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22-11-23 02:30:54
导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挖掘教材内容,发挥德育功能
语文课本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第一项资料,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所以,老师在展开语文教学前,需要深入发掘语文教材的德育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可用因素:
1.提供写作背景,感受创作心态写作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作品的表达内涵,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老师须要对此进行适当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老师可以适当描绘下李白当时一人独在扬州远离故乡,白日奔波劳碌后深夜独自看着高空圆月,忍不住感叹孤身凄凉的情景,从而更好的体悟诗人对着明月、思乡情切的感情。这篇诗词以圆月当空反衬出诗人的孤单,可以适时引入关于中秋节家人团聚“人月两圆”的相关内容,在更好的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对家人团圆和家庭意识的道德认知。
2.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每个字词句读都是凝结了作者思想感情和心血在内的。课文的关键内容基本都在关键段落内,而关键段落的关键内容又是文章主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抓住关键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作者使用了珍贵、精美、玲珑剔透、金碧辉煌,无一不在强调圆明园的艺术高度美和蕴含的丰厚价值。而通过使用不可估量、损失、侵入、掠走、毁掉等词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行,和对人文瑰宝被毁灭的痛惜之情。这些关键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圆明园被毁灭的复杂情感,体悟这些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对惨痛历史的认识,坚定不让历史重演的决心。
二、利用多种手段,强化情感渲染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解读途径与之对应,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直观的教学感染手段。例如讲解富含文字美和音律美的散文,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诵读将散文内容表达出来;针对科学性和准确性很强的说明文,为了避免显得太过枯燥,老师可以借用相关的实例进行解读;面对教育性作用较强的说理文,老师要尽可能将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解读出来。除了老师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感情互动外,还可以活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通过多重刺激,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多认知。如讲解《桂林山水》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美有更直观的感受,引发爱国之情。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扩展阅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内容来源,更是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须要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对相应的小学课外读物进行仔细筛选,推荐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学会如何品析作品,使他们从中受益。尤其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和时代人文的感悟,避免他们片面的注重任务情节而忽视文学内在的教化作用。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内容量,更有助于全面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怀。
三、把握作文教学,触发思想感情
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除了阅读外,另一大模块内容的写作,也有着很强的德育作用力。学生在对特定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后,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悟,进而写下自己的系列想法或看法。这个过程也可以作为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部分。
1.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针对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很多孩子在家甚少做家务,习惯被家长纵容溺爱,老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学会体谅和关怀家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例如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做汤圆,引导学生们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包汤圆不仅是劳动实践,而且是德育实践,辛苦和乐趣交杂,学生对此类活动的印象十分深刻。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活动具体过程,发掘行为活动的特点,在升华个人感受后,有感而发写出更好的作文,也得到了道德教育的一次心灵净化。
2.通过评价渗透德育
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都是依据老师个人的评判标准进行,以具体分数作为结果,作文评分尤其是如此。然而,这种片面的应试教育思维是错误的,评估方法更是不可取的。新课标对此业已着重强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当包括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广大老师在分析课文和作文评价阶段都需要注意这一点,扭转错误的评估观念。老师应当从文章的行文结构和用词角度对相关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体悟名人名作的好词好句,如何从中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作品内含的艺术魅力。尤其须要强调的是,要教会学生从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体悟,注重道德评价的所占比重,从而实现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只有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民族精神,才能为以后的发展铺垫道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需要用自身为学生做典范,培养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塑造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宋小伟 单位: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红花尔基镇学校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