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时间:2022-07-15 04:35:43
导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小学语文民族文化教学理念
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应该有针对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然后进行自由讨论。通过这样的趣味性阅读训练活动,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养成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找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潜力。儿童文学作品为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对小学生有效实施美感教育,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二、强化民族文化理念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可在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实时准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读物,在阅读过程中让小学生边演示边讲,加深了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强化一些知识和好词好句的记忆,通过有兴趣的阅读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小学生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加强阅读写作训练,鼓励小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积极探索小学生学习语言和提高作文水平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辅导、作文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美感教育效果和科学认知能力。在开展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小学生学习语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小学生强化阅读效果,科学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逐步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好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潜意识地通过大量阅读进一步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听说的和接触到的诸多内容逐步记录下来,经过与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和大自然反复而密切地接触,有效获得周围的一些知识,就有了要表达的欲望,这是写作冲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小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良好阅读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游戏活动,让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认知世界,在愉悦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力量,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从阅读实践中得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印象,进一步积累了词汇,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快乐阅读的氛围中认知事物本质、丰富各种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通过阅读写景散文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小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后,不单让他们模仿语言的运用提高造句能力,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小学生模仿作品自己写儿童文学,一开始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表达有趣的故事为主,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三、强化民族文化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到处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处处彰显着“仁爱”思想,有“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执著的爱国精神,有同志间谦恭忍让的美德,有爱国主义者的忧国忧民情怀,特别是课文中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强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清楚地看到国际恐怖主义对人类和平构成的威胁,为后面讨论武器的双重性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这种表达的坦直,思想的活跃与敏锐,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有时,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一份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四、结束语
对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地关注,有利于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祖国的未来、关注民族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从小夯实语言文化基础。
作者:康焱工作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铁路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评价性语言教学意义
一、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知识主要以母语为主,但众所周知,汉语博大精深,在许多基础知识和语言知识中都会用到具有抽象性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在拼音教学中,开口音、闭口音的发音过程中口腔、声带的变化都比较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图片、动作的配合才能将知识展现出来,而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发音正确的学生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发音错误的学生给予理解、信任和包容,尽量以启发为主,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对评价性语言的应用还要生动幽默,切忌生硬。比如在学习《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同学分别扮演两个怪人,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评价道: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了对大榕树的赞美,真的是让老师产生了仰慕之情啊,而女学生呢,读出了愤恨,让老师的憎恨之情也油然而生,同学们的朗读即充满感情,又铿锵有力,值得鼓励。这种形象生动的评价性语言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进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能够将评价性语言运用得恰如其分,那么学生短期和阶段性的学习兴趣必然会逐渐转化为长期和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2.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的发展时期,受到年龄限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汇集精力,一不小心就会跑神,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评价性语言,学生必然会主动跟随教师的教学,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习惯相符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模式,必须多使用鼓励和赞扬式的评价性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认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当然,表扬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尽显真诚,既要肯定学生表现出色之处,又要有针对性地将学生不足之处指出。
