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探讨10篇

时间:2022-11-11 08:46:18

导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探讨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探讨10篇

第一篇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兴趣为设计原则。产生兴趣—获得感知—充分理解—有效运用,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最原始的驱动,在兴趣的催使下,逐步走向感知和理解,从而完全掌握乃至可以活用;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因材施“问”,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关注课堂提问,那么课堂题目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司马光砸缸》中,教师可以问:你们觉得司马光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是非观念逐渐明确的时期,因此对于“好孩子”“、坏孩子”这个父母经常提及的词,充满了亲切和兴趣,势必引发大讨论,从而加深了课堂印象,提升了教学效果。

2.以启发式为设计原则。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深课堂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和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育。比如在《鹅鹅鹅》中,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提问:谁见过大白鹅呀?大白鹅会游泳吗?那么大白鹅是怎么叫的呢?还可以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大白鹅的样子。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主动想象鹅在睡眠引吭高歌的情境,这样整首诗的意境自然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教学很目的轻易得到实现,效果也比古板的讲授要好得多。

3.以层次适应性为设计原则。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水平,提问应时适当拔高,以实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升;问题的设置既要合理,又要带有一定的阶梯,由浅入深,进行阶梯引导,《学记》中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只有对学生实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获得步步为营的进步。

二、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路

1.基础型提问。基础提问是指一些比较简单的提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和理解障碍,有时也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一般包括字词记忆、解释、简单的造句等,基础提问通常与课后复习在一起,这类提问教师要适当控制比例,数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型提问。提高型的提问是在基础型提问之上适当拔高的设计方式,针对知识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训练为基础进行设计,比如在《燕子》这一课时,当读到“各色鲜艳的花,都想赶集似的聚拢来”,教师问:为什么要用赶集来打比方呢?读到“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比喻呢,让学生能发挥想象,理解书中的意境,同时能锻炼其分析能力,并能知道修辞的用法,可谓一举多得。

3.拓展型提问。拓展型提问主要在于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挖掘,也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可以是关于教材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及思维训练,抑或是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学习体会的延伸提问,这类题目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对教材相关知识触类旁通、信手拈来,并最终实现活学活用,将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这类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评价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续写能力。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的教学工具,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教师也能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个人业务能力。

作者:杨春艳 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第二篇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关注提问技巧

为了顺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改变了以往唱独角戏的习惯,开始在课堂上对学生大量提问,然而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技巧化、形式化,以致提问效果不佳,没有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在课堂上,过于讲究提问的技巧,而不结合学生实际,那么就失去了提问的真正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提问太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二)问题缺乏思维价值

一些教师增强了自己的提问意识,课堂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大多是识记型、理解型的问题,缺乏综合型、应用型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长期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方式不够灵活

教师在提问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导致整堂课下来都是直接问直接答,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这不利于发挥提问教学的真正效果,进而会对课堂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不利。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备课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设计提问方法;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情况,变换提问方式。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其次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反思课堂提问效果

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对提问技巧的把握。而要想达到很好的提问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认真分析自己的提问方法是否得当,问题重点是否突出,是否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经过不断反思,不断琢磨,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收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在提问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教学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学生才会更好地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都各有不同,自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学到知识。例如,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他们容易回答的问题,控制问题的难度,从而使这些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对于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设计一些中等难度的问题,既需要一定的思考,又可以得出答案,从而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对于消化知识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培养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积极给予学生表扬、鼓励

在设计好问题之后,能否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评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比较满意时,教师应立即给予赞许,可以是语言鼓励,例如,“这位同学非常棒”,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例如,肯定的眼神。此时学生的被尊重感、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信心倍增,更有动力。如果教师对其无任何评价,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大大降低。当学生的答案不太正确时,首先要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思考,当找到了正确答案时,要给予夸奖,如果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也不能缺少鼓励,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注重自己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然后结合小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反思课堂得失,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给予赞扬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作者:吴小青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第三篇

一、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有针对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让提问具有针对性呢?首先,教师要读懂教材,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这些问题解决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情况,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问题。在提问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生:我知道,有古中国,还有古印度。生:我也知道,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师:是的,说到中国,大家都会想到著名的建筑“万里长城”,今天,我们要走进埃及,去了解一下神秘的金字塔。教师将埃及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做成PPT展示,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了解的埃及金字塔。”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快速走进文本,在创设的情境中,初步感知金字塔。接着,在导学案的帮助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针对性强,能够快速推进课堂进度,同时,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

