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10 08:45:00
导语:语文阅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毋庸置疑,加强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语文教学的悲剧让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先进的理念,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并且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落后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但在很多地区,语文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即便在形式上花哨了一些,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语文学科,原本是最生动有趣、最富有创意和激情的一门学科,而现在却沦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学课。个中滋味,让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感到心酸。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番话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忽视课外阅读,难免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每日只能看到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若井底之蛙,见识太少。课堂上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干涩,思维缺乏创意,作文模式化倾向严重,雷同的材料随处可见,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这一恶果正是我们自己一手酿造的。
二、走出课外阅读误区的方法
1.培养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养成阅读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阅读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感悟生活、关心天下大事、探讨人生价值。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就是阅读的积累可以强化语感,丰富课外积累,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语文成绩。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用自己购书、读书的经历现身说法,把读书的热情传输给学生,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让读书的成果激励学生。
(2)用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地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其中,笔者举得最多的是伟人的例子。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与书相伴,真正做到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他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留下诸多千古华章,皆得益于此。
(3)沟通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比如讲《智取生辰纲》,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包括他们行走江湖的绰号和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讲《范进中举》,笔者就给他们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断;讲《傅雷家书》(节选),笔者则对古今中外家书中的精品如数家珍,让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冲动。
(4)搭建作家展示的平台。笔者每周都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隆重推出一位作家,范围涉及古今中外,对象遍布名人新秀。活动中除了介绍这些作家的生平事迹,还要重点介绍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甚至选取经典的片断,让学生领略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2.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阅读的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就是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的。它体现学生的个性追求、兴趣爱好、家庭阅读环境的熏陶等。指导型阅读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有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笔者的一贯做法是:
(1)强调阅读的视野开阔。指导时常告诫学生,不要完全按个人的喜好去读书,尽管平时强调文学类的书刊可以多读,但其他类的图书也要涉猎,即便是文学类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样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学生时下流行阅读这样一类图书,内容涉及武侠、言情、鬼怪之类,文字粗劣不堪,内容胡编乱造,思想极不健康,笔者的意见是“认真疏导,全面禁止”。
(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建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书籍来读。比如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学生就可以在不同阶段分别阅读少儿版、青少版和原著。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在初中阶段就不再适合学生阅读。
(3)强调阅读的长短搭配。阅读中,笔者会向学生建议,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寒暑假内阅读,而在正常上课期间,为了不影响学习,应当多读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和时事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
(4)强调阅读的成果、时效。笔者常对学生说,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平时挤点时间读书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倡导他们效法古人“手自笔录”、“不敢稍逾越”的读书精神,建议他们不妨给自己限定读书的量。其次是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正如所言,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言下之意,读书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账,不能做亏本买卖,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
(5)强调阅读要精略得当。什么样的书只需大致浏览,什么样的书必须精读细读,教师得告诉学生。
3.拓宽阅读渠道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常以此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把课外阅读不断推向深入。
(1)学生每周要摘抄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多多益善。作品后面,学生要给予点评,选择独特的视角,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最终将活页稿纸装订成册。
(2)全班同学每人选订一份自己喜欢的语文类报纸,课内可安排专门的读报时间,也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精选优秀文章范读。
(3)定期开设读书报告会。报告会上,学生可以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近期拜读的美文佳作,畅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作品描述的美妙意境。此项活动,旨在创建浓郁的读书氛围,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开设优秀作品赏析课,每周一节。赏析的作品主要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推荐。文章既要有品味,又要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赏析宜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师要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鉴赏能力。
(5)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栾辉,佘贤君.高中生阅读习惯调查[J].江西教育科学,1998(4).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应试教育中重视课本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的现象所展开的思考。在分析了学生阅读中出现的误区,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走出阅读误区的方法,包括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等方面。
关键词:阅读;课外阅读;习惯;方法
-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 下一篇:竞选学生会主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