3.符合课堂教学改革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度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合理运用评价性语言能够搭建起一个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首先,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就能够准确地接受教师传达给自己的信息,进而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逐步完善和改进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在使用评价性语言的过程中可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这样能够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之,教师通过使用评价性语言有利于实现驱动和引导学生接受、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与命令式语言相比,合理、精当的评价性语言正面效果更明显,这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相契合。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评价性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准确与否的评判,还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引导,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讲求评价性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必须保证语言的巧妙机智,使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启发性、适度性和平等性,避免过于武断。教师过于武断的评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还扼杀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生的特殊性,学会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让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对他们的独特见解给予赞美,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明白“贵”的价值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评价具有改进、激励等多元功能,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并恰当运用评价性语言,评价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发挥。生动、适度、准确、巧妙机智的评价性语言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习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一节课总是充满富有魅力以及体现出一种关怀和爱意、期待和激励的评价性语言,学生必然也会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这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作者:王国新工作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激发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创造思维的课程训练,通过课时计划和课程培养,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理念既是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也是当下新课改的理论实践范围,因此语文教师要时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和实施,笔者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相关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1)通过听、说、读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创新思维的激发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功底。我们知道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它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听说读写,小学生正处于理解水平低于记忆能力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为小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小学生多听、多说、多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有不同的方法的,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以及多种感觉来感受语文知识,综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教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农村的小学生普遍淳朴而好学,教师只要用心传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练习,那么小学生一定会将方法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自我训练和自我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3)通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机会。农村小学教师要尽可能抓好学生的课外时间,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要紧紧抓好“变化”这一主题,活动方式要变化,活动内容要变化,活动的主体人学生的思维要变化,通过求变来让课外时间变成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平台。(4)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插上翅膀。创新往往来源于思维深处丰富的想象,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一个奇思妙想都离不开想象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进程中,农村教师要借助现有的教学平台,尽可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想,只有思维足够自由,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案例
根据笔者多年来教学经验,我们这里不妨列举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来阐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农村,学生们比较了解和熟悉大自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去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察,在户外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寻找秋天的足迹,又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由想象能力,把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统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农村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农村的各种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来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同时教师要合理运用上文中提到的几种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要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极度的配合和关注,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物质帮助,家长要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配合;小学生也要自觉、自愿地将自身的学习和练习投入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上,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腾飞指日可待。
作者:张淑艳工作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南马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渗透
一、小学语文结合德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见,德国的教育界把德育工作作为所有教学工作的核心。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它的学科特点就决定着它要担负着更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和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开始阶段。而一个国家的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我们常说“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可见教书和育人是从来没有分开的。这里所说的育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寓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这项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出版了《中华古诗文读本》,意图是在小学生中间推广古诗文的学习活动,让他们了解和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工程的编纂工作集合了很多两岸三地的文化名人,名誉主任为南怀瑾先生,顾问有杨振宁先生、季羡林先生、汤一介先生、张岱年先生和王元化先生。因为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很大,再上《中华古诗文读本》本身的编纂精良,这次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推行古诗文教育,可以让小学生们熟知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对古诗文中的爱国情怀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的母语教育不仅仅是多认识一些字,或者有标准的母语发音这么简单,母语教育有着更多的文化使命和更多的道德的规范教育。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成分是很有必要的,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的原则及方法