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关键。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肤浅、毫无意义。如有的教师总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加上“对不对”“是不是”等词语,貌似启发式提问,实际上毫无意义。学生的回答也是不经思考、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应付了事。这种提问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为例。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嫦娥吞下仙药成仙的故事。文字优美,情节生动,可读性极强。其中,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难点。在了解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嫦娥为了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成仙。如果你是她,你会这样做吗?”学生开始自由讨论发言。大多数人认为会这样做,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也有少数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嫦娥并不需要这样做,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将仙药销毁。也有学生认为,嫦娥不聪明,这么珍贵的仙药,放在箱子里很容易被盗,考虑不周全。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嫦娥在情急之下吞下仙药是为了避免逢蒙成仙后祸害百姓,体现了嫦娥善良的品质,以此顺利完成了本文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堂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力求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有趣味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提问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趣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思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这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表现了一种恬静、安逸的乡村田园生活。对城里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没有完整的乡村生活体验,甚至有些学生都没去过乡村。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课前导入问题:“看到‘村居’二字,我们就会想到农村,你印象中的农村是怎样的?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虽然回答不够全面,但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很好。又如,在叶绍翁的名诗《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诗理解的重点,如果只是联系前句理解,效果不明显,学生只懂其意,不能领悟其蕴涵的深刻道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任务情境:如果你是那枝红杏,当你从满园春色的院子探出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通过丰富的联想,眼前似乎看到了万紫千红的一片春景,进一步感受到新生事物的蓬勃生机。这样有趣的提问,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思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有灵活性的课堂提问,可以唤醒学习热情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初读课文后,或似懂非懂,或一片茫然,或全盘接受。此时,教师就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但是,如果一味直来直去地提问,课堂气氛往往压抑,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灵活、连贯、有层次性,通过不同角度的询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为全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表现了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性格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断地变换着提问方式,连续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小女孩的父亲为什么如此兴奋?他认为的“伟大”是什么?(2)小姑娘对父亲的反应是什么?小女孩认为的“伟大”是什么?(3)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伟大吗?他心中认为的“伟大”是什么?(4)你读到过哪些伟人的故事?你是怎么理解“伟大”的?通过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以及学生对“伟大”的不同理解,设计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多下功夫,研究教材,熟悉文本,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奏出耐人寻味的动人乐曲。

作者:王巍 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第四篇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都要有目的性。提问的目的性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也是提问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把握好问题和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文本重点巧妙地穿插在提问之中。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小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无意注意较有意注意更占优势,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要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所以,教师提问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在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教材的不断更新换代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摸透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图片和资料的结合,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注重稍微有所下降,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教师不仅肩负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交流沟通的时候,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其次,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教材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问题的提出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水平,同时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平日里的知识盲点。不能只问一些学生觉得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能提问学生根本不可能回答的出来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教师要做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情况而提问。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必须受到足够的尊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对自身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都能在课堂学习之中得到发展。

二、增强问题的实效性

教师提的问题应该具有实效性。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学习内容都有兴趣,所以教师要摸透教材,根据实际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开始之初就给学生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孔乙己究竟姓什么?叫什么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激发下,对课文有了学习的欲望,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孔乙己没有姓名这个关键点,进行重难点突破,解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冲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和主动。问题的创造性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培养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问题的创造性有被忽视的现象存在。教师的问题设定一定要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功能。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小学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学生慢慢地就会具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给教师的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固然要考虑到但是也不能单纯突出教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以后能够通过自学就解决苦难的问题。教师传授的重点是怎样解析文章,帮助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教师要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展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和时展要求的人才。

作者:李凌云 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五小

第五篇

一、注重质量,要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那么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这也就意味着课堂提问必须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出示情景图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们看到了一望无垠的草地,有人群骑着马在草地上飞奔;生2:我看到了成群的牛羊……教师接着问: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生1:他们的心情一定十分的高兴;生2:牛羊那么多,牧民们的生活一定很富裕……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3:他们在马上干什么?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生4:他们可能是在欢呼……师:在图上,一共有多少人,知道吗?学生开始数图中的人物。这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纠缠了10分钟。在教师的这个教学片段中,问题是开放的,但问题缺少指向性。尽管课堂上气氛热烈,孩子似乎在积极思考,但是这样的问题又有什么价值呢?

