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苏词意象品析

时间:2022-09-04 04:41:31

导语:高中语文教学苏词意象品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苏词意象品析

摘要:意象分析既需要教师把握诗词主题,又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苏轼词为例,对苏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进行深入探知,明确了苏词意象分析的价值,分析了苏词中“梦”意象的表现,最终通过辨析探明苏词中“梦”意象的缘起:创作习惯的沿袭、个人遭遇的浸染、儒释道思想的集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苏词;意象;“梦”意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要强化审美体验导向,通过具体意象的分析来增进学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帮助其把握诗词主旨与内涵。[1]本文以文学大家苏轼的词为例,重点聚焦苏词中的“梦”意象,并展开相关研究,以求引导学生在积累优秀诗词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明确苏词意象分析的价值

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分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其意象之多、内涵之丰都值得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心理和情感。(一)体悟诗人情感历程。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以诗词为载体,将个人情感赋予所见景物,以达到“诗言我心”的目的。苏轼亦是如此,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如丧妻,如贬谪,奠定了其创作的基调。因此,在诗词教学中进行专项意象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诗人创作的关键情感点,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进而引领其借助意象管窥诗人独特的情感历程。如苏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诗人所写月的行程实质上是个人情感的迁移历程,在辗转无眠之后收起“兼怀子由”的情绪,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哲思,而朱阁、绮户、无眠(的人)也正呼应了当时诗人的思念之情。(二)感受诗词文化意蕴。苏轼的词作之所以流传不衰,很大程度缘于其所传递的文化意蕴。而意象则是文化意蕴的直接载体,故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感知诗词深处的文化意蕴。高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一是“解意象,品诗歌”,这就充分说明了意象教学的重要性。如苏词《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句,其中的“流水”“白发”“黄鸡”都是比喻时光流逝的意象(其中“流水”句系反其意而用之),这些意象的连缀与表达传递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作者在此反用典故“黄鸡催晓”奉劝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三)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诗词教学中,通过分析意象,能够达成对诗词更为精准深刻的鉴赏。意象教学法的运用能够逐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与习惯[2]。一是培养“由景入境”的能力。这里的“景”是独立的、碎片化的“意象”,如苏词中常出现的“酒”“月”等都是具体可感的意象,而“天宫”“梦”等则是相对虚幻的意象。教师可利用虚实意象连缀的意境,诱导学生由景入境,让其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真实心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降低诗词鉴赏的难度。二是培养诗词审美与想象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虽然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但是由于其生活经历与古代诗人差异很大,故而他们理解某些诗词意象后并不能立即感同身受。这时,教师如果能紧抓意象进行重点分析,消疑解难,就能帮助学生迅速从专业的视角鉴赏诗词之美。而将意象之美转化为意境之真,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在思维的空间里揣摩诗人心境,知其意,颂其诗,完成对诗词的全面把握。