1.隐性教育的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隐性教育是指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以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为主,不能强硬灌输,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的首要原则。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更加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加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教学。新课标的这一提法,也决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讲自己看中医的经历,让同学们自己说出看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就容易理解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是什么含义。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小学生会明白我国传统中医的神奇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如果只是机械地对小学生们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反倒作用不大。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概念性的东西接受程度也有限,如果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认识概念,效果更好。
2.结合的具体方法
调动情感教学,通过朗读融入自我。只有诉诸情感的语文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在情感上升华,主动爱上语文,并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人格修养。为了引起共鸣,我们可以运用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通过朗读这种基本的方式,来提升小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减小大脑对信息接受的时间差,而且可以增加记忆效果。研究表明,默读一篇一千字的课文,能记下的大概只有二百字,而有感情的朗读能记下大致五百字的内容。虽然朗读时速度会慢下来一点,但是在效果上却大大的超过了默读的方法,尤其在诗词的学习中,效果更明显。我们的古诗文往往注意音律,骈散结合,很有韵味,更适合有感情的朗读。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高其驾驭汉语的能力,同时可以感觉到古诗文魅力,培养爱国情怀。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很适合有感情朗读的诗文,学生可以从《静夜思》中读出李白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乐观和洒脱。通过反复品读,学生会领略其精髓,把这种乐观和洒脱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此外,还可以开展识字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课外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用这些小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让德育以更生动的形式展开。在讲故事的比赛中,可以给小学生们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课文中学到的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在讲述身边发身的故事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在这种客观的讲述中,使小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中的人物道德有一个判断,当他们价值取向不正确时,老师可以及时加以纠正。当他们的取向正确时要及时鼓励。比如一个小朋友说:“我发现早上上公车时,有人不给老人让座,我让座了,却站得很辛苦。”此时要及时地表现他这种行为,让他明白这种辛苦是值得的。在讲述课文中的故事时,我们甚至可以给小学生使用一定的道具,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把讲课文故事变成一个小的情景剧。比如在东郭先生和狼的东西中,让一个学生扮演东郭先生,另一个同学扮演狼。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欢乐中熟悉课文,同时同情东郭先生,又憎恨恩将仇报的狼。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慢慢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在这种母语教学和德育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身的学习主体身份得到确认。
作者:陈才余工作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果园九年制学校
第五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应用
一、结合实情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由于小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喜好、能力、智力方面的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促进他们的互相学习、互补学习,往往不提倡他们自愿组合,而仅仅将他们的个人意愿作为分组的参考。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就是一个彼此共事、互相团结的团队,而不是纯粹的娱乐小组或者交友小组。所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依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搭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采取以下几种分组方法:第一,优差组合。教学中对于那些较难理解且比较重要的问题,笔者一般采取优差组合的方法。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让学生们欣赏完九寨沟风光的美丽图片之后,设置“为什么作者选择九寨沟而不是其他什么对象来写?”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是各统领全文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性。若在班级上进行讨论,一些同学将很快将答案说出,而对于其他学生,他们仅仅只有倾听的份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索和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笔者采取优差组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组,让优等生带动差等生进行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所有学生的想象和思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得出“九寨沟环境优美”、“九寨沟是我国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等等结论。第二,同等生组合。优差组合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都适应,若一味地采取优差组合,将很可能会阻碍优等生的学习和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差等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有些时候还应该采取同等生组合。同等生组合主要是指优等生跟优等生进行组合,差等生和差等生进行组合。通过优优组合,能促使他们跨越式发展;通过差差组合,能激发他们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九寨沟》的教学中,对于第二自然段九寨沟景色的总结,采取同等生组合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图片观察,使用自己个性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让他们根据课文描述进行讨论。
二、设置角色轮流分工,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安排必须合理,首先,每个小组人数应该合理,一般为4-6人,人多将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性的施展不利,人少则缺乏互动性。其次,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组织能力等进行优化组合,并且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中的角色,如主持人、检查员、报告员、记录员等等职位进行轮换,让每个人都能担任其中的每一个角色,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合作兴趣,同时也能学生在组中长期所形成的优劣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注重方法,在整个分组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对各组成员必须进行轮流分工,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教师必须给足时间,加强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必须合理点拨,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三、给足学生交流时间,加强学生自主讨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给足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自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和自我解决。同时还可以进行学习情况交流、学习思路展示,而且还能通过群体的综合、总结、判断,得出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法。