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语义转移现象初探
时间:2022-03-09 03:52:00
导语:名词语义转移现象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名词的特征之一是语义偏移,例如由中性词变成褒义词或由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等。本文主要讨论了“好不”“差点”“差点没”三种现象,着重从偏移现象出现原因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好不差点差点没语义偏移
1引言
语言词汇中名词的一些重要特征,一直是语言哲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对于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国内很多人已经做过很多专门研究。例如“意思”本来是个中性词,但是“有意思”就带有褒义的含义;“味儿”原来也是中性词,但是“有味儿”就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带有贬义的意味;“有意见”也从“意见”的中性词变成了带有贬义的词语。
实际上,汉语当中大部分的中性词和一定的词语(是,有)搭配之后,意思偏向褒义,向着“好,大,高,美,强”等方面发展:有水平,有高度,有速度,有见解,有脑子,是时候,是块材料,像个人样,够意思,够个儿,算样东西,算话,成比例,成形;只有很少数的词搭配之后会变成贬义的,例如:有意见,有脾气,有看法等。
“好不”“差点……”“差点没……”现象也是名词的语义偏移情况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这三种现象作简单论述。
2词汇中的三种语义偏移现象
2.1“好不”现象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有关“好不”的句子:
(1)我夹杂在别的儿童之中,由围墙的缝隙中往里窥探,对他们洋人好不羡慕。
(2)哦,好不公平的天哪!
(3)她一天天看见程仁在村子里露了头角,好不喜欢。
在句(1)(2)(3)中,这些词组的意思分别是“极不羡慕,极不公平,极不喜欢”。是不是所有的“好不”都可以作“极不”的意思来讲呢?也不尽然。以下与“好不”搭配的一些词语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
好不讲理(极不讲理)好不蛮横(极蛮横)
好不安分(极不安分)好不放肆(极放肆)
为什么有的是“极不……”的意思,而有的就是“极……”的意思呢?原因就是褒义词前的“不”是否定前缀,与褒义词紧密结合,而程度副词就用来修饰带有否定前缀的词语,所以“好”是来修饰“不讲理”的;而贬义词前面的“不”只是句法上的否定词,与贬义词结合松散,被“好”吸引过去构成了一个表示程度高的双音副词“好不”一起来修饰贬义词,因而“好不”是来修饰“蛮横”的。
从中我们初步得出的结论就是,褒义词由否定成分修饰则具有贬义的意思,而贬义词由否定成分来修饰则不具备褒义词的意思。这个立论在英语的例子当中也得到了证实。英语当中总是先出现一些褒义词,然后加上否定前缀变为贬义的具有否定性质的词语,例如un-im-in-与一些褒义词相搭配probable,proper,adequate,attention,capable,charitable,clear,comfortable,concerned,conscious,cooperative则变成了improbable,improper,inadequate,inattention,incapable,uncharitable,unclear,uncomfortable,unconcerned,unconscious,uncooperative这些贬义的词语。然而褒义性的词语却很少以否定前缀与带有贬义含义的词语结合而成,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像unbad(un+bad),unsad(un+sad)这种类型的词。
2.2“差点……”现象
除了“好不”词语是这种情况之外,汉语当中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差点……”(或者说“差一点……“)和“差点没……”(或者说“差一点没……”)。下面是一些在文学作品,报刊和网络当中出现的的例子:
(1)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
(2)我哆哆嗦嗦地踩在了雪上,差点跌了个大跟头。
(3)白天吃了仨铁蚕豆,晚上睡觉多含了一个,差点儿给噎死。
(4)武汉队奇兵差点奏效
(5)两场加时赛给平淡无奇的足协杯增添了一丝亮色,两支中甲球队东莞东城和南京有有面对两支中超球队上海申花和天津康师傅,差点爆冷成功。
(6)本·拉登差一点就可以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弹,即人们俗称的“肮脏炸弹”。
(7)前几天,我们全寝室的伙伴来医院看她,她也这么说,回去后大伙都差点没笑破肚皮。
(8)你的胆子比特技演员还大,差点没把我吓个半死!
