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4篇
时间:2022-07-09 09:36:47
导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习惯运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模式备课,统一的方法教学,甚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会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这个唯一的标准。这样一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具有灵性,缺乏独特想象力与创造力等一系列的特征,他们变得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克隆人”一样。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他们日后长久的教育进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客观差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将这一精神很好地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效果果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根据班上学生的语文基础,我将他们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次的学生语文基础极为薄弱,导致在课堂上缺乏强烈的表现欲望,课堂始终保持着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B层次的学生数量占全班总人数的大多数,他们的语文基础一般,既不像优秀生一样吸引眼球,又不像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样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操心,在很多情况下是默默无闻的,学习热情以及融入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涨。C层次的学生有着较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成绩也不错,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堂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我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有效调动A、B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我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有效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当节的语文教学活动,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他们形成高涨的语文学习兴趣,这对于他们日后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作用。C层次的学生本来就热衷于参加各项语文教学活动,不需教师鼓励即能主动融入,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我就将教学重点集中放在帮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具体段落上,让学生掌握文章创作时如何才能更好地遣词造句,这有利于提高C层次学生的语文修养及文学素质。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新课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媒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具备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材知识点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及作用。”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去年我县才对高中所有班级安装“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才在我县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多媒体确实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有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也还不够熟练,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除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外,还要不断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以取得与多媒体教学同等的教学效果。就拿我自身来说吧,经常会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喜好转变教学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在学习伟大领导者———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我会在课堂上举办一个朗诵大赛,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文章的朗读与背诵,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及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朗诵的比赛活动中,而且还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一代领袖在那段峥嵘岁月中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感及情操。再比如,在学习《窦娥冤》《哈姆雷特》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了充足而有力的保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的途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高中语文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作为高中语文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运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并推动高中语文新课改,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润川工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
第二篇
一、名著阅读学习小组的建设
福建语文教学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主要有七部:《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这七部名著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不同阶级的人物众生相,内容丰富,但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兴趣却并不大。为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阅读、个性阅读的渠道,给教师提供一个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搞好学习小组的建设。学习小组的组建宜以“互助、互补”为原则,以便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每组成员以六人为宜,并要注意各小组间语文能力的均衡,以利于推动小组间的竞争性阅读。小组成员由师生共同选出。组长由组员推举、自荐产生,并负责语文教师与同学间的阅读沟通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发每个组员的表达欲望。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各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让组内成员更好地分享名著阅读快乐,激发每个成员的阅读热情,可让各小组自拟组名,组织“最优点评”、“最佳团队”等评选活动。例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每个小组的组名都各有特色,像“凯旋在子夜”、“分久必合”、“一家人”、“圣母院的歌声”等,甚至有的小组每个成员都仿照大观园诗会模式自取雅号,如“学中仙”、“思无邪”等。名著阅读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是高中语文“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因其篇幅长、容量大,不可能在课堂45分钟内读完,因此,指导学生积极、持续地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是名著阅读教学的起点。首先,教师可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在学生阅读名著前设定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解答问题的热情跳进名著阅读的殿堂。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就设置了三个开放性的阅读问题:①贾宝玉与现代青年间的异同点?你有贾宝玉身上的哪些特质?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红楼梦》中一些诗、词、曲的隐喻义,并与结局作对照,发现其中的联系。③红楼女性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个?为什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获得发现的快感、思考的乐趣。而这些快感与乐趣又能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为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交流做思维上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进行“圈点批注”,让学生在读书时也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化旁批,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课外交流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书中密密麻麻地批注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例如,有学生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理解为:曹操形象的塑造最贴近生活中的人性,他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多才多艺的一面,既能写诗作文,又能指挥作战,因此他的形象塑造更接近真实。再次,指导学生“反复看”。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或不甚了解的部分反复阅读,不断深化对名著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自己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而反复阅读其中的经典情节,发现阅读感受常读常新,而且因对其人物情节的熟悉,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引经据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合作品读、学习
