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6-22 10:10:00

导语:独家原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很多学校都把阅读教学的改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这不仅仅因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更重要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阅读教学的意义的理解,已超出了语文教育本身,而意识到阅读的意义远不止在于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在于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本文将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联系小学阅读教学实践,对解决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字]:小学生语言浅阅读成因矫正对策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系统工程,他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倍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直接体现者。要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正确的学生观,就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篇幅都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怎样才能做长文短教,让学生有更多的读书、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仅从我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孩子的心灵,充实孩子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的有效途径。但纷繁的文化,广阔的领域,浩如烟海的书籍迫使孩子与家长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和阅读态度上走进了浅阅读的误区。

所谓“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追求简单轻松的带有急功近利性质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

一、浅阅读的成因和危害性:

1.浅阅读大大降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和内涵。时下浅阅读读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压缩名著,打着“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的旗号,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压缩为快餐,实际上是以“薄”代“博”,不仅将名著的内容抽薄,还引导读者对名著进行浅薄的理解。我们知道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它们用艺术的语言构设曲折的情节,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是人生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构筑的世界是立体的、多彩的、复杂的;而浅阅读读物是平面地、单一地、粗线条地反映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极其肤浅。同时,文学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依据各自的背景及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文学上的“这一个”问题,是人们在阅读经典后的精神享受与回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那些闪光的东西会被放大,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魅力。与此相反,浅阅读引导读者简单、粗糙地认识事物,且懒于做深入的思考。读者的想象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在阅读中的缺失,必将稀释文学作品中睿智的思想光芒,使其徒有被风干的外形,不具丰满的血肉,这难道不是对经典作品的亵渎吗?

2.浅阅读的读书方式会导致读者思维的钝化。阅读活动对青少年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曾有专家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这里的用脑子实际上就是指学习与思考,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正确的读书方式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影响,汉代学者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只有善读书、喜读书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真正成熟的人。可浅阅读这种只过眼球不过大脑的阅读方式不仅不能治愚,反倒会致愚。浅阅读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与审美情趣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某人之所以喜欢浅阅读,一个字:懒。不愿思考。不愿思考的直接后果是不会思考,一个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人怎么会成为思维敏捷、聪明睿智的人呢?

3.浅阅读对青少年的个性培养不利。浅阅读这种有悖于专心致志、深入思考的读书方式让人们害怕思考,长期沉浸在浅阅读中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一些不良品质,如不专心、浮躁、急功近利、肤浅,怕吃苦,只想走捷径,不喜欢思考,也不善于思考。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有内涵、有深度的书籍必须经过一个阅读、思索,再阅读、再思索的过程。浅阅读的书籍经过风干抽养,其内容没有血肉,也不完整,即使是中间跳过一些内容也不妨碍阅读,往往没有过程,更谈不上细致的描写,长久下去,读书的人会静不下心来,更不会深入下去,哪里还谈得上思索和感悟。古人云:宁静致远。必须心中保持静的状态,读书才会真正达到觉悟与升华,这才是读书之乐的最高境界。虽然读书方式只是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但若浅阅读一旦成为读书习惯,浮躁的心态一旦养成,那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专注,其危害可就大了。

4.浅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弱化。浅阅读若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将大大影响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俗话说见多识广,见的优美语言少了,想很好地运用语言当然很难。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家长应引导孩子多关注文字,培养其想象力。现在很多高年级小学生喜欢看有插图的书,这样对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利。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深度阅读,将难以深刻领悟祖国语言的魅力。浅阅读使读者习惯于一堆不用大脑思考的简单符号,面大量经典、华美的文字却麻木不仁。习惯于浅阅读的读者在运用语言时常常是浅运用。若人人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地表达情感、描绘社会生活,就意味着经典作品到此为止,今后将难有打动人心的作品问世,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将是多么大的遗憾。

二、对于小学生浅阅读的矫正,主要靠我们人民教师,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矫正。

1、抓重点词、句进行教学

一篇文章尽管很长很长,但他的中心无非就是围绕着一个重点词或重点句。那我们何不抓住这一点进行深入挖掘,以点带面,层层铺开呢?如:《草船借箭》一课很长,写这么长的文章无非就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聪明的智慧。于是我们就以理解这个词为出发点,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神机妙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细读、评味、讨论、交流,从那些语句中能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再比如《赵州桥》一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而文中就有一句概括了它的这两个特点:“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们便可抓住这一句让学生去读、去体会,从哪些语句看出赵州桥坚固?哪些语句又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一定比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深刻得多,全面得多。因为学生千差万别,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诸葛亮。”那么我也相信,几十名学生的智慧也不会亚于老师一个人的智慧。这样,教师的讲解便被教师指导下学生资助学习所代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感情相融的过程。相融之后学生感情朗读起来便能水到渠成,教师也不会再为怎样指导朗读而头痛了。长期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大提高,为学生以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是好处多多。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即可抓住“倔强”一词,去体会能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语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富饶”二字。

2、抓重点段进行教学

我们看一幅图或写一篇文章,都要求抓住重点、重点突出,一篇文章正如我们写的作文一样,有它的重点所在。所谓重点,我认为就是能表现中心,能体现训练重点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那么我们就抓住这样的自然段进行教学,如《爱迪生》一课,第五自然段爱迪生试制电灯的过程,既能体现本册段的教学:理解自然段意思,给自然段分层,又能体现爱迪生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要比面面俱到节省很多时间,我们把节省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去读、去自己感悟,逐渐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这样的方法还适合于一些看图学文,抓住与图对应的段落,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

3、抓疑难点进行教学

一篇文章并不是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是深奥难懂的。相反,学多词、句、段落,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些学生能读懂的东西,如果教师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岂不是谋财害命,慢性自杀。学生已经读懂的东西,老师再讲,学生会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这样学生必会形成许多不良的习惯,甚至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千万不要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学生能读懂的,教师救省些力,只就学生提出的疑难地方做旁敲侧击,既然是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那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几个自然段讲公鸡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但老牛的话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即可抓住老牛的话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如《画鸡蛋》学生提出了老师说的话难理解,教师就可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难点上。

4、以读代讲

上好讲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杜绝回答式教学,给学生读书的机会。提问,在讲读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只要讲究提问角度,把握提问时机,控制提问次数,提高提问质量,就能避免将讲读课上成问答课。另外,讲读课的特色是讲的精当、讲得实在、讲读结合,以读为主。“讲”是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讲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读。因此,讲要讲在点子上:讲课文的重点,讲教学的难点,讲写作的特点,讲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弄懂的问题,不将超越《大纲》和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读”要读在关键处:读好开头和结尾,抓住全文的线索;读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读好疑难句,进而解析全文;读好重点段、中心句,定出全文中心。要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提倡读,不排斥讲,讲是分析,读是结合;讲是钻进文中,读是跃出纸外;讲是死的,读是活的;讲是言传,读是意会。因此要提倡讲读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学习读的技巧。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有些文章,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内容,那老师讲还有什么意义。如一些独立阅读课文,只让学生围绕课后联系,把讲读课文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用于指导自己的阅读实践,自己去读,同时又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还有一些文章,语句优美,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美靠老师的讲是讲不出来的。如一些写景:《颐和园》、《黄山奇石》、《日月潭》、《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就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想象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语句凝炼、优美,还应让学生熟读并背诵,不断的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不是获取信息的简单工具。要让孩子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就一定要克服对“量”的执着追求,要做到质和量相统一,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在这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现代阅读教学论》韦志成著

2、《中国当作与阅读测试》章熊著

3、《语文教学系统论》曹明海著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