并在最后通过反思和深化,探讨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陶校长的演讲》的教学中,笔者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提出问题,如“陶校长在演讲中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你发现演讲稿和别的文章在形式上不一样的地方”……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留足时间让他们分组合作讨论,自读自悟,自行解决。在分组合作学习中能解决的问题,笔者不做分析,而对于那些分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笔者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关于“你发现演讲稿和别的文章在形式上不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其跟文体有着紧密的关系,笔者对演讲稿的文体结构进行了补充解说,解说分析一番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探讨问题的答案。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必须给予学生自读自悟充足的时间,从而提升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选择时机合理点拨,提升学生合作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对于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合理引导,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正在讨论并遇见问题的小组进行有意的提示和点拨。当然,教师的点拨不能过多,那样将不能充分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只有在全程掌握各小组情况的背景下,对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比如在《陶校长的演讲》的教学中,对于“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的问题,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有些小组给出的答案:“因为多问个为什么能提升自己的智力”,此时,笔者进行了提示点拨,“除了此点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这样以来,这些小组的学生们又开始进行了思索和探讨、总结。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合理提示和点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注重方法,在整个分组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对各组成员必须进行轮流分工,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教师必须给足时间,加强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必须合理点拨,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作者:龚莉工作单位:太仓市城厢镇第三小学
第六篇:怎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渗透
一、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美育作为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教育,对提高生命价值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投入对应的思想情感,能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内容中。在这过程中,老师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精炼语文语言,例如:飞流直下、如珠迸玉碎的瀑布,咆哮汹涌、千里奔腾的长河,不仅要鞭辟入里,更要揭示得淋漓尽致,从而让语文课堂既能绘声绘色,又能妙趣横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赋予语言描述一定的传声能力,让学生感到声音就在耳边、所学内容就在眼前。这种妙趣横生的语言流露的越高尚,就越能像优美的诗歌、散文,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果再加上老师丰富的手势动作或者表情,就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语文,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熏陶。
(二)对学习兴趣以及课外资源的作用。对美的熏陶与教育作为激发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例如:波澜起伏的课文能让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给学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兴趣与意识,通过创造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学习氛围,都能让学生在情境爱好与兴趣中进行教育。对于思维灵活的老师,会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尽量构建一个完美的空间,可以是一则诗歌、一篇散文、一段笑话,通过别具匠心的导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进行美育,可以将课外阅读独特、分散的阅读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进行审美活动与选择,进一步增强学生审美爱好与情趣。从审美角度来看,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多产生兴趣,而进行美育则可以消除陌生感,在加深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小学语文渗透美育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本信息,挖掘教材美,对促进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以及人物心灵美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不仅可以让人变得更坚强,还可以给与人无穷的力量;《美丽的大自然》与《世界遗产探秘》,通过展示世界文明,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与文明,从而培养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在保障小学语文教学“双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代语文学科的美学特征,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通过寻找课堂教学要素,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作用,为其他学科做好榜样。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课余时间建立小记者团、主持、表演、朗诵、美术与讲故事等活动,从而将课本内容和大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美育教学。在小学课文授课中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为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文章编排指导学生对相关内容以及文章进行对比,从而不断理解、揣摩各种美的形象。例如:《少年闰土》,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和公子少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把握少年闰土形象和少爷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呢个领悟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而少爷只是鼠目寸光的公子哥。通过这种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健康的农村少年。另外,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以及自身感受有限,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对鉴赏能力存在很大差距。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必须利用自身认识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并且教予想象的方法,让其在想象中体会文章美。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文章特点,让学生对事物发展进行推敲,将生活与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推敲中对原文进行欣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意识。
三、结束语
美育作为最能体现教育本意的教育,它和人类发展、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发掘课文内在美;在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的同时,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观点和能力。
作者:薛志敏工作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素质特征分析
一、具有执着的教师职业理想和真挚的教师职业情感
