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教学路径的转变
时间:2022-05-14 03:44:36
导语: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教学路径的转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写字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新课改以来,通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识字写字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识字写字教学路径可做以下转变:从碎片化的机械识记转向情境化的建构运用,从关注汉字书写的对错转向兼顾内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从注重汉字的实用功能转向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从关注汉字符号认写转向兼顾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汉字特点;识写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较长时间以来,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探索了诸多的识字写字方法,如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字族识字法等。但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过分追求识字量,忽视识写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过多依靠抄写、听写,忽视识写方法的建构;教学评价倾向采用字词默写,忽视情境运用。日复一日,学生读错写错字的现象不断增多,致使部分学生阅读写作兴趣逐渐消退。如何更好地依据汉字特点及识写规律实现汉字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识字写字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识字写字的旨归所在。本文基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依据汉字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识字写字教学路径。
一、从碎片化的机械识记转向情境化的建构运用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识字写字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不应仅是记忆课本中零散的汉字,还应注重在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运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小学生会写2500个字,这些汉字被分散编排在各册教科书内。但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下,一些教师习惯以“课”或“识字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每课汉字之间没有建立相关联系,处于碎片化状态。另外,一些教师习惯于先引导学生机械地识记汉字,然后再进行课文学习;识写汉字与课文学习常常处于“两张皮”状态。为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教学需要从碎片化机械识记转向情境化的建构运用。1.创设课堂情境,激趣导练。创设识字写字教学情境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链接汉字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建构汉字应用的演练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变得比较轻松。”[2]随文编排的汉字,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写汉字的兴趣。例如,教学《雨铃铛》一课时,可以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利用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然后出示“雨”字的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字形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既富有情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识字单元不同于随文编排的汉字,尤其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因为识字单元是由几组字、词组成的;表面来看是一些貌似枯燥的字、词的简单组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识字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如有教师依据儿童形象思维强、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今天我们去森林王国和智慧女王比赛、看看智慧女王掌握的字多,还是我们学生掌握的字多?这样设置情境旨在拉近汉字学习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拓展课外任务,识用结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本文认为识写汉字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语言学家,而是指向未来的独立阅读和写作。就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1]为此,汉字学习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认写汉字。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时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时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观察每天上学时经过的路名、商店名、广告牌等,把不认识的汉字或感兴趣的汉字积累在识字口袋或识字本上。语文教材中对此也有相关安排,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四》和《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版块,引导学生通过卡片和同学们的名字及其店名、路名等认识汉字;还可以通过课程表、天气预报、职业名称等积累汉字。教学中要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识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语言环境中温习已学过的字,使识字和阅读互相促进。通过引导儿童在真实情境中识写汉字,从而提高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独立识写能力。
二、从关注汉字书写转向兼顾内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识字写字教学也需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王宁先生指出汉字具有构形的特点并认为“汉字构形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如汉字笔画的36对矛盾:顺逆、向背、起伏等”[4]。由此来看,识字写字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学生识字写字中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联想、想象思维等思维方式的过程,实际也是其思维能力提升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正确或工整与否,还可结合汉字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1.调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认读汉字。汉字的产生既遵循视觉“拟形”、听觉“拟声”,又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早期汉字具有实物写实性和形象性,以象物、象事和象意字居多;后来通过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产生了现今使用的汉字。小学语文编排了大量体现不同造字法的汉字,如象形字“日、月、口”等;指示字“上、下”等;会意字“明、从”等;形声字“棋、桥”等。因此,教学时可以依据汉字特点,采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联想、想象认读汉字并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教学象形字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图读字,然后理解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在想象、联想中培养其思维能力。对于高学段中比较容易记错、写错的汉字,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想象与联想中把握汉字的关键特征,从而帮助学生识写汉字,同时发展与提升其思维能力。2.运用概括、比较等抽象思维梳理汉字。汉字学习伊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异同;并对有相同部首、字音或字义的字归类整理,在概括、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多年前已认识到:“认识字可以有两种认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地去认识,认识一个字记住一个字。另一种是在识字过程中,不仅认识记住了个别的字,而且相应地认识到一些有关的汉字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就可把所学的字记忆得更牢固,同时也可认识更多的有关的新字。”