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

时间:2022-07-24 05:45:01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大多为文质兼美、文以载道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学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现了中华文脉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呈现,从而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资源;挖掘

1大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1.1中华文脉的代代相传是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根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传承从来没有断过流,在世界文明史中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文化,所有中华儿女有着共同的文化取向、价值渊源。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渊源来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代一代延续形成了浩瀚的中华文化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诗歌历来是中国文学的正宗,它的发展经历了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来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衍至清末,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预示着新的诗歌体系的形成,五四新文学运动如星如日的光芒已经照亮了现代新诗的“诗国天空”。散文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散文经历了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汉代散文、赋、魏晋南北朝散文、骈文、唐宋散文、古文运动、元明清散文以及现、当代繁荣的散文创作,一直延续着向前发展和创新未曾中断。中国戏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存土壤以及发展渊源,时至今日戏剧虽然已被边缘化,但无可否认它在无媒体时代曾经的辉煌以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小说在近代、现代、当代已发展成为了文学主流,在古代诗、词是文学的正宗,小说为末流,但也没有影响古代小说的发展,随着诗、词的经典化人们已不可能超越,小说一跃而起成了文学的主流一直绵延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哪一种文学样式都在传承延续着并没有消亡,这很好地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1]。1.2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贯穿整个大学语文始终。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勾勒出了人类发展的历程:人类历史发展到七千至五千年前发明了文字,语言文字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极大作用,人类进入了高度文明的时代。语言文字不仅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人之思想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先贤圣哲的思想无不借助于文字积淀于经典著作之中: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都在一篇一篇的先秦散文中得以体现:《论语》五则、《孟子》五章、《老子》四章、《至乐》等。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材所选《垓下之围》从三个场面描写了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展现了项羽即使到失败的最后时刻依然不改英雄本色的人品,既有他勇猛无比的英姿又有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无奈。对于高职学生当下社会责任感、英雄主义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大学语文》所选内容无不是穿越时空的经典作品,在优美的文字表述中阐发作者思想,完成其对思想的传播。传统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典籍代代相传,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在呀呀学语时父母就会适时地教我们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诗就自觉地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承了儒家文化,不经意间完成了儒家思想的传承。无须任何人提醒永远也不会忘记,其根源是因为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存在。我国文化虽然在近现代经历了三次断层:分别为新文化运动、建国之初左的思想的影响、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但传统文化的根基始终存在,社会体系未变[2]。历史的车轮都是永不停息的向前奔跑,能够被保存下来的思想文化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语文教学从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习得,到中学侧重于文章文学的语文,再到大学侧重于文化语用的语文。无论小学语文还是大中学语文都贯穿着人文教养和审美修辞的功能。真正的文学必须关心天下苍生,民族兴亡,必然是文以载道的。当下正统文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但它带给人对社会生活的思考,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功能是无法代替的。学习和掌握了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有益处。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选本:孙昕光主编《大学语文》、易介南主编《文学鉴赏》。编者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编排顺序,将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按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进行分类。里面有对爱的礼赞,屈原《山鬼》、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舒婷《致橡树》;有爱国篇章,诗经《采薇》、郭沫若《炉中煤》、普希金《致大海》、雪莱《西风颂》;有对乡愁的表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歌颂奉献精神的余秋雨《都江堰》以及如何面对失败的海明威《老人与海》。这本教材覆盖面很广可以从性格、品质等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

