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究
时间:2022-05-10 08:26:27
导语: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材编写、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等方面,重点探讨理工科高校大学语文建设的具体实现方式,以此提升大学语文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理工科
高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序言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而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对推进文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学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是其与生俱来的功能,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明社会也是其义不容辞的重任。而作为大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理工科高校,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在文化发展方面居于弱势地位。综合性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科高校往往更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因此,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急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文明校园奠定基础,进一步为国家实现文化小康做出贡献。大学语文作为理工科高校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直接影响着文化素质教育在文化素养、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此外,大学语文还能提高学生使用母语的能力,增加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理工科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具体实现方式,以此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1课程定位应明确
首先,从功能方面来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学学语文,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高校,大学语文一般主要为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学生开设,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拓展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其人文情怀,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还可与专业课程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从性质方面来看,大学语文是必备的语言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其他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高等院校要科学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提高学生语文鉴赏、文字书写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大学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能加强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阅读与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与感受美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以美的眼光看事物,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如《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人文特性便是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学会修身养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最后,从类型方面来看,大学语文应被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与大学英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课程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如可采用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按比例分配的综合测评方式,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程开设方式上,也可灵活多样,如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延长大学语文的学习周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需求,在教授内容方面有所侧重。具体而言,大一学生刚脱离以应试为主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大二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在大学语文的内容上,应侧重于科学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大三学生将面临考研与就业等实际问题,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侧重于应用文写作等与现实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注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教材选取要合理
教材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一本适合学生的好教材。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取或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所选取或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应适应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学生层次特点,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特点,内容应涵盖语言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与文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自主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充分调研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情况,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第二,在选文方面,无论是按年代、国别、体裁或其他体例,都应尽量保持均衡的原则,使选文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各类作品的新鲜感,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应充分发挥地域特色,选取易理解、贴近专业的文本,如自然科学家的优秀作品。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提起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领会文理之间的水乳交融,为他们以后能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工作者奠定基础;第四,应考虑到理工科院校的特点,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选文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地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赏析;文学与科学艺术作品阅读;条据、会议记录、求职信、广告文案等基础类文书,以及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招投标书、经济合同等专业文书的写作;第五,在具体内容设置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与创新。例如,可设置创意练习题,布置一些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设置拓展链接环节,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等方式实现链接阅读,既方便又简洁。
3师资力量要保证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理工科高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为保证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理工科高校应根据校情,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师资力量充足,并应在教师的教学考核方面有所侧重,如增加教学论文的重视度、增加教学考核的比重等,从多方面鼓励教师重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为教师创建发展平台,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4教学方式要更新
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对于大学语文来说,教师不能因循守旧,要改变中学语文以应试为导向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工具为课堂赋予活力。具体而言,第一,应重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尽量避免大篇幅文字式的枯燥的PPT展示,而是应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视频、图片、动画、网址等多种功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具有创意。课件应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多地以直观的图片展示信息,使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从而辅助语言文字,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此外,还应重视视频的应用,结合讲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播放短视频。如笔者在讲授袁隆平先生的《妈妈,稻子熟了》这篇文章时,在介绍作者的环节播放了3分钟的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成果的视频报道。在讲授《什么是汉语意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播放了4分钟的视频片段《弱国无外交》,让学生通过观看李鸿章与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把握讲课节奏,做到讲授—视频—讨论相结合。第二,对于平时作业布置及答疑等课后练习与辅导环节,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主动与学生建立网络互动交流,这样既能迅速地与学生沟通并解决问题,又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发起竞赛活动,将竞赛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将优秀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以此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为督促学生主动进入课堂学习,很多教师都采用课前点名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不但占用课堂时间,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相反,采用从网络上下载的点名软件进行考勤,不但快捷方便且新颖有趣,同时还能将其应用于课堂随机点名回答环节,使课堂充满生趣。第四,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教师,应积极发挥其优势,将其用于教学中。如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基于手机或微信等方式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第五,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课堂上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情景陶冶式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针对大一学生应侧重于经典作品的鉴赏与感悟,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享受文学。针对大二学生应侧重于作家创作经验的分享与体会,适当通过作家一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打破其平面化形象,将其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形象,让学生与作家建立朋友关系,努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针对大三学生应侧重于应用文范例的分析与总结,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演讲稿、辩论稿、求职信、会议记录等内容,可为学生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5同步开设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高校的学时数普遍不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育人效果。针对这种现象,除了号召学校增加学时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同步开设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承担起人文素质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要实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命,仅依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显然无法实现,因此有必要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培养体系。多种多样的人文通识课程,如文学、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选修课,能够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6举办文艺类活动
日常教学虽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但若不及时地迁移巩固教学内容,学生极易将所学知识遗忘,淡化学习成果。为此,理工科高校应积极营造将知识活学活用的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文艺类活动,如中华经典诗词朗诵、诗词大会、写作比赛、演讲大赛、辩论赛、书法比赛、征文活动等。如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已举办五届“五月的鲜花———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每年都有近六百名学生报名,在校内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时,还可多鼓励学生组建文艺类社团,如文学类社团、书法类社团、演讲类社团、辩论类社团、曲艺类社团、戏剧类社团等,让学生在丰富而持续的社团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此外,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大力支持出版学生的优秀原创作品,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如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已出版了毕业生的原创诗文集:《槐花开了———兰州理工大学2016届毕业生文学作品集》和《红柳依依———兰州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文学作品集》,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综上所述,理工科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努力为语文教育创建平台与提供资源支持,积极在校内营造人文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富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任江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3]项璇.基于课程建设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考[J].语文建设,2016(2).
[4]邹莉.大学语文的科学定位与教育功能研究[J].语文建设,2016(32).
作者:贾登娉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 上一篇:统编版教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