[5]学习生字时,可以采用对已学汉字“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或者通过归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学同音字、形近字、同偏旁的字归类比较。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有“我的发现”版块,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归类比较的范例之一。教学时可以呈现“花、草、桃、桥”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汉字和草木的关系;呈现“明、晚、昨、时”等“日字旁”的汉字,引导学生归纳观察这些汉字与时间的关系;然后依次类推引导学生知晓“月肉旁”的汉字和人的身体器官有关系。通过联想、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运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并利用汉字规律来识字,也将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从强调汉字的实用功能转向汉字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之一;识字写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要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在新课标中已有体现,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1](第一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第三学段)[6]。但是有些教师却一味注重写字的量,认为字写得越多越好;还有些教师课堂上较少采用一笔一画的方式教学汉字结构。致使很多学生的字像是搭积木拼搭出来的,生硬呆板,毫无美感。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汉字教学不仅要注重会认、会写、会组词等实用功能,还需转向实用和审美功能的统一。1.观察汉字构形,感受内蕴之美。汉字构形是指汉字结构和形体,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构形特点。有学者曾指出:“汉字的形体造型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又使自然物的感性形式美渗入文字形象中……它凭借变幻无穷的线条组合,把人们带进自由香香的王国,产生一种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4]。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观察字形,体会笔画长短疏密、互相避让、轻重缓急的汉字内蕴之美,关照汉字的生命力量及智慧;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感融汇在识字写字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如“笑”和“哭”字,两字上面部分分别给人喜悦和悲伤的感受。又如“东”字,指太阳从东方刚刚升起挂在树梢上;凝视这个字,我们仿佛看到金黄色的、还不太强烈的阳光,感受到早上清新的空气,以及鸟儿湿润清凉的啼鸣!又如看到“舞”字,仿佛看到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手舞足蹈。这些独特的审美感受都是通过观察汉字构形体悟到的。2.大声朗读汉字,体会音韵之美。汉字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且与情感都有关联,汉字的读音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韵母“a”属于开口呼,发音响亮,常表示欢快、活泼的情感,像“跑”、“拔”等字;“i、ei、an”等韵母,开口度小,发音柔和低沉,常表示含蓄、委婉、温和的情感,像“累、慢”等字。另外,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发音字正腔圆,落地有声,声入心通,声音可以表达心境,不同的发音呈现不同的音韵美,如读“美”字时,面部表情就是笑着的。因此,认写汉字时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既合乎小学生兴趣,又可体会汉字的音韵之美。3.以审美的态度书写汉字,体验创造之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目标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1]教学汉字时,找出一些代表字或典型字,带着审美的态度去书写汉字,这给枯燥的活动赋予创造美的价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伴随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同时体验到审美鉴赏与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例如,“竖”这一笔画在软笔中,有“垂露竖”和“悬针竖”之分,书写时头脑中浮现“针”的锋利和“露”水下落的动态美,从中体会创造之美。
四、从关注汉字符号认写转向兼顾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依据汉字的特点、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具有独特优势。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不是毫无生命力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无限生命、无限文化的个体。识字写字中,不仅会读会写,而且通过汉字认写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1.借助汉字造字方法,理解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汉字的造字特点让学生理解字义,传承民族文化。具体来看,先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再去理解汉字的“义”。例如,“祖国”的“祖”,教师把“示”的演变过程告诉学生,再说明“示”这个字最早表示古代祭祀的仪式,表示一种敬畏。这样做,学生不仅不会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而且会加深对“祖国”等词的认识;并且对“神、福、祖”等字的文化内涵也有所理解了。又如看图会意识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集中识字的又一表现形式。这里的会意是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让学生体会字义,领会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此类汉字,侧重引导学生追本溯源,让识字浸润文化气息;指导学生结合象形、会意造字规律识记生字,形成此类识字的方法结构,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2.聚焦汉字结构,体认民族文化。汉字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结构,这些结构也是汉字演化过程中民族文化智慧的凝结。因此,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为了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如写字时注意每个笔画的退让:左小右大、左短右长,只有注意到这些要点写出的字才能和谐。像“林”,左边“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比右边“木”的最后一笔短,汉字书写中的这种退让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谦恭礼让,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汉字发展到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如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把握教学时机,掌握适度、适当的原则。王宁先生曾提出:汉字教学是要关注字理的,但什么时候讲、如何讲,这是一个大问题。一般情况下,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字理教学可以适用于辨别错别字、利用象形特点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领域,识字写字承载着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目前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据汉字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索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这一探索的基本诉求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掌握诸多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带进更加广阔的汉字文化世界,最终引导学生逐渐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2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8.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90.
[4]王欣悦.汉字审美与文化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5,2.
[5]李秉德.李秉德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9-160.
[6]张永昊,周均平.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82.
作者:栾贻爱 吕健伟 单位:1.青岛大学文学院 2.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 上一篇: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策略分析
- 下一篇:低年级段语文识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