二、理清层次,要有渐进性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三个层次之间螺旋式上升。因此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可太易或者太难。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钱学森》第一自然段时,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魂牵梦绕”的意思。生1:魂牵梦绕就是形容精神集中,一直在想某件事情。师:这是词典上的解释,你能用一个近义词来代替它吗?生1:日思夜想。师:那从这个魂牵梦绕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生2:钱学森一心想着祖国……师: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钱学森的这份爱国情怀?生3: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一系列问题设计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利用动态的课堂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抓住时机,要有启发性

许多教师在完全没有支撑问题建构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常常使学生无从下手,只能茫然地呆坐着,期待教师给予答案,这样问题的设置便失去了意义。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时机、节奏的把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有效性。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当学生了解到阿炳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阿炳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阿炳是个热爱音乐,追求理想,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基于学生迫切想要知道阿炳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抓住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挖掘内涵,要有教育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讲中谈道:“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因此,如果语文教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让他们在内涵的熏陶下,敦品励行,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正因为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就要有立足于把小学语文教材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上。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谈迁一共编写了几次《国榷》呢?(2)谈迁又是如何编写《国榷》的呢?(3)面对一袭破衫的谈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面对终日奔波的谈迁,你想怎么劝他?面对年老体弱的谈迁,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逐步了解了故事的始末。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有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有效提问,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发问能力的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沈敏杰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1.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随意,不能真正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能触动学生思维。在设计问题时,教学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频繁问答。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没有潜入文本研究,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狂抛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应接不暇,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或“不是”等。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有显示,课堂气氛貌似热闹,其实教学效果华而不实,缺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差不多。

2.设计的问题难度层次不明显,缺少梯度由于教师对文本钻研不深,在设计问题时,很难把握问题难度层次,造成问题难易不明显;设计的问题过难或过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启而不发。教师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缺少等待,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一人唱独角戏,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提问时,突出问题的梯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在吃“桃子”时,才会有滋有味。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问题难度程度,形成梯度。同时也要防止偏离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设计问题,但问题要难度要适度。设计的问题应当有梯度,教师适当的点拨或启发,就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层层递进,回答问题。

3.提问类型灵活多样,还要能灵活处理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法,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理,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新问题。

4.师生缺少互动,教师趋向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缺少互动性,有时为了趋向标准答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话语权,不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长期下去,没有学生主动质疑,也不提出问题,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打断学生发言,这些都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失去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钱集中心小学徐梓武课堂提问在每节课中都会出现,有效的提问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1.必须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渗透等诸多方面。教学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其他人代替不了。课堂上要愿意倾听学生的看法或观点,有时还要耐心“静待花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思维碰撞,获取知识、分享经验。

2.明确目的,有效提问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更要考虑提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获得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熟悉问题的不同分类。精心设计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脱口而出,也不能太深奥,让学生琢磨不透,不知从哪入手。问题过于简单,索然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开口回答,课堂气氛沉闷,又达不到教学效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中、高水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或适当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教学提问,是学生思想的助燃剂,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燃起智慧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一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提出:为什么当爸爸要求“把这条鱼放掉”时,又“很不情愿”;“慢吞吞”从鱼唇上去下鱼钩?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汤姆“叹了口气”,心中不无遗憾。最后得出:后来汤姆还时时想起那晚的情景,想起爸爸坚定的话语,说明了他确实受到了教育,对自己的行动并不后悔。像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富于启发性,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长期坚持,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不经过阅读思考,很难回答出来。但是通过通读全文,再回过来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回答。运用这样的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语文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讲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具有挑战性,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磁性,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营造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氛围,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作者:徐梓武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钱集中心小学

第七篇

一、遵循学生知识层面进行提问

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和实施容易脱节,具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整体教学观念缺乏。要么一些问题已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问过难,学生无法有效解决,容易造成学生畏惧学习的心理;要么提问过于简易,学生轻易解答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故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前,教师首先需深入钻研教材,并充分了解授课学生实际,把握问题难易程度,使学生不是简单回答“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也并非答不出来,而是让学生跳起来方可摸着。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提出前应注意铺垫性问题的设计。例:《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时,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在你们身边,你会和她说些什么?诸如此类问题,学生理解时均可加入自己生活实际进行,进而实现学习源自课内外,又同时深入课堂和社会现实的目的,以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

二、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指出:真理生来便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又并非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心中的真理。故而,教师必须采取辩论或问答形式促使学生去解决自身内心矛盾,暗示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质上这就是苏格拉底闻名于世的“产婆术”,而“以学生为本”则是其核心教育理念。虽然教学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位学生发展现状以及进步速度均因人而异,但教师教育应以每位学生为施教对象,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创造出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小学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极强,他们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天生就具备强烈的学习欲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形式要具有新颖性、多样化,以循序渐进的速度进行提问,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新知,通过比较式提问,或探究式提问对激活课堂教学意义非凡,其不仅可变化更新问题的刺激性,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之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例:《恐龙的灭绝》课文教学时,可以先接着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恐龙的录像,促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文升起探索的欲望。其中讲解到雷龙时,可利用大象与之相比较,去感受雷龙庞大的躯体,不过值得注意若并非每位学生都了解大象,可做进一步延伸的比较,例如和学生熟知的牛或是和学生自身进行比较,自然而然的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经过在认真探究、主动思考的过程去体验成功,感悟学习的快乐。所谓“以学生为本”,即指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的特点,不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但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造成学生质疑问题的价值,进而失去对问题回答的兴趣,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受到“付出必定会有回报”和“只有付出才能有所回报”的心理暗示,以此增强求知的信心和欲望。