一个教师只有树立了执着的教师职业理想,才会投入真挚热烈的感情,才能做到积极向上、甘于奉献,对自己的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并以此为幸福追求。这是名师成长的力量源泉。在与戴老师的交谈中,戴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当老师真的挺好的,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这个职业。”戴老师从小就对教师心生好感,那是因为“好玩”;初中毕业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他填写了师范学校,是因为“师范生将免受苦等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煎熬”;长大了,选择当老师,那是因为向往自由。1992年,他师范毕业了,“像只自由的鸟儿一样飞入小学课堂,飞入学生中”,并且暗自许下心愿:“一定要好好当老师———小学语文老师。”但他第一次当语文老师,就在一年后被告知,不能教语文了,“改教自然常识”,理由是“普通话不标准”。这对刚出道的他来说打击挺大,他是“躲在朋友家里整整一个星期”。但他并没被击倒,而是在以后的一年中猛练普通话,听赵忠祥的《动物世界》,反复地练、读。一年后,他再去找校长要求上语文课,校长要求他读一篇课文来听,听后,校长终于答应了。这时,他是“狂喜”,下定决心“一定好好教语文,一定好好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可见,在此时他就已经把“当好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其以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1999年,他参加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古诗文教学研究班,初次接触古诗的平仄规律诵读,自此以后的两年里,就在自家的厕所和卫生间里练习吟诗。正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执着与热爱,加上他的勤奋,他终于在2003年全国的小语讲坛上获得了成功。这时,他因为自己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幸福得“泪流不止”,也就是在这天,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我这一生都不会改变!”[1]戴老师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成名后,不管多苦多累,他仍然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与他的学生朝夕相处,深受学生爱戴。
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就是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分享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决定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我国知名学者北师大的肖川教授认为,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自身应该有文化底蕴”。“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2]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传承文化是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明显特点。而文化活在文字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戴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给予广博的文化浸染。2006年9月,学校安排戴老师担任了整个学校共7个班级的“古诗吟诵”校本拓展课教学。他认为,吟诵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要从小抓起,要让孩子自小就接触到自己的文化。于是,他又开发了低段诗话作文课《春天的歌》(二年级),诗与文化课《赏鹅》(二年级),低段诗与识字教学课《雪》(二年级)。就在不断的吟诵之中,就在摇头晃脑之际,学生学会了读诗,学到了我们的文化,更学会了做一个中国人[3]。他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东西文化发生冲突和大交融的今天,如何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很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特别是面对一些孩子说话动辄必“洋”,穿衣动辄必“名”,吃饭动辄必“西”,而他们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知之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就会越来越淡漠。因此,无论是从维护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角度,还是在东西文化角力的角度,还是从我国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浦东图书馆是其常去之地,他也经常向上海师大、华东师大的语文专家请教。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厚积薄发,用他的话说,叫“十年磨一剑”,终于把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古诗之美,通过“读唱吟舞”的方式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富有情趣且充满美感
讲课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求一个人投入,甚至沉醉。这种投入就是情感的投入,是对学生的情感,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情感投入。因为有情有义,所以名师的课也充满了美感。戴建荣的课堂情趣盎然。他的课上体会不到一些公开课上常见的老师对学生的虚情假意,他是以朋友的身份同每一个小朋友进行心的交流。因此,他用优美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贴近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握手、拥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从而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自己。他常能在细微之中捕捉每一次感动,敏锐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这些神奇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毫不吝啬的赏识或是发人深省的启发。例如,当学生欲言又止时,戴老师说:“聪明的孩子总是要定一定的,你在思考,接下来我应该用怎么样的情感读下去,是吗?(学生点点头)嘿,你看你,眼睛都是发亮的。”当学生表现出色时,主动与学生握手,说:“将来你成了文学家,成了大诗人,千万记得我曾经表扬过你。好吗?”因为他的话语真诚而风趣,所以他的课常让听课者感动,不仅仅是小学生,也包括了听课的教师和专家。俗语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为一名优秀教师,戴老师让感动常驻心田,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很多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都有这样的感受,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聆听戴建荣老师的课尤其是古诗教学,令人感觉如同聆听一首荡气回肠的歌,人在诗中,诗在人中,人就是诗,诗就是人。古诗文中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被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用妙趣横生的口头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将原本生硬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渴望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对古诗古韵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诗话作文课《春天的歌》中,老师时而化作水中游的蝌蚪,时而化作空中的小鸟,时而化作春雨,引导学生进入充满诗意的境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个时候,戴老师就像是一个艺术家,犹如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学生间穿梭,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之中已经领会了诗意并且学会了创造性写话。
四、富于创新且灵活多变
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作为语文教学名师,往往在教学中不拘一格,不断地从文化和生活中吸收素材,将其变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这是很多名师的成长经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研究,才能不断创新。原创思想和教育智慧都是在个人实践知识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索和提升而获得的。戴老师很重视创新。他1999年参加上海师培中心的培训,学了吟诵的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几年的琢磨,终于实现了把传统的古诗吟诵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本着“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让孩子喜欢”的理念,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摸索,最终形成了“读、唱、吟、舞”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师培中心培训了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但只有戴老师实现了将所学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得归功于他别出心裁的思考,才形成了这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散文教学甚至是作文教学,戴老师的课都体现出灵活性,总是能够打破常规,能够匠心独具,能够不断掀起课堂的高潮,能够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跳跃的思维,闪动的灵魂。戴老师通过对自己实践的反思性研究,相继在《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篇。小学教学名师的“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教学”上。