(9)小姨读了信,当下差点没气死,立即让儿子把钱寄了回去。
(10)郭达差点没认出本山。
(11)欧盟首脑“全家福”今年差点没拍成。
(12)一提到国徽,大家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天安门。但据组委会工作人员披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计国徽时,天安门差点没“进入”国徽。
前面的六个句子是关于“差点……”,后面的六个句子是关于“差点没……”。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差点……”在前面的六个句子中是不是一个意思;“差点没……”在后面的六个句子里面是不是也是一个意思。这些句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前面三个句子中“发了昏”“跌了个大跟头”“噎死”真的发生了么?答案是否定的。而后面三个句子当中也没有“奏效”“爆冷成功”“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弹”。既然“差点……”在句子里面都是作“没有,不”的意思来讲,是不是说在这六个句子当中,“差点……”都是一样的涵义呢?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推理的思路却不都不是一样的。在前三个句子里面“发了昏”“跌了个大跟头”“噎死”并非人们希望的事情,而“奏效”“爆冷成功”“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弹”却是说话人盼望成功的事情,一类是具有否定的含义,而另外一类却是肯定的,因此“差点……”的内在涵义是不同的。在句(7)(8)(9)中,人也没有“笑破肚皮”“吓个半死”“气死”,用法类似于(1)(2)(3)三个句子。但是后面的就不同了,事情最后确实是“认出本山”“拍成”“进入国徽”了。同样是“差点没……”为什么后面的六个句子意思就不同了呢?原因就是“笑破肚皮”“吓个半死”“气死”并不是人们心里面想要实现的愿望,而“认出本山”“拍成”“进入国徽”恰恰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所以六个句子意思有些差别。
稍微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事情是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或者说具有贬义的韵味,那么说“差点……”和“差点没……”都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如果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或者说事情是褒义的,那么“差点……”是惋惜它未能实现,而“差点没……”是庆幸它终于实现了,但是事情进展完成非常不容易。
3出现的原因
不论是“好不”“差点……”还是“差点没……”的不同意思都是和人们预想的事情性质有关。人们总是期望发生那些好的,褒义的事情,而尽量不希望那些坏的,贬义的事情发生。对于语言中出现的这种现象,语言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推测:
Boucher&Osgood(1969)在心里实验室通过试验,提出了“PollyannaHypothesis”,也就是著名的“波丽安娜假说”。Pollyanna是美国作家EleanorPorter同名小说(1913)中的女主人公,以特别乐观著称,所以这个假说也叫作“乐观假说”,就是说在人们的思想当中,人们总是期望和追求那些好的方面,事情,人和事物。“在不准知道事情吉凶的时候,人总是先往好里想”(老舍:1999)以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表现。而另一例证就是在英语当中褒义词和正面词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贬义词和反面词的使用频率,根据邹韶华的调查研究表明,褒义词与贬义词的使用比率是7:3。
第二种原因应该归结于人类的正常心理(Normality)。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总要遵守一定的语言使用“常规”(Norm),偏离常规而选择特殊的表达方式是变异。Bierwisch(1967)指出:“好的状态被看作是好的牛奶,变质的牛奶是不正常的牛奶。”人们之所以期望和追求好的一面是因为好的一面是正常的,语言中表达正常态多用肯定形式,表达不正常态多用否定形式也是很自然的了。偏向正常的假说还能说明为什么除了“好~坏之外,我们把“大~小”,“长~短”,“深~浅”等这些成对的词看作正面词和反面的对立。
还有人从语言自身解释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由于正面词的使用频率高,名词就经常受到正面形容词的修饰,如“水平”经常受“高”修饰,结果“高的”的语义就转移到“水平”上来了。但是个人认为,正面词的使用率高还是因为人们期望和追求好的事情有关。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语用学的“礼貌原则”上面找答案。礼貌原则就是为了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程度。把一些对听话人或是第三者来说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少或者是婉转,间接地说出来。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几个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其中在此篇我们应该着重看赞扬准则:建立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应用范例
(1)你孩子长多高了啊?(你孩子长多矮了啊?)
(2)他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他的孩子今年多小了?)
(3)这块布有多长啊?(这块布有多短啊?)
(4)Howmuchdoyouwant?(Howlittledoyouwant?)
以上是汉语和英语当中人际交流常用的句子。我们看出人们常常会选择用“高,长,大,much,far,long,many”而不用他们相对的词语。如第一句中,也许说话人看到了听话人的孩子,也知道这个孩子不是很高,但是仍然要说“多高”而不是说“你孩子长多矮了啊?”如果说话人这样交谈必然引起听话人的不满,因为“多高”还是模糊的概念,包括“高和矮”,但是“多矮”就肯定不包含“高”的含义,就是强调这个孩子“不高,甚至和同龄孩子比较起来是很矮的了”。所以这种说法是违反了礼貌原则的。
5小结
以上只是名词语义偏移的一点心得,当然名词语义偏移还包括很多词语,很多层次的研究。本文只是对其中的“好不”和“差点……”“差点没……”作了初步研究。了解了语义偏移的现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日常生活交谈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不会会错意了。
参考文献:
[1]Bierwisch.SomeSemanticUniversalsofGermanAdjectivals[M].FoundationsofLanguage,1967.
[2]Boucher,J.&Osgood,C.E.ThePolllyannaHypothesi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
Behavior,1969.8,1~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老舍.骆驼祥子[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5)邹韶华.中性词语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J].语法研究和探索,1988.
- 上一篇: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建综述
- 下一篇:金融发展依赖与利率市场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