在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讨论,是实现“学”与“评”的有效手段。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讨论氛围。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思维含金量。教师可在课上设置质疑环节,引导各学习小组讨论可解决的问题,提交组内讨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共同讨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交流中的“首席”作用,通过恰当地点拨、充分地鼓励、积极地评价,创造性地引导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讨论积极性,不时穿插进学习活动,如让各学习小组组织名著知识竞赛、演讲、精彩情节再现等实践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思考、感悟,充分领略从名著阅读中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从而获得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快乐。其次,师生的质疑、答疑是课堂合作阅读交流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质疑。例如,在课堂合作阅读《红楼梦》一书时,有的学生质疑:“《红楼梦》一书大多笔墨实际上也不过在对日常生活琐事进行描述,为何却成为流传百年的名著?”有的质疑:“秦钟这一角色似与全书主线无关、他的存在有何意义?”有的质疑:“如果林黛玉没有死去,贾、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缘吗?”课堂上,一个提问引发另一个疑问,如此,学生的思维更活跃,阅读热情更高涨。另外,教师的答疑与解疑要有启发性、渐进性,不必一步到位。要留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考,同时让其他学生酝酿回答,让课堂留有一定的空白,以此显现名著阅读的效果。例如,在针对学生的质疑“如果林黛玉没有死去,贾、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缘吗”时,笔者提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所考虑的问题一样吗?”回顾《红楼梦》中贾、林的爱情中考虑的问题与家长们考虑的问题,把思维之“球”再传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针对相关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打造高效、愉悦的阅读教学课堂。
四、阅读成果的展示
本环节是针对课堂交流中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果,让组间同学整理、分享阅读的成果。让那些或受到他人问题的启发而拓展开去的阅读体验,或在自读时形成的个性化解读,或在交流讨论中达成的共识,或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新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者可以是学习小组组长,可以是推举产生人员,也可以是小组全员参加,轮流亮相。同时,展示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同样以《红楼梦》阅读为例,在展示《红楼梦》阅读成果的时候,有的学习小组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有的以诵读的形式,有的以报告的形式,有的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各具特色、各有创意。
五、课堂阅读评价
评价环节主要由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组内自评由小组长组织完成。教师的评价应客观,防止全褒或全贬的评价语出现,同时要能及时捕捉各组展示的问题点和闪光点,力求评得学生心服口服。在《红楼梦》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和学生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并就“《红楼梦》中人的个性与时代特点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一起归纳了几个经典情节中的人物个性,评选出最佳小组与个人。该环节重在促进参与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总之,“导—学—评”阅读教学模式下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实施途径并非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导—学—评”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可操作的阅读教学模式,该阅读模式的实施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邹云晶工作单位: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第三篇
1导致高中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
课标、教材和考试方向存在一定的错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感受能力,又应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成长相联系,让语文学习成为促使学生精神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的推动力。新编语文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课标与教材的一致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的载体,理应为课堂教学改革抓手。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考考试方向仍然是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不妨通过高考试卷的结构分析来研究其与课标方向的错位。高考语文试卷的一般结构为:论说文+文言文+古诗词+名句名篇+文学文或实用文+语言运用+作文。论说文往往是社科类,选自某些学术专著,专业性很强;文言文主要考察人物传记;古诗词以考察课外为主,多为描写和抒情方面的鉴赏;名句名篇是对初高中阶段诗词积累的考察;选考文中的文学文的选择要么时代久远、要么寓意隐晦,学生很不容易把握和理解;语言运用主要是考察语文基础;作文形式虽然丰富,但是在批阅过程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向,导致其他题材作文分数偏低。这种错位,会导致教师的日常教学不自觉地向考试重点倾斜,弱化甚至忽视那些不考的内容。而考试内容优势相对枯燥,与语文的文学素养和美学熏陶关系不大,这也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索然无味的根本原因。
2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探索
要成功创建开放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既要考虑课表要求、课本编排,又要考虑高考方向,最重要的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三方面兼顾,才是真正的成功课堂。
2.1融语言运用、诗词鉴赏于日常教学中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也非几次集中讲解能收到功效。教师要融语言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字词教学和语言运用,比如,提取信息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对用词的斟酌,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时要引导学生表达的准确,在鉴赏美句时,要引导学生用词的多样和生动,在解答问题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让学生将注重语言运用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内容。这样,既能做到“细水长流”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避免单纯的语言学习的枯燥。高中阶段的诗词鉴赏比较浅显,多是内容、表达方式和情感的总结与分析,问题也比较少,与真正的诗词鉴赏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不妨利用晨读课或每周固定正课的课前五分钟来学习诗歌赏析,每次只从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学生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调动学生对下次学习的渴望。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诗词阅读量,又可以避免集中学习的倦怠感。
2.2以活泼的学习形式来应对枯燥的学习内容
论说文(社科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内容枯燥的文体特点,很少有学生对这类文章有主动阅读的兴趣。面对这类文章的学习,教师要设计活泼多样的学习方。教师可以设计数个接近考试形式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将疑难问题标出,作为下一步师生合作、探究的对象;最后通过师生合作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思维方向指导。既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倦怠感。
