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索
时间:2022-03-15 04:50:55
导语: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语文教育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它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社会文化素养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大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当前由于外来多元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大学语文所处的整体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如何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探寻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育路径,是当前应当思考的课题。我们要借鉴新的理论,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观念创新,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采用创新的大学语文教育手段,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育;素养
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的问题,它更是一门涉及较广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阶段中,它是我国母语文化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下,要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层面,要着眼于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学,要准确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定位,凸显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突破大学语文教育的瓶颈,将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语文教育的概念与属性认知
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前提、以文字为载体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导人们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思想的表达、情感的交流,包括诸多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属性特征。1.1知识性与体悟性。在语文教育内容之中,它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内容,给人们提供知识性的内容,还具有知情意相统一的特性,使学习者可以产生自我的、超知识的体悟,它具有超知识的丰富智慧性,而获得这种超知识的丰富智慧性需要对语言的语感能力,它是一种直觉、一种领悟,是在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相互交融之下,而生成的一种能力,它也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心理基础,蕴含有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的理解,可以说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内容,在语文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都是基于语感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1]。1.2民族性与精神性。在语文教育之中,它是人类人文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具有涵括人类精神活动和情感的人本特性,也显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定民族的语文也是民族鲜活思维的结晶和产物,它的鲜明民族特性具有不可磨灭的民族烙印,因而也成了民族精神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特征。语文教育还充分融合了民族各成员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源流,内蕴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为民族新的人文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根基,在语文教育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张扬自由、个性,发挥和闪亮人类的生命精神,这种博大精深的人文内容是语文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它不可替代、不可磨灭,它是人类理、情、志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可以通过语文教育的学习,牢牢抓住人文素质教育的命脉。1.3语文基本功与综合能力。在语文教育中,读、思、说、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元素,它们是人们进行语文教育和学习的信息来源和主要渠道,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下,语文教育中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给予语文学习者以情感的滋养和浸润,以文化艺术审美的熏陶。语文教育还要培养语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要具有语言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清晰的条理表达、传递真挚的情感、追求独特的感受,由此迸发出语文学习的创造力,获得自主型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语文教育达到人性灵魂的最深处[2]。
2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分析
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要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加以准确、明晰的定位,要将人文性定位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最为基本的内容。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它在宽泛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进行母语的学习,然而,学校的正规教育则是主要的语文教育方式,而大学语文教育更是母语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要将重点着眼于语言文化,要注重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语文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而大学阶段的语文情感教育对应的正是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作为基本内容,而不是工具性为第一属性的教育内容。自然,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教育内容诸如: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基本鉴赏能力,在中学阶段已经有所体现和突显,然而,到了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则无须以工具性目标为首要语文教育目标,而应当将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属性作为其教育目标,将视野拓展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中,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连贯性,拓展更为多彩的人文教育空间[3]在正确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定位维度之下,还要正确认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大学”二字,经过对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加以详细的考证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教育所蕴含的题中之义即为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自然也将人文教育融入和渗透其中,在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之中,涉及诸多人文科学内容,例如: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它们体现出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推崇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等人文精神。可以这样认为,高校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融合和升华的场所和阵地。
3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培育路径分析
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必须在提升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前提下,以人文教育维度为重中之重,要从更为宽广的人文教育视角之下,对大学语文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生成大学语文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素质。3.1建构人文“大语文”教育观。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要建构和树立“大语文”观,在这个观念引领下,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限于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还要融合哲学、历史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综合性的知识,要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层面,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多学科知识的相互阐释与观照,从而真正地理解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实质。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和冲突的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大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越界和扩容,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上,要正视当前的多元化语境,创新思维,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突破。同时,构建大学语文教育的大语文观,并不等于将语文教育泛化,而是以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为对象,将语文文本置于人文科学的背景之中,实现对大学语文文本的整体观照和解读,而不再是局限于语文学科,它以“文化”为主线,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互融,寻求语文文本与社会人文学科的对应,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潜藏的社会文化现象,使语文学习者深刻感受到大学语文中内含的智慧谋略、价值认可、精神高级趣味、民俗风情等[4]。3.2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育维度下的跨学科研究。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之下,要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育为目标,遵循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思想,实现大学语文的跨学科研究,要凸显出大学语文教育的整合化特征,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和渗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使人文精神成为大学生内在品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语文观的建构之下,从大学语文的跨学科研究角度,尤其要侧重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跨学科文化渗透和融合,要以人文文化为本位和主线,选取适宜于学生的先进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感受和体会人类深厚、悠远的文化珍贵遗产知识。例如:在传授《诗经》大学语文内容时,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要着重讲解《诗经》之中的婚姻爱情诗以及战争徭役诗,展示出纯朴、真挚、自由的远古民俗,对爱情观加以古今分析对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又如:在传授《道德经》的大学语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实道”和“虚道”的辩证关系,对现代生活场景中的现象加以剖析,并将老子的处世哲学智慧内化迁移到现实情境之中,体悟做人的道理、明晰人际关系的协调之道[5]。3.3融合大学语文人文教育中的生活化内容。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之下,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和潮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链接,与学生的真实情感相契合,体现出与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生活化特征,要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作为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源泉,使其融入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境之中,在与学生心理水平相接近的层次下,进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这是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契合的,也是生态教育理念的倡导和践行。例如:在大学语文教育之中,可以结合“唐宋词与其中内蕴的人生”主题,进行生活化的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将唐宋诗词延伸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愉悦感。又如: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论毅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主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哲理的体悟,生成思想智慧,为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素材。3.4注重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维度下的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维度之下,可以将审美教育作为基本途径,它可以充分地运用形象思维和情感的介入,使大学生产生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的顿悟和感受,在接受语文人文情思的熏陶和浸染之下,形成丰富而健康的思想情感。例如:唐代名诗《登幽州台歌》之中,就描绘和阐释了巨大的空间,包括对天地、自然、历史、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它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语句,表达出个体之存在之孤绝与短暂生命的顿悟,向生命的意义发出震撼般的叩问,传递出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6]。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也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产生极强的浸染和塑造作用,它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内容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信仰和情操、兴趣和气质等进行培育和重塑,使大学生个体获得自我的发展。例如:在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之下,有诸多的审美教育内容,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品格等,这些语文教育内容都是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经典。
4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它可以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引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维度下,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生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和精神,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独立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毅蕾.刍议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5(35):21-22.
[2]张文达.浅析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困境及破解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8):57,59.
[3]张弦.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5(1):89-90.
[4]雷荣.试论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语文建设,2014(12):13-14.
[5]张楠.试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语文建设,2014(26):18-19.
[6]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13(32):30-31.
作者:曹莹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 上一篇: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科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