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10篇
时间:2022-09-23 11:04:35
导语: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小组学习法的选择
小组学习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直接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打破教师的一言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更是加强生生之间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程度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山地回忆》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妞儿刚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是什么态度?她为什么这样?②这篇文章有怎样的语言特点?③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使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获得高效的实现。
二、先学后教法的选择
先学后教法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课的开始学生就进行自主学习,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鼓励学生在先学后教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就对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先学:明确学习目标,即了解新闻最主要特点。感受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意义的写法。学习杨利伟的刻苦精神,等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为后教环节提供方向。当堂练环节:①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______②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后教:针对上述两个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杨利伟是除了工作一无所长的人吗?什么人才应该是我们的偶像?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堂能够高效地实现。从该过程可以清楚看出,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处在主动的求知当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教无定法,除了上述两个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直观教学法、应用自主探究法、情境创设法等等,这些都是课改下我们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最大化地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作者:苗广泽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职业教育中心
第二篇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心理构成部分。它是指依照现有信息,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寻找多方面、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表现形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大都善于挖掘别人未采取的角度和未采用的方法。由于高中语文的文学作品和事物具有多重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之,高中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同样事物或同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如此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问题分析,进而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对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和意义进行主体性和多方位的审视,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形成独特见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视程度,在针对问题的答案设定上尽量避免唯一性,要始终坚持一题多说或力求一题多解,并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开拓他们的正向、逆向思维和横向、纵向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了《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之后,提问学生:“人类防御沙漠进攻的方法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之外,还有哪些呢?”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最终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和敢于提问的能力
质疑思维是创新思维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不迷信权威、书本,也不会围绕他人的思路打转,它会大胆质疑和敢于提问,并且能在所质疑的问题上,打破传统的旧理论,而做出新发明或创立新学说的思维方式。一位名人曾发表这样的观点———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由于解决问题或许只是单纯的一些教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的思维就是从他们产生疑问开始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则是通过透视表象、看到本质、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而开始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不惧权威、不畏冷嘲热讽、不怕失败、不断进取、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还要对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养成“学必问、学必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精神,进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教授《故乡的榕树》时,一些学生质疑文章为什么不以《故乡的怀念》或《忆故乡》为题呢?针对学生此类提问,教师要多多启发和鼓励,给他们适宜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若学生对名家的作品敢于提出异议,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对这种创新意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且要尽量帮助解决疑问。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作者:金星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二中学校
第三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可以从文章中学会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所以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为写作打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要准备一个本子摘抄好词、好句等,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培养写作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安排写作训练
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具备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写作训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是对文章进行仿写,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安排不同字数的写作,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同时教师也应该多总结写作形式,再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从各个形式出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写作模式出发,让学生熟悉各种写作模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应对以后的考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写好日记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训练的,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写日记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词汇,学到了其他的写作方法,就要把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平时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扩大日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而且经过每天的写作练习学生一定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阅读和写作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从阅读和写作训练中感悟写作的真谛,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刘亚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升学校
第四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课堂氛围死板,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内容涉及面较广,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都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其还有很多关于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语文这门课程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教材选文在注重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越来越体现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因此,这些特点都需要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具有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但是,纵观我国现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原本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错误的教学观念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文科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大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内完成,但是这也对于课外的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是转化和应用知识的具体操作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扩充课外知识,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强化与实践的应用。而现在,学校和教师在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是远远不够的。就算有的学校和教师有少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却大都流于形式,注重表面,并未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的反思
1.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受到其应有的重视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所处的教学环境相对较为恶劣。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对语文教学选择持有一种漠视的态度。这种教学现状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经过认真反思,认为这一教学观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首先,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本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都会渐渐觉得语文就是一门“费力不讨好”的学科,而不愿意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了。其次,我国教育界普遍重视理科相关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文科类学科则明显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学理念。这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而言,都是及其不利的。
2.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其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有限,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此外,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等有着巨大的联系。而目前很多教师多年来一直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这无疑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的具体策略
