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循环随笔写作路径分析

时间:2022-06-10 03:59:22

导语:高中语文循环随笔写作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循环随笔写作路径分析

摘要:本文从高中语文循环随笔写作实践的具体做法出发,围绕着如何搭建支架、任务链接、分层循环、提升高阶思维品质等方面进行探讨,紧密结合“分层式共同体”的学生班组构建模式,就学段任务分层、学生任务设置进行细化,并对写作题材、写作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循环提出具体操作方法,旨在促进高中生写作能力逐步趋近于“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高中语文;循环随笔;写作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即“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并在“教学提示”中特别强调“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而在长期固化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基本遵循“立意解析—范文指引—材料补充—学生写作—批改讲评”的老套路,为此也经常会遭遇教师一厢情愿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这种写作模式的窘境,重新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并使之葆有持续的热情呢?笔者在近几年的班级循环随笔写作指导中发现,如能有效管理和运作这一课外写作平台,对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回本溯源,搭建支架——走近《容斋随笔》

众所周知,随笔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能随心所欲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随笔写作虽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也要防止立意的粗俗化和用笔的粗糙化。写作伊始,教师如能提供优秀的随笔范例以作学生学习借鉴之用,定能在语言锤炼、素材甄选、技法运用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导向,对学生也是一种目标激励和引领。为此,笔者认为,追寻随笔的优秀范例,不如走近随笔的源头《容斋随笔》。因为,该书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猎极为广泛的著作,而且《容斋随笔》卷首说的“意之所之,随即纪录”的风格也充分彰显随笔的体裁特征,尤其是文中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及其阐述方式,着实让人叹服。在集体性的研讨之后,我们从中和学生一起获益了《容斋随笔》的两大功效:一是思维品质的积淀;二是写作技法的熏陶。比如,《卷二•周亚夫》中借“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对周亚夫“持重”的质疑,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卷四•诗中用“茱萸”字》中列举了古诗里诸多使用“茱萸”的诗句,并最终评判杜甫的“醉把茱萸仔细看”为好,渗透着比较阅读的思想;《卷五•汉武赏功明白》中对于武帝赏功“不以贵贱为高下”的“明白”之处充分肯定之余,又抛出了“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的思考,确能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两面;《卷十四•士之处世》可谓是劝世篇,对于处世心态的剖析淋漓尽致,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可见一斑。又如,《卷七•汉书用字》中提出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连用了七个“死”字和《汉书•沟洫志》共用了五个“石堤”的现象,倡导咬文嚼字的创作理念——该简则简,当繁则繁;《卷十二•曹操用人》中称道曹操“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客观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遵循“提出论点—事实论证—总结重申”的论证思路,论证框架清晰,事实论据充分有力;《卷十五•为文论事》则提出了“为文论事,当反复致志”的创作观,阐明写文章的要旨,并举刘向上奏为例,阐述多方取证的重要性,堪称议论文之典范。不妨说,因为引导学生研读《容斋随笔》,我们已在无形当中对学生的随笔学习过程施予了有效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了一根迈步的拐杖,加之以研读范本和信息加工,使其对随笔架构的把握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逐步迈上自主随笔写作的第一个台阶,这也是践行“支架式”教学理念的重要路径之一。诚然,好的范例远不止于《容斋随笔》。巴金的《随想录》也是很适合的阅读书目,他那源于“春秋笔法”的“实录”思想,他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等写作特色,对学生的随笔创作都大有裨益,对于此不再赘言。

