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设计
时间:2022-03-04 02:38:00
导语:简析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自读自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自读自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自读自悟教学的背景进行简单描述,重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读自悟阅读教学
一、引言
引言自读自悟,是指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主动探索、积极获取、大胆创新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行为,自我愿望,自我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鼓励、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很有必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一言以蔽之:“讲”风日盛,“读”风日衰。其突出表现是课堂上教师热衷于对教材的“讲”。首先,是讲的过多。一堂课40分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讲解,分析,演绎,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生平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其次是讲的过细。一篇完整的课文,往往被肢解成若干部分,从头到尾,由内容到形式,再依次分解开去,直到认为达到“讲深讲透”的程度。其三是讲的过滥、过偏。把一篇篇激情洋溢、神完气足的范文佳作“剖析”得支离破碎,却很少花费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自己去体会文章的连珠妙语和“深情厚意”。
二、自读自悟教学背景
早在70年代末,叶圣陶先生也对这种教师主讲的做法表示过质疑,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里说:“教法也有所变更,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我怀疑好久了,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可见当时先生未对这个问题进行深人的探讨,加之后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许多教师把“讲深”、“讲透”、“讲细”奉为法宝,讲解之风越演越盛。首先要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得出自己的体悟。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占用过多的时间,只要在“精要”之处适当点拨一下即可。对一篇文章的教学,教师不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对于教材,教师要少分析,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读、去感受。有的东西学生虽然感受到了,但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到了“愤”、“,啡”的程度,教师只要适时点拨一下即可。有些地方学生体会不了,不如就让学生多读几遍,记住原文,以后慢慢去体会
三、自读自悟中的几种问题设计
3.1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科学的质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反馈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把“读”置于第一环节,十分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逐步让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结尾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后问:“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浏览课文后,便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了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加引号?(2)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个句子联系课题、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在读中学会独立质疑的,这与教师的引导又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运用上发问;从课文表现中心上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一给学生指明质疑的方向,让学生学会质疑。公务员之家
3.2.鼓励学生在读中释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不解无疑是吃饭而不消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时,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对原有疑问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鸟的天堂》一课结尾处学生提出的那几个问题,从学生的质疑来看,他们对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各看到了什么?(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通过体会两次去时看到的不同景物以及不同的心情,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文章的写作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对他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教师不同方式的及时鼓励,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未知的信心。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了自己的思维,逐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无师自通的本领。
3.3.重视学生在读后积累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要提倡多读多背,才能丰富语言积累,不断提升语言的品悟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思考,才能对先前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较为深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才能有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再如《卖木雕的小少年》课后题:课文中有许多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比如“名不虚传”,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抄下来。这类习题的训练,教师可先让学生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通过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背诵等方式进行积累,并采用“替换”、“移用”的方法,把文章局部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运用这些词句,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王宗海著.有效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一74.
[2]郭根福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77
- 上一篇:文学批评双方的道德底线综述
- 下一篇:公共责任与政府审计的职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