1.营造和谐轻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因为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首先,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爱下进行学习,只有每位学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后才能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习的内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与思考。课堂本就是一个让所有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平等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此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深度挖掘内心的想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充分为学生维护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平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2.注重课后反思和总结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注重课堂中的反思与总结工作。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对于知识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不理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种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因此,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摒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最终寻求出一套适合学生且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
作者:赵翠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林格尔县民族中学
第五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及作用
1.文本解读的含义
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和品鉴的一个过程,读者要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及生活经验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诠释。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人生阅历对既定的视野进行突破,使文本能够发挥出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当阅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丝毫没有心理活动时,文本只能以沉寂的形式存在。读者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当深入文本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交流与共鸣,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生活阅历,对文本达到另一个层面的解读,继而提升文本的解读水平。
2.文本解读的作用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既定的解读过程及体系,很多读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延续使用这种解读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之前的那种解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本解读的需要,因此,需要对文本解读进行新的探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读的结果与阅读者的情绪、经历、心情、时代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注重阅读者解读文本的意义,从作者的写作本意中找到突破点,使文本解读的意义能够产生新的共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1.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诗歌文本解读过度
诗歌文本的解读方式从传统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向性,但在思维转变过程中,缺乏了科学的递进性,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成了一件十分随性的事情。目前,多数人十分随性地解读使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侧重点,中心思想发生了偏移,从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特性,形成了自由散漫的诠释方式。
(2)诗歌文本解读思维缺乏层次
文本作为语言的一种符号,应当是最先解读的一个层次。其次就是对诗歌美好意境的理解及审美,使阅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文本的描述与作者感同身受,融入诗歌美好的意境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再次就是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诗歌文本解读中往往最不可忽略的。
2.问题的成因
(1)应试教育
鉴于我国的国情,每个人从小就在接受应试教育。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使语文变成了工具化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将语文的交际作用放大的教学方式,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中,往往更加注重在诗歌文本中解读“修辞”“表现语法”等内容,而忽略了对诗歌本身的美感、情感等方面的领悟。
(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导致在对诗歌文本解读方面存在片面的看法,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有甚者只依靠参考书进行教学,没有考究参考书中解读方式的正确性,使教师在无形中将错误的解读方式传授给学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措施
1.文本措施
(1)深化诗歌文本的意义
超越诗歌文本是在诗歌文本的意义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意义进行重新构建。阅读者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当抓住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并进行深化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诗歌在不同背景下所呈现的意义。
(2)挖掘诗歌文本的内涵
诗歌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充满了作者的精神流动与情感的宣泄。同时,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意义,用最简短的文字包含了巨大的内容。只有对诗歌文本做到深入感受,才能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巨大情感世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文本的本质。
2.教学措施
(1)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找到诗歌文本解读的正确方式,并对每篇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当投入感情,情绪要随着文章节奏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并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情感。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教学应当从教师自身做起,抛开传统的随意解读方式,增加阅读量,并能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情感状态,对诗歌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超越诗歌本身,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宽广的世界。
作者:周兰梅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第六篇
一、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最大动力,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这种渴求,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可以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就会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中,学生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在迅捷而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更多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合作学习
质疑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学生善于质疑是学习能力强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学习能力会很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悉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探索精神的萌芽,也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高中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引到和点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和学生一道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此期间,教师要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做好基础工作。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入手,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作者:唐丽辉 单位: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
第七篇
一、重新解读新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1.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
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什么是“问题”?所谓“有疑而问”,那么,“疑”就是“问”的根源。可是,什么是“疑”?孔子的解释是最好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解惑”,解答疑难问题,这样看来,“问”是疑难问题,自己不懂的问题。因此,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以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2.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培养,鼓励学生有“自我”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支持和尊重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
二、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理念从2008年就走进语文课堂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老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变成了现在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相探讨。尤其是探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延伸性阅读等各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这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确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提升。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认识肤浅甚至理解错误,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认识“语文味”,语文教学中的那部分庄重也似乎越来越少了。
1.凸显“形式”,淡化“双基”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对话,一晃而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几声咔嚓咔嚓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了。事实上,语文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字、词、句”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一些精美课件慢慢地把这些基础淡忘了,它们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有时竟然连最基础、最常见的词都能读错,更别说能写对了。一节课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些眼花缭乱的课件。
2.讲台作秀,失去了自我
