜欢小蝌蚪,让学生踊跃发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再询问学生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假如自己是小蝌蚪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找妈妈等发散性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在他们对课文的思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和意境不能真实的呈现还原给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和板书抄写,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多媒体进行全方位教学,将课本中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借助语文基础知识和多媒体双方面的整合,使学生迸发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与教师更亲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成为今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根本力量。
作者:郭丽萍 单位:吉安市青原区天立实验小学
第四篇
一、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提倡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大胆质疑,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善问、敢说会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如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学生读课文学新字词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来解决疑问,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七嘴八舌提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苹果里会有五角星呢?”“为什么我平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呢?”这些问题对学习课文很有帮助,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收获新知,但也有学生问道:“为什么不是其他形状呢?”出现类似这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我也没有否定,而是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识,而后再引导他,这样经常鼓励学生,他们的问题意识被启发,创新意识也被激活了。
二、引导讨论,培养创新能力
讨论教学具有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也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和师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是采用个人自觉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守纪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热情地参与讨论,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擦出火花,激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叶欣的同事,曾经救过的病人,或是家人,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学生讨论很激烈,发言也很精彩,有同学说“:如果我是她的儿子,我会对她说:‘守妈,你不能倒下,我不能没有你。’”课堂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味不同角色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感知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如,学习《最佳路径》后,我让学生扮作评奖者,说一说评选迪斯尼路径设计为最佳设计的原因,学生争着扮演评奖者,有的说因为他的设计是游客选择的结果,符合人们的心愿,有的人说这样设计出来的道路最实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扮演游客,从游客的角度去评价迪斯尼路径的设计,学生又换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感受不同角色的想法去解答,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创新的乐趣。
四、激励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对在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提问时留给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在让学生说说“翻山越岭”这个词语的意思时,举手的学生很少,教室里的气氛很沉闷,当我出示如下训练“: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母亲总是……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母亲总是……雨天,电闪雷鸣,山路泥泞,母亲总是……”同学们活跃起来,纷纷动口练说。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体会到了母亲“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艰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教师要明晰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思想挑战。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要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发展创造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王瑛云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
第五篇
一、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阻碍了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状物,只要言之有序,具有自己的思想,都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二段所表现的是作者站在长城脚下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作者转移位置将看到什么景象,如第三段所展现的就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观察点,由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观察来进行写作。这样,文章的内容当然也是各不相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探索精神的培养,就是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和创造是不能分隔开的,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局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了认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较为死板,并且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较低,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而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旨,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四、兴趣与知识的整合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兴趣的时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结合到一起,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在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产生偏差,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愿意保护动物,这时大家就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动物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当妈妈出门之后,你是否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呢?”同时,教师还要列举一些捕杀鸟类的新闻,使学生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爱鸟之心。总之,通过将兴趣与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在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思维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通过质疑来发挥想象,创造思维空间,使自己的思维不受束缚。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的扁鼻子真是因为碰到墙壁导致的吗?”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如果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地体现出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刘永会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金龙小学校
第六篇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词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日常用词外,还要让学生多掌握生活中不常见的词语。例如,在组词教学中,“脑”我们不仅可以组成“人脑”、“大脑”、“头脑”、“脑袋”,还可以组成“脑浆”、“脑际”、“脑电波”、“脑海”等。这样可以扩大学生对词的理解范围,增大词汇量,而且通过练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对学生的“偏词”、“怪词”,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否定,应认真分析后再作判断。有一次,笔者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一名学生这样组词:“隐(隐形人)、(隐身术)、(隐射),不难看出,这位学生对科技知识了解较多,而且他组的这三个词语不常见,很有想象力,所以,我及时予以表扬。
二、在句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句子的优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对句子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例如:在句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造句:“艰苦——虽然我们这里条件艰苦,但只要我们努力,这里一定会富裕起来的。”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有的学生这样造句:“艰苦——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会让艰苦的生活成为过去,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多好的句子啊!可见这位同学此时一定想得很多。还有一位学生这样造句:“天堂里没有艰苦的生活。”初读,觉得荒唐,但仔细一想,学生心目中的天堂肯定美好无比,这不证明学生已弄懂“艰苦”的意思,知道“天堂”是什么样了吗?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愿意写的东西往往大部分被老师一口否定了,而他们不愿意写的东西却被老师拟作“作文范围”,学生的作文不能超出范围。若谁写作超过这个范围,写了被称作“瞎想”的作文,会被语文老师认为这是瞎编、胡写、乱发挥!但我们对这些“乱发挥”的作文仔细地去分析,其中不乏许多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有很强的个性,有小作者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轻易模仿别人,用合适的手法,取新颖的素材,大胆想象,展现个性。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写,才能写出新颖别致的作文来。
四、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室外观察活动特别能激发他们新奇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秋天来了,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卉基地参观菊花,观其色、闻其香、看其形,然后再让学生和其它已经凋败的花卉进行比较观察,学生不仅能感知到菊花的美丽,还能领悟到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看菊花》,他们兴致很高,也能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思路更开阔。课外阅读的种类要多样化,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报,让他们有选择、有重点地读。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发挥想象,在读中陶冶情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阅读书目不宜单一,体裁、题材应富有变化。
3.在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而表演这种形式就非常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或小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过程。编、演、唱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完《负荆请罪》之后,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剧,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改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表演、比赛。受影视作品的启发,很多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图文并茂,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重组、再现、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但可以自己画,而且还可以集体绘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那充满美感的世界里获得新知。例如,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黄果树瀑布实景,接下来,让学生合上书本进行想象作画。这样,变抽象为直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我们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音乐,很多古诗还可以配乐歌唱,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多汲取他人优秀的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张雅莉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魏集中心小学
第七篇
一、要让小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所谓的基础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掌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那么,小学生要怎样打好语文基础呢?
