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索

时间:2022-05-25 10:07:01

导语: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索

【摘要】在高中阶段,扎实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是,古诗词文学技巧繁多、历史背景复杂,素来是教学难点。本研究有助于教师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有助学学生真正学懂学通高中古诗词。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教育的有效开展,是高中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因为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历史背景,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首先,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如《赤壁怀古》《蜀相》等,必须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其次,古诗词文学技巧较强,押韵、典故、联想、通感、比喻,如李商隐律诗《锦瑟》里的隐喻,讲解难度较大。再次,高考对古诗词的考察集中在默写和鉴赏,学生投入在默写上的时间很长,鉴赏也不容易找到采分点,需要非常多的练习才能掌握。最后,古诗词形式较为丰富,每个历史时段都不统一,如曹操《短歌行》是古体诗,杜甫《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李煜的《虞美人》是词,此外还有绝句、七律,词牌有几十种,这么多的形式,如何让学生不至于混淆,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鉴于以上原因,古诗词教学存在很多难点,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育又非常重要,故而,非常有必要研究高中古诗词教育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

首先,诵读法。诵读法是传统、基础的教学方法,由于古诗词是韵文,韵文的韵律美是必须在诵读之中才能得到掌握,同时,诵读也是背诵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打个样子,或者用名家的录音、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其次,可以用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联系诵读,尤其对于对播音、配音有兴趣的学生,诵读古诗词是非常好的训练。其次,分析法。所谓分析法,就是讲古诗词一一拆开,条分缕析,讲解知识点。如刘禹锡《石头城》,就必须讲解清楚历史背景,石头城的地理知识,四言绝句的特殊押韵,都必须讲解清楚。又如,李清照《声声慢》,对于叠词知识点、“怎生”等知识点应详细解读。再次,品鉴法。高考对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很高,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联系才能掌握鉴赏的技巧。针对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撰写答案,训练学生鉴赏能力。古诗词不像应用文,很多含义都隐藏在字面之下,只有专门练习才能透过表面看到真实。然后,翻译法、转写法。为了让学生更加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将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翻译过程加深了理解。而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古诗词,如苏式的《江城子》,可以让学生将苏轼夫妻的故事转写成短篇小说或者叙事散文,转写的过程锻炼了文笔,也加深了对诗人所抒发情感的理解。最后,归案总结法。将古诗词的相关的句子归纳在一起,如描写战争的,如描写凄凉景物的,如描写国破之惆怅的。打通古诗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这些内容,对高中古诗词拥有全局的视角。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拓展探索

首先,可以采用古诗词背诵比赛的方法,吸引学生背诵古诗词。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教师出题目学生抢答。比如,请背诵含有“月”字的古诗词;背诵描写古代战场的古诗词。也可以学生之间赛诗,背诵最多最快者胜出。也可以进行古诗词知识竞赛,比如,诗鬼是谁?请学生抢答。也可以比赛诵读质量,让学生自主选择诵读的古诗,然后大家投票,选择诵读水平最好、情感表达最佳的学生,利用学生求胜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其次,水平较高的老师甚至可以教会学生写古诗词。写,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诗词的撰写中,学生主动运用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种动态、主动学习的效率,是死记硬背等静止、被动的学习方法所不能提供的。最初写诗的过程一定是对课内诗歌的模仿,这将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意象、押韵、平仄等知识。这些知识,不通过写诗的联系是很难牢固掌握的。再次,小组学习。或者在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可以设立一个古诗词相关的主题,让小组成员查找资料,分析古诗词文本,最终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团队配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钻研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四、结论

笔者认为,古诗词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自身存在种种教学难题,必须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本文提出了几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还给了几种拓展教学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广大教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对于其他语文内容的教学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福楼.“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10):10-12.

[2]周春梅.高中古诗词教学———步步深入,突破难点[J].都市家教,2017,(07):30.

作者:丁燕燕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