二、任务链接,分层循环——建构“最近发展”平台

所谓“任务链接”,就是发挥班级随笔这个共有平台的功能,让每个学生在各自明确任务的驱动下练笔,同时兼顾和下一个学生的随笔任务的对点链接,既保证学生个体的随手随记,又使班级整体能够同步参与,从而形成随笔写作的分层式共同体运作模式,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方介入,提升随笔的协同效率。为此,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固有水平,可通过问卷调查阅读书目、阅读习惯与心理、阅读体会,加之相应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成绩反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测试等多种渠道,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形成大致的综合等级评估,并进一步做好A、B、C三个等级的初步分层,才能和接下来的分层指导任务有效对接。而所谓的“分层式共同体”,就是在学生分层次的前提下,依托随笔写作这个共同的平台,在交互、共享中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写出符合自身个性特点并最终能推动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写作模式。为此,教师作为班级循环随笔的管理者,就要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助推每个层次的学生逐步实现其个体写作的“最近发展区”。(一)学段任务分层推进,三年一盘棋。可在高中三年,根据不同的学段给学生提出课外循环随笔的主导方向,使每个学段的训练目标更为明确。比如,高一以生活感悟为主,如微事日记、生活小品、咏物抒怀、场景再现、一周精彩回顾等;高二以文本鉴赏为主,如读后感、书评、影评、摘要式点评、诗词赏析等;高三以文章的分析评价为主,如专题答辩、时文再评、热点追踪、群文综述等。(二)学生任务分层设置,循环链接。主要运行模式是班组随笔接力,即设立小组随笔笔记本,通过每5个人一个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中均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共用一本随笔本,按照学号顺序在小组内轮流写作随笔,随时记下每天生活的点滴,倡导我手写我心。接着,在每周周末用小组推荐的方式,经过组长点评和组内互评,把优秀作品交由教师审核后,定期推荐到班级语文微信群中,让全班同学共享。随文附上各小组的推荐理由和文章评价,还有教师的点评及类文拓展阅读建议,其他学生在阅读后也可同步跟帖。此举既可充分尊重学生随笔创作的原初体验,让他们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敏感点,畅快地表达的生活体验,又可在教师的分层指导、目标激励中实现全体学生观点的交互、共享、碰撞,从而创设一种立体多元的读写情境,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不断建构语文素养所需的思维广度与深度。1.写作题材的循环为了避免练笔的单一性,可以尝试在题材的多样化上面进行循环,如整本书阅读→时文评议→心灵鸡汤→生活杂感→名作欣赏→热点争鸣等。教师应注意跟进阶段性任务的小结与优秀成果的展示,定期浏览并从中选出好题和佳作,在班级展示,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于部分优秀作品提出升格指导建议,使之在内容、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等方面更加完善,最终提交升格范例在班级群里供学生“奇文共赏”,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随笔训练的收效,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坚持的干劲。当然,操作过程中不能仅有击鼓传花的形式,更应注重内容循环的更新。比如,要求每个学生在写完自己的随笔后,及时把文本中的问题或者相关的其他话题抛给下一位同学,可以是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某个内容的疑惑或者素材、技巧提升的要求,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现象提出来,供给下一位同学写作的方向等,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2.写作形式的循环好的随笔需要有高度的哲思,需要丰富的学养,也需要出色的语用能力,才能拥有“余音绕梁”的审美体验和“微言大义”的心灵震撼。为此,结合写作“分层式共同体”的理念要求,尝试在写作形式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进行不同形式的循环,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循环形式:(1)随笔“微写作”升格(主要针对中等生)主要是依照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引导中等生在阅读指定文章后对文本进行后续评论,目的是让中等生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训练效果。如阅读指定专题的时文或美文,要求学生对该话题和相关事件做出自己的评论,写成小片段的样式即可。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情况提出局部修改意见。实践案例如下:时文阅读:《易中天:当下中国最缺什么》[话题思考]你认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底线是什么?(学生读后感摘要)“当一个人欺负另一个人的时候,叫‘暴力’;当十个人欺负一个人的时候,叫‘欺凌’;当一百个人欺负一个人的时候,却叫‘正义’。”“毋庸置疑,底线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最低标准,概而说之,底线就是生命线。”“‘与德比邻,道不孤’。人生确实如棋,厮杀着实惊心动魄,只有守住底线才能避免出局,才会有更精彩的人生。”此外,还可就每期习作提出个人微循环升格要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突出其一,或是对话题概念的界定,或是对小分论点的拟定,或是对语言的提炼,或是对素材的拓展延伸,或是对条理衔接、文章框架的打磨等,皆可。每次突破一个方面,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案例如下:(关于“礼”的内涵界定修改稿)“礼节所依赖的是道德自觉,是需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礼节不仅仅是立身处事的行为规范,更是衡量品格的标尺。”“礼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了的外在道德要求,是人们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秩序的标准和尺度。”(2)随笔写作专题研究(主要针对尖子生)首先要组建尖子生团队,即把各分层小组中的A成员召集在一起建群,定期交流写作心得,给予阶梯式学习任务。比如,开展整本书阅读,阶段性布置阅读与写作任务,指导学生汇总自己的阅读成果,并从中选择一个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相关论文论著资料,指导他们阅读学习并结合自己所选论题形成个人的阅读报告,最终在班级群里展示学习成果,以起到“领头雁”的标杆效应。实践案例如下:《边城》整本书阅读成果:读后感《别样景,别样情》《我眼里的翠翠》、主题研究系列之“爷爷与翠翠的祖孙情”“边城民风民俗”“边城人物之人性美”“感受边城中的美景”等。(3)摘要点评式随笔(主要针对后进生及特殊群体学生)此法的初衷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边阅读边思考,并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把自己只言片语的感受及时记下来,以期持续保持语感及对阅读与写作的任务意识,保证后进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定期关注其阅读进度与完成情况,并不断引导和鼓励,使其保持满满的自信心。3.评价方式的循环主要有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评价、学生再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方式,采用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微信分享等形式,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学生为主体,教师来调控,大大提高随笔批改的效率”。[1]同时,对组长评价和教师点评作出较高要求,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文章互鉴,理性生辉——提升高阶思维品质