1.小学生要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可以说是语文这一学科基础中的基础,如果连汉语拼音都没有学会,就无法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教会小学生发音的最主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传授,就正好小学生的发音,有的小学生是前后鼻音部分,有的小学生是翘舌音和平舌音不分,有的小学生是音调分不清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毛病,小学语文教师也不要忽略。如果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不予以纠正,就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让小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2.要让小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好习惯。阅读是小学生除了上课以外最有效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卷有益”,无论阅读什么样的书,都是能让小学生有所收获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小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周都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小学生阅读,也可以给小学生布置阅读的作业,这样久而久之,当从阅读中获得很多知识以后,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不用小学语文教师督促就会很自觉地很主动地阅读。小学生只有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才会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打好了语文基础的前提下,要及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点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单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把教学模式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大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擅自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学习,这样会让小学生产生依赖性,导致小学生遇到问题时都不去思考,都等着语文教师解决,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主动性,没有效果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好,小学生就永远都学不会自主学习,永远都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让小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需顾忌什么,无论小学生说得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批评,都要予以鼓励,如果批评,就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就算有新的想法也不敢说。创新是当代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生只有具了创新能力,才能独立学习,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以上内容,是我关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作出的分析和总结。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数不胜数,但唯一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刘素霞 单位:行唐县独羊岗中心
第八篇
1.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从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给学生质疑空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活动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水平提高。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积极性
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更富趣味性。在平等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并积极创新学习方法。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特性,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一份感情发现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1尊重学生的人格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从一个孩子进入学校那天开始,他会无比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每一句教导,每一句话语对他来说都是至理名言。在他心里,老师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代名词。所以面对教学过程中不听话的学生,要耐心教导、引导他们,不能用不耐烦的表情面对他们,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需要老师细节上的关心和谅解,需要老师以平等心态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并尊重他们的人格,保证他们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健康成长。
2.2关心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中,不论学生的成绩是优异还是较差,老师都不能以成绩评论学生能力,都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不够优异,就放弃对他们的教导。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发掘他们的优点,都可以使他们发挥所长,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3.提高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教学过程需要双方沟通与交流才能达到提高创新素质的目的。老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提高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需要以一些比较趣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可以提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谁?在寒冷的冬天里她为什么要去卖火柴?最终她的火柴能卖得出去吗?小女孩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脑海里产生疑问,同时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无形中使他们得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熏陶,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创新水平。
4.给学生质疑空间,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问的能力,从而探究出事物存在的规律。如对《鲁滨孙漂流记》一文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并根据学生质疑的方向展开对应的讨论,促进他们积极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提问:“鲁滨孙在海难中存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提问:“独自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是怎样生活的呢?”或者可以深入课文提问:“鲁滨逊是如何教野人‘星期五’学文化的?”这些有趣的问题一提出,教室气氛就火热起来,学生的想象有了指引方向,使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对文章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在不断的讨论和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可以得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增加活动机会,提高学生实践素质
提高学习的实践性是新课改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实践支撑,就无法在事物中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学生的实践素质是在不断活动中得到提升的,因为丰富的实践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所以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能力的表现。同时要学习一些专业的创造理念和技能,因为创造的无限丰富机会埋藏于亲身实践的土壤之中。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教育要贯穿各个学科教学、学习及实践活动之中。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在于:第一是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同时摆脱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外知识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学会创新。第二是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物品展览、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及创造发明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科学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需要从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给学生质疑空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活动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水平提高。同时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进行自我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徐娟 单位:高邮市车逻实验小学