最近听了学校几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以其中一节公开课为例,这堂课以一首歌曲《男儿当自强》导入新课,歌声雄浑壮阔,鼓舞人心。可是统观整堂课,发现课件不少,但是基础的东西基本没有,板书更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在提问环节,老师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可是有的学生答非所问,但老师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表扬,对此,我真的很无奈。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教法探讨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分条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我认为应该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教师改变角色,由“严师”变成“朋友”
《三字经》中有话“教不严,师之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又一个的“严师”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听话虫”产生了,当然,也有些悲剧事件在接连不断地上演。试问,如果我们老师愿意做学生的“朋友”,“俯下身子教育”,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就可以减少一些呢?我在教学的十几年中,印象中每周六的“周记”是我最成功的教学方式,学生把每星期发生的点滴事件向我吐露,哪怕平时当我的面不敢说的都说出来,我都一一进行解答,无形中师生距离拉近了,我了解了学生,学生也懂了我的良苦用心,课堂中师生的默契感增加了,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有了。
2.变“被动”为“主动”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老师“问”变成老师“答”。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课文都是让学生自己先试着完成,老师在这里就充当“领路人”“引领者”的作用。教师在课前要把所需要理解掌握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归纳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做“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没有一个学生承认自己是弱者、是差生,他们要证明自己就必须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僵硬的教学模式消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剩下的也就水到渠成了。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作者:赵敏 单位:吕梁职业中专
第八篇
一、把握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主要是靠阅读来获取知识,所以说阅读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要抓住了阅读文本的主要特点,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就可以与朱自清的其他散文进行比较学习,学生通过仔细的阅读就可以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塘、河水,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比较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应用的非常完美。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二、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师生共同参与是为了营造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发现问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创设情境包括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例如在学习的《沁园春》时,就可以适当的加入音乐,老师可以模仿的形象,展示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抱负。当然,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神奇的极光》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极光的图片,让学生更加了解极光。探究学习中还有一种形式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自学。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例如,在学习《过秦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秦灭亡的原因。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给孩子上的是语文课,要注意文学性,而不仅仅是文章的历史观。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课文文本的内在含义都是需要学生去自己领悟。例如在学习《名人传》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学,然后自己总结出文本的主要观点以及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拓展迁移,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拓展迁移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探究。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看似矛盾却又很合理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矛盾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文中在提到祥林嫂的时候说,她应经是一个乞丐,又写到她纯乎是一个乞丐。这样的话看似是矛盾的,其实经过孩子和老师的探究性学习会发现,这样的描写正是衬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对封建礼教进行有力的批判。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探究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借用文中的角色去进行换位思考。探究性学习仅仅有学生的深入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教师的素养和知识为基础,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观念和独特理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课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相关人生经历,最后教师对其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要全面考虑到学生整体,这样的氛围才能让课堂更加的精彩,更加有活力。还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的学习不单单是对问题的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还要在探究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让学生自由自在的翱翔,去切身体会,学生才能真正的进入探究的状态,从而获得收获。
作者:肖金英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
第九篇
一、增加感情味道,让我们其乐融融
人都是有感情的,与家人有亲情,与朋友有友情,与情人有爱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有情感,因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激发出学生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情感。情感是我们赖以生存在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我们在友情、亲情和爱情的陪伴下走过我们的一生,在这些情感的陪伴下我们的人生才能变得有意义,有动力。假使没有了这些情感支柱,那么我们将会如同行尸走肉,生活得无滋无味。语文教学是教师生活和生存的一部分,语文也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那么语文学习有滋味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背影》一文,它无限放大着父爱之情,教师可以在教导此类文章时引导学生去想一下自己的父亲,想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做过的哪些无私奉献的让我们心疼的事情,让学生在对父亲崇高的敬佩中更进一步爱惜自己的父亲,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我们内心充实
学习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是一个泛词,它不仅仅指一项,而是包罗万象,比如我们课本中的多元化知识内容,有:诗歌、小说、散文、文言文等等。这些东西各有各的特色,而且各有各的味道。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古诗时,只看译文的话,其实就不会有什么深的感触,也不会觉得过目不忘等等,但是当我们看古诗原文就会看到不同的味道,古诗讲究对称、押韵等等,而且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很大的震撼,追随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就应该去细细地品味,不要把一个个课业当作一项项任务,要学会去品读,然后在文学的世界中寻求一方自己心灵的净土。
三、展示个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
在高三课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一面,都被压抑着,想着多学一点,等高考的时候可以有一个高分好成绩。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我们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当学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压抑自己的个性只为达到一种高分的目的而去学习生活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我们教育的初衷,因为现在我们为了目的而压抑自己,那么以后到了社会我们还是这样,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当行将就木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为自己活一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正确引导我们的学生,端正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用心去感受语文、文学,让心灵得到最大的释怀。通过语文的学习增长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实我们的心灵,增加我们的文学修养,改变我们枯燥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学习中变得活泼开朗,走向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堂的最大魅力。
作者:黄朝江 单位:重庆綦江中学
第十篇
一、在问题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切记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过难或过易都是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更不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立足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论雅俗共赏》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是怎样的?(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来的尺度或标准,思考:这个标准指的是什么?(3)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享”?……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小老师制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的小老师制度是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度而演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以“老师”的身份走向讲台,然后,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授课。可见,在小老师制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授课。所以,在小老师制度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搭建讲解的平台,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宝黛初会》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减少自主设计教学设计的盲目性,接着,再动手寻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借助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等,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进而确保学生在该制度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教无定法,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小组学习”模式,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还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等。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作者:沈耀文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职业教育中心
- 上一篇:教育实践专题座谈会总结发言稿
-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