从已有关于小学名师的研究来看,每个小学名师在教学方面都是佼佼者,教学质量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即教学特色,这是名师与其他普通教师的明显区别,是他的人格、学识、才能、理念的综合反映,也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名师的教学创新总是同自己的特有素质紧密联系。戴老师就是把其艺术方面的特长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独创了古诗的吟诵教学。戴老师的语文教学充满着诗情画意,魅力无穷,课堂特别精彩,得到国内小学语文教师同行和相关专家的一致赞扬。正是这样,戴老师于2008年荣获上海浦东“魅力教师”称号。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实施名师工程,作为小学教育领域的名师与其他级别和类型的名师在素质要求上理所当然地有差异,这是大前提。在这大前提下,我们在认识小学教学名师素质特征时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首先,名师素质具有个性化色彩。小学教学名师的素质特征既具有一般优秀教师的共性,如优良专业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的个性品质等,但也具有个性特征。这种素质的个性特征既体现在不同的课程类型上,也体现在同一课程的不同个体上。比如,同是古诗教学,窦桂梅的教学充满了激情与智慧、王松舟的教学充满了诗意。所以名师的素质特征应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难以有一个同一的模式。其次,名师的素质特征具有时代性。小学教学名师的素质特征是具有时代性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或时代下,由于教师的角色地位等发生了变化,所以教育实践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得名师素质也就打上了时代烙印。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名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素质赶不上时代需要,则其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其名师的生命力也会变短暂。比如,我国七八十年代小学教育中主要强调名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名”,而现在不仅强调教学能力之名,而且强调其德行之名,其学识之名,其研究与创新之名。因此,名师的素质特征是动态变化的,在实践中不断地生成一些新的特质。
作者:林群余桥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可行性技巧
1.课堂游戏
小学生的年龄与性格,决定了孩子更容易接受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操场上》时,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打球、跑步、跳高”等运动的模拟游戏,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际活动的开展。通过课堂游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可以让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
很多语文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比如,在教学“枣红、乳白”这种词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枣子、牛奶是什么颜色呢?”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就可以将这些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与词语相联系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如苹果、葡萄等。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图片播放,让学生的见识更加广泛。
3.上下文联系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学生能够对词语的理解更为准确。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负荆请罪”一词的故事为“他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学生可以通过对上下文故事的了解,对该词语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在日常教学中,联系上下文对词语进行理解,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完善的建议
(1)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完善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面注意教学技巧的合理运用。
(2)要加深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的研究与实践检验,通过将词语教学技巧实际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改进。
(3)要坚持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教学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兴趣学习的引导和培养,在语文词语教学技巧上正确体现。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在词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词语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语文词语学习的能力,应当是我国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作者:马茂青工作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马家乡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研究
一、现状及原因浅析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实地听课研讨调研,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有了很大突破,新课标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初见成效。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跟不上理念更新。从新课程标准改革颁布到今天已有7个年头,新课改理念在实验教学探索中已经深入人心。听课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教学理念都有所体现,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对课改完全适应,在教学理论和方法上跟不上理念的更新,还是采用过去的“填鸭式”机械教学,不能实现课改教学目标,教学课堂死气沉沉。
2.效果与形式不成正比。与前面一种教学课堂不同,部分教师教学理论紧跟课改理念,大胆探索实验教学,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课堂气氛自由热烈。但经调查发现,一堂课结束,有些学生甚至连课文内容都还没有弄清楚,更不用谈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盲目追求实验教学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忽视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现象俯拾即是,令人担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跃在新课改实施第一线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素质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实现,是当前我国教学困境现状的主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在听课调研中,发现实验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方面因素占很大比例。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未能在观念上实现根本转变;教学理论和方法落后,无法适应新课改教材变化;盲目追求教学目标和进度,过分强调学生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提高;文化功底薄弱,职业道德低下。
2.客观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庭方面是客观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尽管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改编,但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课时安排不合理,教材配备资料匮乏,教学目标考核体系也不够完善;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认识不足,缺乏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实践活动的场所,家长对新课改理论认识不到位,对孩子语文学习关注度不高。
二、出路