第九篇
一、以科学家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创新志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写中外科学家的文章很多,他们是科学巨匠,是世界上发明创新的杰出代表。教学这类课文,就是利用他们的创新精神,来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树立向科学家学习,不断创新的远大志向。学习《爱迪生》一文时,知道他的发明有一千多种,在发明的过程中,爱迪生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介绍童第周到外国留学,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功的实验。这件事情激发了小学生的自信心,明白中国人也可以发明创造,并且可以比外国人好。学习《李时珍》一文时,了解李时珍发明《本草纲目》,与他从小立志,留心学习,研究药物,积累经验,亲自采药,拜访众人品尝药材,27年如一日努力有直接关系。这个事例告诉学生从小就要立下发明创造的志向。
二、以创新事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创新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例如,《司马光》这篇文章讲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理人掉到缸里,救人要从缸的上面来救人,把人从缸里捞出来,可是司马光根据当时自己的条件,人小,个子矮,没力气,是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救人的,于是采取一个创新的方法,用东西砸破缸,让水流出来,人不被水淹,从而得救。又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讲述乌鸦喝瓶子里水的故事。按照常理乌鸦只能喝大自然中的水:沟里的、河里的、湖里的。可是这只乌鸦偏偏想喝瓶子里的水,他没有长长的喙,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于是它想出一个办法,用喙来叼石头,放入瓶里,使瓶里的水位升高,从而能喝到水。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个创新方法。动物尚且能做到,何况人乎?古代少年能做到,我们当代少年绝不能逊色于古人,应当更有智慧,更有新的发明创造。
三、以尚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求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内容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小壁虎断了尾巴,为什么又长出来了?海底物产丰富,除了书上介绍的还有哪些?文章结尾写到“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更是一个大问题,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想象、更远的思考、更深的探究。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一定能激发学生做出很多的努力,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发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天文方面的知识,又有地理方面的内容,还有介绍科学发展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形成,一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作者:董玉平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中心校
第十篇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1.提供质疑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读题后启发学生:读了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便产生很多疑问。比如:徐悲鸿是谁?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又是怎样学画的?最后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拓了学生的视角,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现象总爱问个为什么,这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克隆后,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克隆现象?如果可以克隆,那么你想克隆什么呢?”……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因为学生对“克隆”非常感兴趣,讨论非常积极。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仅能巩固课文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1.消除创新“恐惧感”,鼓励大胆质疑
学生对“创新”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表现在学生的回避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课堂更“自由些”,使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从而勇于发言,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比如教学课文《九色鹿》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如果国王没有听从九色鹿的话,那九色鹿会怎么样?如果你是九色鹿,你会怎么做?从中可以学到什么?这样课堂不仅有活力,更“自由”,学生也能积极发言。长此以往,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勇于发言,思维也更加活跃。
2.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正确评价创新成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多样化,不仅注重结果评价,还要关注过程评价。如果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应积极帮助他们,适时点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的创新意识。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中,由于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了人间,从此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的理解只能是谈谈火能给人类带来什么,这时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给予正确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养成学生创新习惯
1.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养成创新习惯。如在学习《谈礼貌》这一课时“,问路”这个事例的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个问题入手:1、从哪些词语表现出岳飞的礼貌,牛皋的无礼?2、问路这个事例表明了什么?第一个事例给了学生示范,接下来学习“踩裙”和“理发”这两个事例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题,自己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出相应的题目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传统的作业形式决定教师主导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让学生自主命题,或者以开放性题目为主。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当读到哥伦布把病重的船员留在岛上,这种做法你是怎么看的?理由是什么呢?通过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塑造学生创新个性
1.典型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智力,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典型示范,再让学生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最终总结学法,这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教学《谈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问路这第一个事例,通过朗读体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的叙述是先举出事例,再进行总结。这为第二个事例的学习做了典型示范,学生能总结这一段的学法,这样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教学《说勤奋》这一课,课文中举两个事例来表明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在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读到”“滚瓜烂熟”这些词语来感受司马光勤奋学习。这样学生就了解到如何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学习童第周的事例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抓词语来体会他的勤奋好学。这样不仅给学生示范,还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2.强调个性,习得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启发学生,如果你是乌鸦,会用什方法去喝到瓶子里的水呢?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再如教学《九色鹿》这一课时,在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引导学生谈谈如果你是国王,听完九色鹿的话后,会怎样做?为何这样做?这时学生会展开独特的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有助于学生创新个性。总之,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其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毛丽丽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
-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