于高中生而言,依托班级分层式共同体模式下的循环随笔训练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提升其高阶思维品质,即学会运用理性语言,渗透理性思维,传达理性精神,[2]在随笔写作中不断提升理性思考能力。柏拉图曾说:“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灵魂在不断地锤炼打磨中得以高贵起来呢?这当中时文评说的练笔不可小觑,因为优秀的时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文化互鉴中学会“感知素材—整合思想—内化生成”,从而让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变得丰富,语言表达更具理性高度。首先,教师要严格把控时文选材导向。指导学生选择时文阅读材料时要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和理性精神话题,对社会热点、时代命脉的剖析能注重多角度看问题,而且语言常闪烁哲思妙语之光等,既考虑选文的思想内容的正面性原则,也兼顾辞趣和理趣。在此基础上形成时文阅读专题系列化,如“有用与无用”“道德与道德教育”“素质危机”“责任与担当”“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而指导学生在感知素材、整合思想中,学会用思辨眼光来生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大胆发声、随心下笔的同时,达到倾诉呈现和创作再现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从读到写、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其次,教师要分层设计阶梯任务。比如,针对A、B、C三个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给予能力要求不同的时文随笔写作任务。当然,如果学生的写作水平已有所发展,那么其相应的层级就要发生变化,对等进级。对于A级的同学,可以要求对同类或者不同文本的时文做群文综述,从主题论证的多维化、观点提炼的驳与立、语言风格的庄与谐等方面做文章,让思维纵深发展;对于B级的学生,可以从单篇文本的精析做起,“对同一文本进行质疑、否定、重建,从而呈现思维的变化更新纵深推进的过程”,[3]或借助树状图、气泡图、流程图、括号图等梳理文本的论证结构和提取语段关键词,或于质疑处和矛盾碰撞处进行一文多评等,让思维厚度更加饱满;对于C级的学生,不妨指导其在专题系列化材料中学会搜集、整理、感知、摘抄,对其思维的清晰和深入也有一定功效。此举的目的在于让三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以时文评说随笔为载体,在相关任务的驱动下,满足各自的写作需求。如此一来,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在分层和阶梯推进中让学生的时文随笔写作逐步做到“有态度”“有感情”“有技法”“有逻辑”。这也是向“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性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的教学目标靠近的重要一步。综上,分层式共同体模式的班级循环随笔的运作,从一开始的教师为主导统筹,到之后的逐渐把任务下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运转,再到最后逐步形成的由教师、科代表、小组长、分层管理员为体系的立体交互循环模式,确实非一日之功,却能搭建一座与课堂写作训练的桥梁,“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指向‘求真写真’的‘真表达’方向”,[4]最终让学生在随心下笔中实现了本真表达的创作初衷和美好愿景。值得注意的是,“分层式共同体”模式下的班级循环随笔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学生。尤其是时下面临“选课走班”的大背景,来自各个不同教学班的学生固有的基础和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快速而又相对准确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初步分层并给予相应的个性化、系列化的写作指导的任务迫在眉睫。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级的考量和组织分层尚需较长时间,班级循环随笔的组织和管理仍然要有一个艰难的起步磨合阶段,方可逐渐走上正轨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实际功效。而且,学生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教师应密切关注其能力层级的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分层调整和任务设置,以符合学生实际。此外,课外班级微信群的管理由于受限于学生平时教学期间禁带手机的要求,也无法及时同步跟踪,只能依托周末和假期的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宋桂林.在随笔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随笔展评的能力[J].江西教育,2016(17):68.

[2]姚友良.让学生获得理性的成功和快乐——在随笔指导中培养学生几点哲学思维[J].语文月刊,2019(11):48.

[3]江小清.理升华,笔生花——随笔写作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一点尝试[J].课外语文,2019(9):152.

[4]颜培杰.随心下笔,“本真”表达——在新课标“真表达”精神下探讨中学随笔写作的意义[J].教师,2017(9):28.

作者:徐晓如 单位:同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