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时间:2022-03-13 04:50:00
导语:小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自己很少有自主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在教学观念上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学生集体的整齐和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课堂观察的视线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课堂成为教师的主角戏,学生成为观众,只需要聆听和记录,课堂维护着严格的的课堂秩序。
(2)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他,使许多响亮的素质教育口号成了空话。传统语文课堂以语文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受到漠视。
(3)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封闭的语文学科体系。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课堂活动着眼于语文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以致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4)学生缺乏自主性。传统的教法,总是提问,学生回答。个别开明的虽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但遗感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只是以个人的力量,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期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就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5)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满堂灌”,让学生全盘接受有关语文的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结论,学生通过机械模仿,解决的是语文创造较低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把当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任务,被迫去完成。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更新这种观念。第一,教师应该在师生观上实现四个转变:由学生为教师服务,转变成教师为学生服务;由学生围着教师转,转变成教师围着学生转;由学生被当作充塞知识的容器转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由教师在台上表演(拉大提琴)转变成导演或指挥。总之,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教学观念要实现六个转变:由只研究“教”变为同时研究“学”;由“教决定学”转变为“学决定教”;由“只研究教法”变为“同时研究学法”;由“教法决定学法”变为“学法决定教法”;由“只研究教的过程”变为“同时研究学的过程”;j‘教的过程决定学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决定教的过程”,总之,要由“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
(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现代小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天真、好奇的特征,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九课《影子》时,我用谜语引出课题:“你有我有他也有,黑黑身子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孩子们个个都饶有兴趣地猜。有的说蛇,有的说苍蝇,有的说影子,整个课堂很活跃。接下来我通过学生回答的谜底引出课题:“对,是影子。小朋友们真会猜,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影子》。”这样一来基本上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快乐地进入了新课。
(三)强调阅读,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在反复地朗读吟诵之中,词、句、段、篇能够Jri~U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学生朗读课文时唱读、顿读、读错、读漏现象非常普遍,让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机械完成任务一般,失去了课文朗读所带来的意境美、音韵美。为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进行自由读,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四)运用媒体,感受语文教学的现实性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但学生的理解有差异,效果就干差万别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会体验到视觉中的身临其境,语言和形象的结合会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如教学杜甫《绝句》时,先投影展示背景,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及草堂,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教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再放录音,学生一边欣赏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翠柳上的姿态,一边倾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对诗句很快就理解了。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随着教师生动的叙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远景,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五)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找春天》时,我让小朋友们扮成小燕子,跟着《小燕子》这首描写春天的歌声一起去大自然寻找春天。同时出示描绘春天的一些课件,小朋友们个个拍着“翅膀”,在天空中飞翔……音乐停了,我问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他们说:“我看到柳树和小草发芽了。”“我看到桃树、李树开花了,好美啊!”……“那你们听到了什么没有呢?我听到了春风在轻轻地唱歌。”“我听到了小鸟J1.,''''f3在欢快地歌唱。”……“那你感觉春天是怎么样的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吗?”小朋友们纷纷说:“春天到了,温柔的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细细地下着,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布谷鸟叫了,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春天的景色真美啊!”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唱唱、演演、说说,完全把学习当成了游戏,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还大胆表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六)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源于实际生活,所以生活中又充满着无穷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校园和家庭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感受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3)你以后会怎么做?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七)打破学科界限,优化教学资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融多学科知识于一体,语文教学空间广阔,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单纯依靠语文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知识的渠道,积极开展多学科知识协同教学,丰富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如教学《说茶》一课时,充分鼓励学生收集“茶”资料,学生可以从多学科角理解“茶”的概念。总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完善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熟练地运用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研究、讨论中学习、进步和成长。
- 上一篇:争创护理示范医院工作方案
- 下一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