要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走出困境,不能期待一蹴而就,需要教学主体和教学设计等多方面因素的转变。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说明。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制订教学目标,明确课堂重点难点。对《乌鸦喝水》这一课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认识大纲要求的生字词和偏旁部首,会对所学生字组词造句;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寓意,结合故事思考问题。重点在生字的认识、书写,难点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思考。然后,准备教学工具如生词卡、多媒体投影课件等。最后,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根据课文特点,利用小学生感性直观认识较强、理性逻辑思维较弱、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等特征,在教学方式上可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进行直观教学,制作“乌鸦喝水”动画,让学生对故事梗概有更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想要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乌鸦喝水》课文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动脑思考谜底。很快,有学生猜出这种鸟就是乌鸦。教师(以下简称师)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以下简称生)展示乌鸦图片,揭出课题。师: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看看是谁?生(齐答):乌鸦!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放映课前准备好的“乌鸦喝水”动画)。看完了动画片,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和收获吗?学生甲:那只乌鸦好聪明,瓶子太小喝不到水,就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水升起来!学生乙:我们应该向动画里的小乌鸦学习,遇到问题多思考,想办法就能解决。……大家说的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9课,跟着教师一起朗读课文《乌鸦喝水》,并标注出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朗读完毕,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进行本课时的学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课前辅导是准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方法的转变是根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和谐生动,教学效果实际显著。
三、结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当前某些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文学功底弱、素质能力有限,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小学语文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大大降低了教学实效。因此,教师素质也亟待提升。
作者:孙秀波工作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八会镇宗舜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十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写作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比较强。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灌输大量的作文题材和文章结构知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教了许多内容,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情感流露。教师先指导学生写作,然后再自行批改和讲评。这段时间比较长,反馈信息很慢,学生学习效率很低。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对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作文,常常给其差评。有时,作文题目和学生的兴趣不相关,学生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长此以往,学生就将写作看成苦事,作文内容依靠课外作文选和自己随机想象,胡乱写完凑字数。作文内容跑题,文不达意。这些错误的作文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写作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接触新鲜有趣的事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比如一次学校踏青春游,教师可让小学生在游玩之后写一篇有关此次春游的作文,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者课堂上讲述了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再由他们进行写作。教师要为学生理清思路,为写作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写作。学生的兴趣是最关键的,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移到观察力和写作能力之上。就比如新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新学习用品,教师让学生彼此讨论,观察其他学生身上的特别之处。再以此为话题写作。在谈论自己的未来理想时,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以此为话题,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激发出来。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小学作文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思维、有情感的写作,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创新能力和自身的智力、知识、个性品质紧密联系。每个小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选择合理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一些学生的个性活跃,思维开阔,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予以鼓励,对作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正确的引导。给学生充足的个性创新空间。教师引导过程中,要结合范文、课文、生活实例,学生触景生情、联想思考后才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作文题材要耳目一新、新颖特别。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时,教师可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欣赏音乐、播放旋律,让学生分析和欣赏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大脑中形成符合乐曲主题的连续画面。随后再引导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三)培养和训练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涉猎书海,培养审美情趣和知识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缺乏,就很难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写出的作文也缺乏活力。古语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和书籍,能够扩大生活视野和知识面。学生的写作欲望和鉴赏能力也会有所增强。书本中的词汇、语言和写作素材,小学生可以借此引用,使其成为自己的文学储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性的,见效比较缓慢。教师要有毅力和耐心的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仿写。学生在不断仿写练习之后,便会领悟基本方法。学生可采取不同表现手法来表达同一题材作文,以不同角度选材表现中心题材的内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读书笔记记录。选择优美词句,发表一些读书感言,定期归类整理。进行语文作文训练过程中,要将积累的名言佳句和写法,灵活应用在习作内,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提升作文质量和作文水平,达到以读促写目的。
(四)良性、激励的作文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确保“读”、“写”课程的开展可持续化。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竞赛活动和激励手段可以顺利实现“读”、“写”结合,确保课堂开展可持续化。教师要定期组织作文竞赛和经典文章读后感比赛。以集中检测或随机检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以试卷考查来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课堂上现场作文也是评价方式的一种,一学年可组织一次。每个班级学生都要参加,竞赛后可颁发等级证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性、激励的作文评价,学生会对写作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一样的评价。学生基础好则有高要求,即便学生基础差,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通过教师适当激励,能够鼓励学生提高和巩固自我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语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不断变换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重视学生生活中的写作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将生活点滴变为写作灵感。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不单单是课堂讲述,而是贯穿生活和课堂的长期性过程。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彼此共同的努力。
作者:曹祥忠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三小学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办法研究6篇
- 下一篇: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