三、开放性提问

开放是指无明确结论或无完备条件的题目,即题目中蕴含无数可能性,需要学习者进行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是指开放问题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教师提问要尽可能保证开放性,切忌提问局限于某圈定范围内,开放性提问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寻求答案,进行思考,且这个答案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不标准性。例:《田忌赛马》课文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通过阅读文章后,同学们都得知田忌最终转败为胜,那么田忌为何会胜利?谁还可以提出更多方法帮助田忌取胜?开放性问题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用不夸张的比喻来说,即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通过从各个角度去了解田忌,学生对田忌的感受也不同,其更能总结出田忌各方面的好品质。而且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体验,感受到田忌的优良品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效果差强人意,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广大一线教师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已有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不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而言,这并非一朝一夕能达成的,还需要在日后教学中不断的实践证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方可实现课堂提问发挥其本身积极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

作者:唐权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中心小学

第八篇

一、对知识内容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在文本教学中,教师首先很有必要从知识内容上进行提问,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本教学的重点,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课本中选取的文章不少都是童话寓言类题材,很多文本也被演绎为各种影视或者动画作品。对于这些文章,学生们都非常熟悉,很多故事学生都已经听过与看过。对于这种类型的教学题材,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对于故事进行回顾,可以以知识内容为提问的重点来帮助大家对于文本进行梳理,这将会为课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个神话故事,对于课文的主角都略知一二,因此,上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是哪个神话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谁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呢?吴刚为什么要砍伐桂树呢?”知识水平的提问实际上就是对基本事实的提问,在提问中这类问题所占的分量应处理得当。这类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故事脉络与人物关系,并没有太多思维的激发,因此,这类问题不易过多。但另一方面,这类问题的思考又是帮助学生确认一些基本信息的过程,能够让大家对于故事的脉络有更好的掌握。这对于文本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对学生领会程度的提问

教学提问的另一个侧重点可以针对学生对文本的领会程度。课本中的不少文章都具备一定的思维性,尤其是那些寓言类题材,这类文本的教学,需要学生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启示与精神有很好的获知。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文本领会程度进行考察,同时,也可以透过提问来给予学生一些相应的教学引导。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文章有更深入的体会。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思考问题:“课文写了三位靠‘滴水穿石’精神取得成功的中外名人,你们能具体介绍一下吗?从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类提问能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明确所学的知识内容的丰富含义,较知识水平的提问前进了一步。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一定要富有针对性,尤其是那些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文章,提问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领会程度进行设问。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文章,并且让文本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三、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问

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提问,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提问的侧重点,这类提问方式在有些文本的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好的教学辅助功效。课本中选取的文章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直线型文章,有的文本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且透过有效的分析来进一步获知文意。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侧重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展开对于文本的分析与探讨。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也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这样才能够为知识教学带来助力。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们创设了如下问题: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怎样的横祸,讨论“横祸”,理解“酷刑”。可以这样问:“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提问下,学生会学会分析课堂内容,从而归纳出要点,再进行分析总结才可以回答出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这种提问考查的是学生从整体出发去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及其彼此间的联系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深入获知文意将会很有帮助。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合理的进行问题的创设才能够更好地凸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结合教学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创设。无论是针对知识的提问,针对文本领会的提问还是针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问,这些都是很好的提问形式。教师只有灵活应用这些提问模式才能够更好地为文本教学带来帮助,并且很好地提升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的感受与体验。

作者:王永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第九篇

1把握课堂问题的难度

语文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提问的时候,需要依据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把握课堂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比较难,学生无法顺利回答,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会使学生失去回答的兴趣,无法起到提问的效果。因此,问题难度适中对保障提问效果非常重要。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依托教材,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和思维习惯,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桂林山水》的时候,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问题虽然可以直接从课文阅读中找到答案,但是仍然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概括总结,这样的问题难度适合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因势利导,对较为简单的问题,改变提问的方向与角度,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时,一般提问学生描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而这可以从课文中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教师不要拘泥于形式,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向学生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这样即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问题的难度。