二、分析苏词中“梦”意象的表现

如上所述,苏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苏词丰富的意象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梦”。在苏词中,“梦”的意象是真实的,是其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同时,“梦”的意象又是虚幻的,饱含着其有志不能酬的无奈慨叹。对苏词中的“梦”意象进行分类解析,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进而从苏词中参悟诗词美学,感知人生奥妙。(一)“梦”为真:利用意象抒写真情。苏轼是极重情义的人,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与友人的交往中,他时常真情流露[3]。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真实中又透露着某种遥不可及,故而诗人常用“梦”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一是爱情之“梦”。苏轼的婚姻变故较频,但每一段感情在他心中都分量相当。当妻妾接连离世,苏轼的爱情之“美”转而变为“憾”,无可弥补,于是他只能将真情寄于梦中、写入词作中以表“欲求不得”的苦楚。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以直呼的语气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与爱妻生死相隔,互不相知,由此也开启了他夜里入梦与妻子相逢的场景描写。“小轩窗,正梳妆”,“轩窗”“梳妆”等意象寄寓了诗人至纯至真的情感,这既是词人梦境中所见,更是其在现实中无法企及的愿望的折射。通览全词,上片以“千里孤坟”来表现现实生活之苦涩,下片则着力勾勒“梦”境,结尾用力宕笔戳破这“梦”———“明月夜,短松冈”,意象反差之间极言情感之苦涩。二是友情之“梦”。苏轼一生因“变法”诸事多次受到贬谪,由“庙堂之高”直落“江湖之远”。苏轼的心境也因之变得孤寂凄凉,静默之时,他常常怀念既往的友谊,对友人之念也愈发深沉。苏轼在《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中,以记“梦”为主,着墨勾勒了梦里好友相聚之情境,字句之间洋溢着诗人与友人相逢后的欢愉,其后也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后与好友难以聚首的苦闷与寂寞。与《江城子》几乎一致的是,“觉来幽梦无人说”的结尾破梦让一切希望破灭,重回现实之冰冷。正因词人往日与妻友生活处交之甚,故而梦中之景、意象极有可能是诗人所亲历,现实之“真”与梦境之“真”构成了诗人真挚爱情、友情的全部,可为利用意象抒写真情的经典范例。(二)“梦”非真:利用意象表达愿望。坎坷的生活经历让苏轼有了更多苦闷挣扎之后的期待,于是他便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偿的想法作为愿望寄托于“梦”中,然而“梦”中的实现并非真实。这种非真梦境,对于始终徘徊于寂寞深处的苏轼而言,算一种心理补缺。一是以“梦”写山水之游。如《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中,苏轼因梦而入诗意无瑕的境界,“雪浪摇空千顷白”让迷幻的意境成了亦假亦真的美好存在,更是词人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内心体现。然而苏轼也清楚,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此类词作,苏轼大多以梦中游仙为题,抒写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处境,其中透露出他对现实遭遇的不满。二是以“梦”释怀。“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受贬谪而往黄州,原来抱有的“致君尧舜”的理想被搁置。苏轼如同瞬间梦醒一般,心中的理想大厦岌岌欲倾,于是苏词中不断可见“人生如梦”的叹惋。苏轼在痛彻中顿悟,在与庄子的神交中寻得心灵的栖息。苏轼在其词《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中曾用“求田问舍笑豪英”表明自身认知的转变———苏轼不再努力去做英豪,一个“笑”字尽显其态度。面对难以预测的人生,他选择退而求其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享世事清净。另外,苏词还将梦里“思乡”之情、“人景”之美、“器乐”之乐写入词中,其词作的意象因此极为丰富。苏词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洋溢着丰富的人生气息,或悲或喜,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意象的精准定位和分析,帮助学生在学习苏词的同时习得意象分析之法,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三、理解苏词中“梦”意象的缘起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意象分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鉴赏苏词时,教师首先要对苏轼钟情的意象“梦”作深入探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词作背后,给学生感悟苏词提供导引。“梦”几乎是苏轼一生波折经历的代名词,从创作习惯到个人遭遇,再到文学思想的形成,凡有情感处,皆有“梦”。(一)创作习惯的沿袭。在古诗词中,凡当“情到深处”“可望不可即”时都会出现“梦”,可以说,“梦”已然成为我国文学意象中的鲜明标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庄子的“庄周梦蝶不知物我”,到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再到李煜的“闲梦远,南国正清秋”,都将“梦”作为意象或情感点。李煜之词,因其故国沦丧、身陷囚牢而将哀国之思附于“梦”中,表面写欢,实则表现内心无法止歇的亡国之痛。陆游之词则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寄于梦中,“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体现尤切。相比这些诗人,苏词虽有不同,但却也是久经痛楚后的人生体悟,并沿用“梦”这一意象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进而练就随缘随遇的思想境界。当然,诗词创作必与个人阅历、思想等有莫大的关系,虽皆为“梦”,但“梦”意各有不同,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二)个人遭遇的浸染。非忧愤无以成诗。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既是其情感起伏的诱因,又是成就一代文豪的决定因素。纵然仕途不达让他身心俱疲,尤其是“乌台诗案”让其彻底陷入人生的谷底,贬谪黄州后的苏轼无论生活环境还是精神世界都陷于极度挣扎中。壮志难酬、莫须有的诬陷、亲友离去,加之因“元祐党人”事件流放海南,让其彻底改变了对“功名利禄”的认知,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又一次涅槃重生,宦海沉浮皆是梦,“万事到头都是梦”。由此来看,这些个人遭遇的累积与浸染,为其人生烙上了“丰满”的印记,凡喜怒哀乐处,皆为“梦”生处。(三)儒释道思想的集成。从学术视野来看,苏轼一生汲取儒、释、道思想精神,并终成大家。早期,苏轼在政治上始终保持进取心态,心怀天下苍生,故而早期苏词中有不少反映的是苏轼济世安民的愿望与作为。其后,苏轼经历人生的滑铁卢,从巅峰直落谷底,他不得不从佛学中寻找对抗现实痛楚的办法,加上思考人生、参悟佛理,苏轼在佛理中觅得良药,尤其将“一切皆空”“诸法空”等思想融入创作,终有“万事到头都是梦”的感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千光万彩只不过是表象,苦乐虚空才是人生真谛。当然,从其体悟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的苦闷与空寂。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要想深度品赏古诗词,我们就要从其表面意象中挖掘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进而感知意象、吃透诗词。苏词在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而苏词的鉴赏与教学必然要还原苏轼所处的时代,走进苏词与苏梦,品析意象,引导并培养学生认知意象、阐释意象、把握意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才权.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7(31).

[2]王玉.读韵寻眼体境悟情———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6(9D).

[3]赵芳.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曲鉴赏管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5).

作者:彭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亳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