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3-19 03:38:39

导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中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现很多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来看,阅读教学的现状仍有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低效甚至不注重成效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存在。首先是教材问题,由于许多省份初高中的语文教材的编排自成体例,衔接不畅,因此缺乏阅读能力训练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比较模糊,造成教学重点不明、主次不分,甚至出现舍本逐末的结果;阅读教学活动方式缺乏灵动性,课堂预设痕迹太明显,学生的阅读体验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课堂生成不足;课堂外老师对学生阅读的跟踪指导、管理监督较少,反馈也不及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欠缺,造成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基础能力很难吻合;另外,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老师束缚了手脚,阅读教学充满功利色彩,导致阅读教学方式模式化、习题化,学生情感难以代入,阅读时易游离在文章之外。语文阅读教学效能的高下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该怎样彻底地摆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状态,成了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课前准备策略。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导致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这时候,教师只能放慢速度和节奏,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来弥补学生所欠下来的预习债。我们倡导高效课堂、活力课堂,但前提是解决学生的课前有效预习问题。笔者为培养学生“先学后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相结合,自由质疑与互相解释相补充,所以非常注重两件预习任务。一是预习提问卡。高中生普遍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课前布置学生自读,在扫清文字障碍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后,将自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预习提问卡的方式书面提前反馈给老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确立教学重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在课内深入阅读。这种方式便于老师了解和熟悉学生的阅读现状,以便进一步深挖教材并超越教材,同时让老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有充分的思考,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好应急方案,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只有研究了学情,才能定教学的起点。比如笔者在执教陆游的《书愤》前,学生就提出疑问,“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到底是“悲愤之气”还是“豪放之气”?陆游“愤怒”背后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要回答好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得不选择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深度阅读。二是预习资料卡。以往上新课时,介绍背景和作者是免不了的。提倡预习资料卡后,就可变老师的“单向输入”为师生的“多向互动”,学生可以在课前从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课上或课后就可互相交流、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做法符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吸收存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在预习所提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觉地寻找相关资料,为上课深入研读文章提供理论依据和背景,成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有的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还萌发了对某位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兴趣,在课外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比如学习陆蠡的《囚绿记》前,笔者就建议学生去走访学校旁边的陆蠡故居,了解陆蠡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情况,找寻有关陆蠡的回忆录、纪念文,从而为课堂阅读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二)课中实施策略。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教学目标,本来无所谓好坏,只是放在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有高下之辩。这个教学情境,一是指课程标准,二是指教材本身,三是指教学对象。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标准(如浙江就有《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才能明确阅读教学的实施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路线。我们要研究教材,知道可以用它来教什么。我们也要研究学生,知道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不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会失之于多,也会失之于偏。目标太多,便会旁逸斜出,面面俱到;目标太偏,就会游离语文,无视学生。脱离了教学情境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缺乏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其结果肯定与有效教学无缘了。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教师心中要装着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后才可以确定文本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后对文本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和创生,基于学情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序列,每位教师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确立整体观照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切入口,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点带面,化繁为简。随着高中分层走班制的普遍推广,它更需要学校的语文学科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在自觉、整体思考语文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后,提出有本校特色的阅读教学发展规划、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路径。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分专题的编写体例就很值得大家借鉴,让我们有重点地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的整合和难度上的取舍。教学方式的多元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呈现,新课改的理念为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多元教学方式的呈现提供了舞台。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要加强对多元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研究。为使学生学得更高效,教师要勇于打破散文、小说、戏剧、诗词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形成有效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解读,教师千万不能以知识的仲裁者、真理的垄断者自居,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协作者、启发者、激励者,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当然传统的读读背背、以讲带读、交流讨论法不能完全摒弃,圈点评注、品读感悟、读写探究、综合实践等情感体验式的教学须得到加强,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要变“讲堂”为“学堂”,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带有强烈体验性学习色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建构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现代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提议,让学生先把它改编成独幕话剧,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有意义的尝试。(三)课后延伸策略。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主导,后者是补充;前者是热身,后者是实践。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整合课内外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对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进行合理的把控,掌握好其中的平衡点,让学生适当地阅读一些与该文本相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对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等进行充分挖掘和深入体会。浙江省特级教师胡勤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一定要抓住内语境和外语境,内语境指的是文本本身的句篇和风格,而外语境则包括作品内容的历史背景及现场内外其他人就这一事件写作的相关文章。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由内语境向外语境拓展,因为其它语篇也是我们阅读教学对话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最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任务群之一),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又了解其他论者评说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角度、方法与逻辑,还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并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比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推荐孙家鼐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陈序经的《中国文化的出路》等文章和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新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专题研读,就会真切体会当时文化传统的争论与分歧,明白鲁迅当时提出“拿来主义”这一鲜明观点的难能可贵。当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和个性化阅读成果,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树立阅读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真正完成从“一般读者”向“研读者”的身份转变,让学生在丰富、扩展语文经验的同时,在纵向上也有阶梯式的能力递升。其实,阅读不仅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的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情感的生活方式,更是学生贯穿其一生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和精神食粮。而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的老师,我们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有效性的全面提高。只有我们把人文素养的丰厚积淀、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追求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大幅提高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会走上充满幸福的美妙旅程。

作者:姜忠勤 单位:浙江天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