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2-08-22 08:42:46
导语: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案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有效教学是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取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语文学习是国人接触本国优秀语言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其地位是重要且特殊的,但如今的教学现状却不是如此,尤以高中为甚。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中是一个学习科目最多、学科作业最重、学习压力最大的特殊阶段,他们面临的是公正且残酷的高考淘汰制度,各科目在课时、课外作业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数理化因其难度较大占得很高的地位,而随之受打压的就是我们都自认为相对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的语文科目,因此,如何在各科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有效的进展是高中语文课堂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高中语文课堂现状
教师授课形式单一死板。虽然新课改提倡高中语文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充教分调动其积极性,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高考繁重的教学任务压迫下,新课改成效并不明显。单一的“满堂灌”模式能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无效”的,往往时间浪费了,学生成绩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听课学习积极性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在高考的必考科目中难度相对较低,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有的甚至说不听语文课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分给了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不仅在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课下也没有给语文科目空出点时间。这种状态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仅不利于建设高效课堂,连最起码的有效性也达不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因此,我认为,学生固然很重要,但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离开了科学性,艺术性便无从谈起;科学性脱离艺术性,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很难收到上佳的教学效果。[1]高中教师,其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毋庸置疑,但如何把其拥有的知识和教材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文化素养,则需要具有独特且娴熟的授课艺术。掌握好的授课艺术,便会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达到完美统一,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一)引起意向——教学导入要独特且富有吸引力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导入也是一样。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就像艺术表演中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从课间的兴奋中转移过来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最好方式,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会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头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多样,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2]导入虽不是一堂课的重点,但却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例如,《鸿门宴》教学案例中的导入,这位教师并没有直接说:“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而是首先提问了两个问题:1、项羽之所以能够举办鸿门宴这场生日patty,最主要凭借的是什么?2、如果你是当年赴鸿门宴的刘邦本人或其他诸侯,通过你的观察和感受能告诉我们当时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吗?第一问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形势是项强刘弱,凭借的就是“实力”,话语权、主动权和生杀大权全在于项羽,也与以后项羽兵败自杀的结局作鲜明对比。第二问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培养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调动其身心感官进入到鸿门宴席特定的情境中,把文章情节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给表达出来,这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满足听的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心理期待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渲染力能让师生进入忘我境界。这种提问式的设计理念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使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地探求教材中的知识,从而完成了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
(二)明释内容,调适形式——用恰当的方式阐释
教学内容明释内容是如何传授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调适形式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形式、不同的学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教师结合教材与学生展开对话、教师循序善诱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是一门开放性、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各抒己见,其中穿插着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将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例如,2004年11月获韶关市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例: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解,也讲得有道理,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本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大家说对吗?生:(异口同声):对!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生:(忽的站起,大声说)当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虽然它们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这里苏轼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哪能与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论呢?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师:你们俩的理解真透彻。没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文武双全,而“小乔初嫁了”则是写他的柔情了。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生:(对老师的说法不同意,大胆质疑)老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也是说“柔情满怀”吗?师:(略作沉思后微笑着说)这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请大家想想,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这种教师和学生对话式的课堂讨论法,不仅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们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和沟通的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从而提升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掌控全局,否则会使课堂纪律乱如“一锅粥”。
(三)关注结果——有效的反馈是完整教学的完美收场
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出新、课堂氛围的浓烈,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有些“虚假”的公开课,这样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3]关注结果即这堂课即将结束,学生知道了什么、懂得分享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才是完整教学的完美收场。例如,一位林庆章老师《窦娥冤》的教学案例: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必修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窦娥冤》,新教材节选了除了第四折之外的所有内容,篇幅很长,生字、词较多,有些语句距离学生年代久远,理解困难。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这篇文章至少要用四课时,光阅读课文就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可能还不包括作相关练习的时间;而且这么做的话,学生很可能不感兴趣,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模块学习的是中外戏剧,每篇课文都是名家的经典剧本。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组演一个部分的内容,正好平均分配,从楔子到第三折,每一组参演一部分,演哪一个角色自己报名;接着提出具体要求,不要求将文本材料背下来,但是要求将剧中语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较复杂的剧情加以概括;然后同学们再评选出哪一组演得最好。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准备。这样一布置,学生立即就有了兴趣,下课之后,纷纷到课代表那报名参演,课下认真准备。等到上那节课的时候,各组的同学轮番上,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剧情一一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没有上场的同学在下面观看得津津有味。这样《窦娥冤》的戏剧情节就被同学们掌握了,在这个过程中,剧中人物形象也比较深入学生心理,以后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时,学生们就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馈效果,学生不但对这种晦涩难懂的元杂剧文言文产生了兴趣,掌握了具体情节,而且对这篇课文所处的模块中的其他课文的学习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了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进程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深入探究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4]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三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语文素养,从而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备注:本文所有教学案例均来自网络。
作者:郜培芳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1]沈龙明、陈玉根、王玉燕等编著:《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版。
[2]高帆:《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精彩细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3]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殷大荣:《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学周刊,2016年,第15期,第120页。
- 上一篇:聋校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微探
- 下一篇:中学语文反思工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