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生创新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2-07-09 08:10:00

导语:高中语文学生创新教学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学生创新教学研究3篇

第一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但包括课本知识还包括学习的技能,语文对于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学好语文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中语文阶段的教学中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讲授语文基础理论知识,还教学生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做人的方式,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人文气息的培养。语文的学习在一个人的人文气息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把一个人塑造为具有自主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具有社会普世价值关怀的人才。

2.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高中阶段在一个学生的成功之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不但培养了一个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强健了学生的体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实现上述目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在成功的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至关重要。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维决定方向,思维指导实践,只要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有明确的指引。

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高中教学的现状是过于重视应试,高考作为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对整个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高中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应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强调考点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知识以及技能很少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差,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所以老师教学的侧重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现阶段语文教学工作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应试教学扼杀了学生努力探索的天性。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是强调背诵和记忆,学生是在机械的学习知识,老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被忽视。学生服从于老师的教学,老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强调学生的升学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忽视,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上的不足。

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观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观念单纯的重视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老师知识的传授具有局限性。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具有封闭性,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不足。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更新的是老师的思维,老师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老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优先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老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讨论、课堂交流等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老师要努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呼声,根据学生的要求,调整自身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就能保证老师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以及课下,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思考,老师向学生提出发散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及思考。

(二)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

高考是高中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对高中的教学具有指引作用。现有的高考制度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应试考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该努力变革高考的内容与形式,在考试出题方式上、出题内容上进行改革,努力使高考成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考试。在改革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对现有高中的其他考试进行同步的改革,使整个考试系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老师,核心在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形式,才能彻底地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乐艳工作单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学校

第二篇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属于一种个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特性,其主要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关注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不同性和特殊性,个性思维及创造性活动的来源即是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对前人的超越,难以实现创新。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聚合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老师及已有的定论,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的个性化的品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允许学生质疑的存在,珍视并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支持学生张扬个性,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的超越。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寻出多种答案,从而更为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个性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形式。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可以将那些散乱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串联,对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效果进行实现,因此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都离不开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如在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作品中某些精妙词句的运用提出是否可以替换,可以用哪些词替换,替换后与原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异等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比较,加强分类训练,如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异同,将主题为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归类,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挥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似乎已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即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也是个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从结论回推,倒过来思考有时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向常规思维的对立面方向求索、探寻,树立新思想,创新新形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多种方法,如在讲解一些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作品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内部神经,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利于拓展文本,进一步深化其主旨。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作品的背景作为基础支撑,以此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如在学习西方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结尾进行逆向思维,通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认识到结果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四、促进学生思维具体化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具体化思维是将头脑中抽象、概括的概念、原理等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深化知识,使思维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将一部作品分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主体思想及相互的联系,指导学生明确作品内容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和标题将作品各部分思想要点表述出来,培养学生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化的能力,将思维具体化,从而促使学生将个性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说,其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几乎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模式,容易钻进死胡同,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不利,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以便能够更加促进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发展,更加轻松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吴春蕾工作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下大力气解决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弊端,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可养成勇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它符合高中学生已具备的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模式来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的主动地位,教师主要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在发挥作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思、有所想。例如,在教《雷雨(第二幕)》一文时,课文下面的注释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猜想,带着问题多读几遍文章,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周围的同学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围绕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从全剧来看,三十年前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周朴园并不知晓,把梅侍萍的不幸完全归结于他,合理吗?(2)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存着旧雨衣、旧衬衫、旧家具等,真的是虚伪的表现吗?对侍萍的真情还存在吗?(3)鲁侍萍明知又来到了周家,为什么不马上离开?除了试探周朴园的感情外,她对周朴园是否还存在一丝的情感?(4)30年前周、梅的确有真情,假如此时的鲁侍萍念旧情,忍气吞声,此剧会产生强大的轰动效应吗?(5)人性总有其不够完美的一面,该如何全面地评价鲁侍萍呢?(6)造成周朴园复杂的多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疑问,学生在通读了多遍文章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都在积极地寻求答案。其实最后的答案是什么较于这种阅读过程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有能力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问题,足可见高中生已具备了相应的知识理解能力,足可以证明学生已经对文章内涵有了基本的认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为此,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高中生充分表现自己,展现出他们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找出其中的异同,并能深刻地理解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不流于表面,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而茨威格显然是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的朴素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间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以一篇文章去辐射更多的同类文章,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提高信息的筛选能力与归类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融入到了词的意境中,触摸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了词的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作者:杜玉敏工作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