2大学语文课程挖掘与呈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

2.1实现文化育人的现实需要。文化育人,是以学生活动为育人形式和以文化为育人内容的统一。大学语文的育人“营养”几乎在任何一篇经典作品中都有体现,从古到今佳作众多。一本语文书所选篇目有限,教学时就要有意拓展作者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创作特色的过程中去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家的思想。比如:在教授《诗经》、《楚辞》时,我给学生具体讲解两种文学形式的产生、背景知识以便让学生了解《诗经》中所反映的质朴民风,以及如何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要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以及《楚辞》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原因?在剖析每一篇必讲文章时,注意分析背景知识,适当进行课外延伸。上课也不能只是普通的说教,这是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只有充满审美的、道德的人文特征的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鲜活,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崇高的思想境界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语文应该是文学欣赏课程而不是政治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把“教学的教育性”(赫尔巴特语)和“文学的人学性”自然结合。2.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文化素养从狭义上讲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大学语文》教材里关于爱国、情感、立志的内容通过文章传达给学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促成文化意识的养成,进而也就将大学语文中的思想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文化素养了。如果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走入文学殿堂的门,长期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自然就提高了整个人的素质。当下,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习得一定的技能才重要,于是忽视、不爱学习语文课程,这固然与学生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但与老师的引导也不无关系。学生进入大学不是把语文当作专业课来学习的。因此不必注重它的精、深而应注重它的广。给学生授课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现实让学生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让语文学习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产生作用。2.3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虽然我们经常提传统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就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如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了解多。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年代的久远,宣传不够都可能是原因。曾经听到有学生不了解为什么和平年代还要加强国防建设,更有甚者始终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种殖民心态和奴化思想,这是因为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不了解造成的。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帮助学生建构起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从接受语境和当代生存环境来看,当代大学生基本没有吃苦的环境,因此不知道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也没有责任感,长此以往,对社会、对自己都是弊大于利。因此博大精深、富含各种思想精华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主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只有从思想根源上建立起自信才能站立起来,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自觉让学生升华自己的爱国思想情怀,自觉维护优秀的传统文化

3大学语文课程挖掘和呈现传统文化资源的途径

3.1深入提炼传统文化资源。大学语文课本选用了从先秦到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语文课程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内容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知晓、理解这些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并在长期浸润之下自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素养和行为规范。比如:孔孟、老庄传播的儒、道思想的不朽篇章;《诗经》中许多作品赞美仁人志士之高尚节操;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极好的励志读本;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身正气感千古;苏轼、辛弃疾的诗文不仅文采华章能提高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同时作者人生的波折荡气回肠原本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选文本从多角度,多视野地展现了一幅气魄宏大的传统文化画卷。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每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思想并结合现实引导学生,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造就一个有“质”的人[5]。3.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大部分就读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那么作为任课教师要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传媒文化的快速发展,老师们上课时越来越多地使用PPT和微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满足视角审美的同时探讨各类文章的思想价值比单纯对他们进行说教更易于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点亮学生学习的灯。让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比如:每篇文章教师都要设计PPT,微视频,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下载《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的名家评论片断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欣赏不同见解的文学欣赏进而学习其思想内涵。这样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将教学资源中的育人资源体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使课堂鲜活,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更加广大的空间来塑造学生。3.3传统文化资源的外部延伸。中国文学浩如渊海,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思想文化。一本《大学语文》是不可能穷尽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那么,这本书只能为喜欢中国文学的学生开启一扇文学入门的大门。学生可以以此为引导去探索每一种文学样式、每一个作家的作品,去深入感受文字带来的美感以及它的深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和践行我们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比如自觉不说粗话、脏话,使用文明语言并应用古典诗词做一个“满口生香”的人,做一个高素质的高职学生。文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聚合体。它不仅是审美的,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仅靠课堂教学那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即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如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学社,各分院举办的文学讲座、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以及每年秋季全院的金韵文化节都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办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深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平台。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面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多种形式有序进行,学校的这一举措为营造“书香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园环境的美化提供了净化心灵的场所,这对高职学生提高素质、精神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语文课程蕴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需要挖掘和提炼。文学作品不仅是思想教育的资源库,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载体,是思想教育情感化、美学化、人文化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炼传统文化资源,剖析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教育功能,释放其深厚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51-53.

[2]林莹秋.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8(9):122-125.

[3]王海燕.“足够重视传统”与“正确对待传统”———浅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J].名作欣赏,2017(10):170-171.

[4]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EB/OL].

[5]温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以河北省内大学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6):93-97.

作者:赵晓梅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