2.3充分利用课本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结合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而且多为课外阅读。教师不妨以其他类型的文言文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材料和载体,将课内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高考训练的载体,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的训练手段。这样的学、练结合的训练方式,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对接,也是应对考试的有效方法。
2.4以课本为“把手”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文学文的考察往往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仅靠学生的生活阅历难以理解和把握文中人物和文章主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间接的“生活阅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时代人们、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情感和价值取向等。但是,学生的自发阅读往往受兴趣爱好的影响,部分学生读了很多课外读物,却都是同一风格、同一时代的作品,难以适应阅读多样化的要求。教师要以课本为把手,结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上的课文,向学生推荐同一风格、主题,或同一时代却风格迥异的作家的作品,实现扩大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阅读积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的教学目标。
2.5进行“一题多练”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
为应对高考作文,让学生训练结构简单、主题鲜明、表达直接、不易离题的议论文,限制学生对其它文体的尝试,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原则相悖,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和扼杀。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可以采用“一题多练”的训练方式,用同一个题目、话题和材料,尝试进行不同文体的创作,并进行对比,明白自己最擅长哪种文体。平时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喜欢或创新的文体写作,考试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样式。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在爱好、需要的驱使下快乐进行。
作者:丁志华工作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
第四篇
一、故事为引,化闷为趣
对各阶段的学生而言,故事都是他们喜欢的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灵活穿插运用趣味故事,如神话传说故事、幽默故事、名人故事、寓言故事、谜语故事等,则能够给课堂增添趣味与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他们自然乐于学习。首先,引入趣味故事,唤起学习热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讲故事的方式灵活引入新知,启发学生丰富想象思维,将他们带入学习意境中。比如学习一些有典故可引或者有较强故事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边城》等,教师可先讲述有关作品的故事,或者简答描述有关情节,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其次,穿插趣味故事,加深知识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单纯讲解会令人感觉枯燥乏味,热情不高。而如果将所学内容巧妙融入到趣味故事中,可给学生新鲜感觉。如教学对联时,可穿插趣味故事,让学生一笑之中把握对联的特点。比如学习谐音对联时,教师可简单讲述李白戏权臣的趣味故事:杨国忠非常嫉妒诗仙李白的才华,总想将李白奚落一番。某天,他约李白对句,李白才进门,杨国忠便讥讽地说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其中,“锯”与“句”谐音,以“猴儿”来暗指李白)李白微微一笑,说道:“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此时,杨国忠只想尽快走完三步,才跨出第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说出了下联: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与“题”谐音,与上联对仗工整)原本杨国忠想奚落李白,不料反遭羞辱,才抬脚便被讥为“畜生出蹄”,此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尴尬万分。这样,既营造出了愉悦的氛围,也不用教师多说,对联的特点便不言而喻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影视带入,化静为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在鉴赏中思考感悟,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审美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综合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视手段等,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其中,电影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助于直接感受,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其次,适量的影视材料可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帮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运用影视等资源与手段,点缀滋润语文课堂,让静态内容动起来,让沉闷课堂活起来,让沉睡思维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首先,影视导入,巧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其次,影视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融合的特点,可将静态的文字动态化,将复杂语言直观化,让内容活起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给理性分析奠定良好基础。如《祝福》的电影课教学,将电影贯穿其中,激活思维,激活课堂氛围。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脉络与结构,同时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保持盎然的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比较学习,思考交流:与原著故事情节相比,电影版《祝福》有了哪些改编?这样,让学生探寻异同点,再次梳理故事情节,给深入探究文章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增删细节进行评价,思考:尊重原著与电影改编,哪个更合理、价值性更高?你是喜欢原著,还是喜欢电影版的《祝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各抒己见,碰撞思维,探讨两种艺术形式的利弊,让课堂绽放智慧火花。
三、插图促想,化繁为简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类型多样的插图,如课文插图、扉页插图、练习插图,对教与学起着辅助作用,深受学生喜欢。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给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以插图为窗口,激活思维,发掘其中蕴含的情趣与文本旨意。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通常高度浓缩了文本内容与思想,也蕴含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或者直观呈现了文本重难点,或者某个精彩片段,是读者探索文本的窗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将文本文字语言与相应的插图有机结合起来,对比感知,触图引情,赏图索意,从而深化文本理解。例如教学《祝福》一文时,虽然作者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进行精细的肖像描写,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在头脑中无法形成丰富形象,只是形成一个类似“乞丐”的模糊影像。而如果在理解文字基础上,再对照插图,比较感知,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支撑她的竹竿不堪重负,已是弯曲;虽然祥林嫂眼神是呆滞的,表情是麻木的,但仿佛可以看到她那心犹不甘的几许疑惑;等等。此时,学生会更深刻地认识祥林嫂这一凄苦形象,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另外,还可以借助插图,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当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给课堂润色,引发学生强烈学习热情的手段远不止上述所说,还有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精巧绝妙的板书,等等。同时,这些教学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更可以合理组合运用,营造出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打造有效语文课堂。
作者:彭广文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 上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论文7篇
- 下一篇: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要点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