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整合分析
时间:2022-05-14 03:55:25
导语: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整合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品析文本精彩句段中领悟汉字意义之深刻,让学生掌握字词,文章从设境导入,牵一字引全文;随文识字,品一字动真情两方面提出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方式。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设境导入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偏重读音与字形,基本忽略了形义关系,使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不自觉地分成两个关系不大的教学系统,导致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不高。因此,发挥汉字的表意特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境导入,牵一字引全文
早期古文字主要是根据客观物体的形态构形,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用象形、表意手段来构造文字,形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可以从理解字词义开始。(一)引发阅读兴趣从学一字入手。笔者经常课一开始,便从分析课题中字的形义入手。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的影子》一课教学时,笔者就抓住课题中的“影”字进行教学:“左边的‘景’表示读音,兼表示‘日光’的意思。右边的‘彡’是花纹的意思,也指阴影。在日光下,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影子?有光线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字就这么造成了。课文中是怎么写有趣的影子呢?赶紧读一读。”“影”字的溯源认识,瞬间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二)抓住文章阅读主线从解一字开始。汉字一笔一画的配合,部件与整体的协调,不仅揭示了中国人造字的规律,蕴含人生的哲理,有时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教学的点睛之处。教学《活见鬼》一课时,笔者以“鬼”字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猜测甲骨文“”字,再讲述“鬼”字的下半部分是人把手放膝盖上的跪坐形状,上面是人戴着一个大面具,经过演变后,下半部出现了“厶”字,读“sī”,表示鬼的阴私重。本义是人死后的精灵,引申为阴险,不光明的,比如,心怀鬼胎、疑神疑鬼[1]。最后,笔者让学生就“鬼”字提问:“谁见到鬼了?结果怎样?是真的鬼吗?”笔者由猜“鬼”字导入新课,析“鬼”字明义,抓“鬼”字质疑引出全文,由此聚焦并开启了“见鬼”这一文本阅读主线。笔者凭借这个词眼,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二、随文识字,品一字动真情
阅读教学中,笔者善于根据文脉特点,抓住最富表现力的字词,通过汉字的字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转换、运用,使学生达到把握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增强语感的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不是对所谓的重点词语加以单一、孤立地分析、讲解或简单地对字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单字进行研读品析,而是在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的基础上,以字促解、以字悟法、以字动情。(一)以点带面,感知字与文意相融。教学时,教师要对关键词进行科学的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概括课文大意,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既解决了本课要学的部分生字,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还可以连带梳理文章脉络。如《大禹治水》一课,“四处逃荒”和“欣欣向荣”两词的比较学习,“荒”课件演示“亡”提示读音,不加点,本义是杂草丛生的田地,引申为收成不好,“四处逃荒”的“荒”就是这个意思。“荣”则通过汉字溯源学习,“荣”上部是火炬,下面是树,意思是树上的花像火炬那么鲜明。“荣”的本义是繁花盛开,引申为茂盛、兴旺等。有这两个词的铺垫,学生很快概括了本文的大意。笔者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大禹因此成为受人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荒”“荣”二字确实是本文很好的切入点、生发点,释字及词,由词及文,感知字与文意相融,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二)以想促悟,品赏汉字的意境美。识字教学若能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把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让字词教学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感受文字描绘的意境美。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的生字“娇”的教学。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娇”,形声字,从女,乔声。本意是柔嫩、美丽可爱。笔者就“娇”字分析字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反复品味其中含义,既有外形的美丽可爱,也有声音的清脆柔美,更有春天的诗情画意。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歌意象,体会到“娇”字在诗句中的意境美。(三)由“表”及“里”,体味汉字的深刻内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一课教学时,笔者以“煎熬”一词的字理教学为落脚点,分析“煎熬”二字部首的含义都和火烧有关,煎的本义是把食物放在热油里,使表面变焦黄。熬的本义是用文火长时间的煮或煎干。笔者进而引导学生:如果日子过得如用油煎,用火熬般痛苦,这就是煎熬的引申义。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字里行间体会他忍受的煎熬,并在文中做批注。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先引导学生对“煎熬”二字有字面的理解,再结合文本深入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品味汉字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及表达作用。引导学生品味汉字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的内涵,对一些比喻或双关词语的理解,先弄清他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这样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四)返“璞”归“真”,认识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瑰宝,它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适合汉字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地识记、解析、书写、运用它,不要一味迎合学生快速识记、快乐识记,而采取存在知识性错误的教学手段迁就学生。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辛”“幸”二字,笔者这样引导:“辛”字就是一个人站立在十字架上,站了很长时间,非常辛苦。而“幸”字上面是“土”字,下面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换来了人民币,日子过得很幸福。了解汉字学相关知识后,在二年级下册《歌声》一课教学中,笔者采用汉字溯源的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幸”由“夭”和“屰”组成。从“夭”表示灾祸,从“屰”表示头朝下的人形,与灾祸相反之义,本义为幸运地免去灾祸[2]。接着笔者引入课文:“主人公马金纳没躲过这‘灾祸’,他乘坐的轮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了。然而更不幸的是什么?”学生答:“人们陷入绝望。”最后笔者在学生充分体会绝望无助之后,话锋一转:“但他们又是幸运的,终究躲过了灾难。是谁救了大家呢?”此片段可以看出,“幸”字的教学做到了结合课文科学地教、扎扎实实地教,效果显著。
三、结语
学生在浓厚的汉字文化氛围中辨字形、明字理、想画面、谈体会、学书写,从常见的字词中发现深蕴的奥秘,在品析文本精彩句段中领悟深刻意义,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对字词的掌握、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从阅读中明了每个字义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曾红,温莉.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2]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袁小霞 单位: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 上一篇:儿歌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考
- 下一篇:基于阅读教学识字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