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时间:2022-12-09 09:58:10
导语:大学语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虽然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构建立体化“大思政”的格局,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存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审美中接受教育,从而培育人文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明确了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职能,不仅仅是思政课,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和职责,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立体化“大思政”的格局。大学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内涵,可以有效地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而展开,完全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密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那么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humanism”一词,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为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表现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包含对真理、理性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人文精神源远流长,“人文”两字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把“人文精神”说成是“化成天下”的学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里的“人文”,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之中的信仰、思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从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出发,推己及人,关注自己及他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精神性存在,以人的自由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为终极目标的。人文精神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超越性追求。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要求呢?大学生首先要有合格的政治素质,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爱国主义精神;要有科学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淡泊名利,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正直的人品,诚信、友善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其实与正直人品、君子人格所指相似,与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密切。如中国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重视人的精神价值和独立人格,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如果为了物质利益而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就是把自己当作了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为什么会诚信缺失?以至于大家都在呼吁诚信,其实根源就在于缺乏人的尊严和人格的意识。一个人所以能够诚实守信,基础是自尊,对自己人格的爱护,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信任他人,基础是尊重他人,所以,诚信是以双方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诚信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之一,而诚信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很重要的方面。大学生拥有人文精神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将培育人文精神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作为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2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重视,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地位也越来越提升,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专业学科、轻人文素养的理念,使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自觉提升意识不够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却呈现出失落的状态。大学生这一作为天之骄子的特殊群体,理应是时代人文精神的体现者,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中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信仰危机,价值观迷失。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成为部分大学生挥之不去的迷惘,政治素养有待提高。2.2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倾向。部分人成为钱理群教授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同学只重视对就业有帮助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增加就业的法码,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人文精神日益匮乏。2.3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生活。部分学生有享乐主义思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贫瘠。校园贷的出现及泛滥,就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和虚荣心,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倾向。还有一些学生将金钱财富作为交友的标准,价值观出现偏差。2.4道德水平下降。部分学生自私狭隘,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冷漠没有同情心,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现象依旧存在。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重视像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导致学生人文知识薄弱,人文底蕴匮乏,没有提升为人文精神的基础。另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不到位,没有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相信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强调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善,大学生人文精神会有所提升。
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大学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使人与人能够建立起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联系,陶冶情操,许多优秀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从而提升人的品性、气质和人生境界。而且,文学给人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更深入人心,效果更好。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途径:3.1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很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很丰富的育人元素,如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有很多爱国主义诗词,既有丰富的哲理,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要把这些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人性,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有仁爱之心,有善良的本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之心就是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从而对人类有着悲悯之心,甚至对其他的生命体如动物、植物的关爱,以至于对整个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仁爱之心当然也包括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还有如杜甫、辛弃疾等的诗词中,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欣赏中受到教育。3.2将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大学语文不像传统的思政课,直接明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而是像盐溶入水一样,不着痕迹,却无处不在。“课程思政”是要将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并巧妙地植入思政元素。如《诗经》、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对植物的描写,我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可以引导带领学生认识身边校园中的植物,培养对植物的情感,从而热爱大自然。2019年4月,在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绿色发展“五个追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传递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还指出: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还有许多爱国主义诗篇,可以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如《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叹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呐喊,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虑,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悲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吟唱,无不感人肺腑,无不体现出诗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再联系当今社会,感受祖国强大的自豪、“中国梦”的伟大,确立“四个自信”的重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精神。3.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将思政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就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更活泼,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如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作品以及一些好的音像资料,更多地参与课堂,进行讨论。也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情怀。还要以邀请校外专家或思政老师进课堂等方式,给语文课堂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地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审美中接受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
[3]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作者:纪玲妹 秦卫明 潘晓东 单位:河海大学
- 上一篇: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三策略”分析
- 下一篇: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