2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采用同种提问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很容易会使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从而丧失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如悬问、曲问和逆向问等迂回提问方式,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少年闰土》的时候,如果教师提问学生:闰土在乡下是如何捕鸟的?学生在阅读课文以后,只会照本宣科:“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虽然答案正确,但是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迂回提问的方式,如:哪位学生可以将少年闰土捕鸟的过程表演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期待,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创设课堂提问的情境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没有把握提问的时机,又没有创设提问的情境,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既造成了学生对问题摸不着头脑,又无法起到提问的作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以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需要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以提问的方式有效衔接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发挥提问串联教学内容的作用。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讲到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的时候,教师自然而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寒冷的天,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回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小女孩赤着脚,天又黑又冷,小女孩饥饿交加,此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升起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回家?教师的提问正好与学生的疑问不谋而合,学生对接下来的讲解自然充满期待。在讲到小女孩赶紧擦着一大把火柴,想把奶奶留住的时候,教师顺势提出:为什么小女孩开始都是一根一根擦着火柴,此时却擦着一大把火柴?很少有学生会注意到着一个细节,而教师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增加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幸福生活极度渴望的体会。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如果教师没有发现和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进而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卓有成效。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的时候,很多学生不太“最喜小儿无赖”的意思,只是依据字面的意思,错误的理解为最喜欢小孩耍无赖。教师既需要向学生仔细讲解“无赖”一词的古今异义,又需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去推测“无赖”在诗词中的妙用。同时,有的学生认为“最喜小儿无赖”的意思不是最喜欢调皮的小儿子,而是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温馨画面,以及儿子们的动作神态,可以得出“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的翻译最为恰当。当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语文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引,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把握课堂问题的难度、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创设课堂提问的情境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等方面,展开课堂提问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邢秀云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小学

第十篇

一、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既能体现文本的主要内涵,又能紧紧吸引学生眼球和思维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吧。上课一开始,王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同时,用粉笔轻轻地在课题的“深”字下面画了个着重号,之后便抛出了整堂课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在“深”字下面画个着重号呢?这个“深”字要表达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教育目标,同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指向明确。

二、难易适中,逐步深入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处在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几乎所有名师都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尺度,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不断寻求文章内涵。来看看蒋军晶老师的《生命的药方》一课吧。课堂伊始,蒋老师就很直接地在学生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能帮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问题: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提出来的,我觉得非常适宜。只有了解了全文写了几件事,才能进一步地深入课文,最后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明知吃药不管用为什么还要很高兴地吃药?明知去新奥尔良不可能为什么还会欣然同往?明知死亡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还要玩死亡游戏?问题难度逐步提高,层层深入,最终明确了课文的重点:是希望、快乐、友谊围系了这一切。

三、新颖别致,充满情趣

一样的话,通过不同方式说出来所达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也是一样。好的方式,新颖别致,会让学生情绪高涨,乐于参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上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如周益民老师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一课的教学中,周老师的一个问题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月亮,月亮,究竟有几个?这个问题充满情趣,刚开始的确让全场师生惊讶。是啊!月亮究竟有几个呢?哦!原来是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个月亮;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轮自己的明月。如此精妙的提问为后续教学作了一个很有力的情感铺垫,接下来周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一首首有关月亮、饱含思念深情的诗。

四、循循善诱,曲径通幽

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名师大家们的课都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问题刚提出来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可经过一番引导之后,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永正老先生的《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习作教学就很有利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学伊始,于老便用课件展示了两段优美的短文,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家读一读这两段,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地在短文中寻找着,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词语之后,于老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什么词?学生立即回答:拟声词。于老随机就说:“在这样的短文中,我们不仅看到美丽的景物,还听到了一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既写出了看到的,又写出了听到的,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有声有色。”如何“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是个多么抽象的问题,可经过于老的简单分析之后,它便迎刃而解。

五、因势利导,灵活多样

好的提问,总能启人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呢?我认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适用于学生,又要适应于教材,还要富有变化。因为学生的思维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我们的教师也要能跟上这样的变化。曾听过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窦老师从古诗和中国四大名著入手,引出《西游记》,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提出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在分析小说内容时,窦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骨精一共变化了几次?分别变成了什么人?在揭示完变化之后,窦老师转而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孙悟空打了几次?结果如何?分析到这里,课文似乎应该就此打住。可窦老师却富有变化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孙悟空三打之后,唐僧的态度都起了哪些变化?引出唐僧对孙悟空评价的话(无心为善,有意为恶),升华了课文蕴含的主题内容———善与恶的关系,同时也延伸了课文内容,起到了名著导读的作用。好的提问,总能让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更要紧密联系每一个学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大师无不体现做为一个师者的示范作用,让人望而叹之,望而羡之,更应望而学之。

作者:徐方中 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