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探究
时间:2022-02-18 10:06:42
导语:医学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的任务倍显艰巨。大学语文课程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依据教学实践,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具体结合,针对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授课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和改革,把课程教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融合,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德的缺失使得医学从业者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倍显艰巨,在校医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技术与知识,也应具备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注重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情怀的培养。目前,医学生人文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历史与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交叉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综合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也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强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1],大学语文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文学知识、语文素养、美感品质的提升,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对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有公共基础课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具体结合,在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一、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定位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2],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应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及对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课程教学中片面地突显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或是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纯粹的文学专业课,都是不恰当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人文课程互补渗透,应既注重“语”的感染,又注重“情”的熏陶。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育、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要求的体现。针对医学职业素养,医学院校要求医学生能够完成严格的病案书写,要求医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医患沟通问题,这都需要基本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但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为了要适应这些要求而仅仅止步于对医学生进行工具性训练。语文教学在体现工具性、表现审美的同时,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3]。大学语文课程精选古今中外典范文章为载体,体现各体文章的表现方法和写作风格,同时也体现高尚的理想情操、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对学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提升文学知识素养、提升母语驾驭的水平,同时通过人文的濡染,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获得内心的升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应“适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日益渗透的趋势,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4]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停留于实施素质与能力教育,针对审美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医学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既要包含系统化的知识阐述,树立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了解其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又要掌握基本语法规范,提高基本书面和口头表达的水平,满足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大学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的责任,在课程学习中要尽可能地形成对诊疗过程中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的意识。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需要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相结合,这是由医学院校的专业特征限定的,只有在真正把握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建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课堂。
二、建设人文素养和医学伦理精神融合的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5]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承担了更加复杂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在更宽泛的领域内有所提升。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多元化的,既应涵盖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应体现出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伦理精神的融合。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学科理论,对文字、文学、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人文与医学学科融合的需要;医学伦理精神是医学人文素养的魅力,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活动,以上知识模块的结合开阔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视野,只有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才能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使医学人文素养转化成为可能。大学语文在很多医学院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大学语文选修课为24学时,1.5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队伍的边缘化和资源的匮乏,尤其是科研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蚌埠医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探索和改革,学校重视教师学科融合的培养,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完成岗前培训课程,同时要求非医学专业新进教师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期间必须完成两门医学通识类课程学习,建立并完善学术骨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提高人才层次,在科研申报、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加强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的相互沟通和学习,通过交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学达成培养目标的坚实基础。
三、建设特色鲜明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信息往往通过代表性的教材加以体现和传播[6]。”我国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在形式上各有特色,却又大都缺乏针对性,总体而言大都偏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学习,忽视语文对专业后继教学的工具性质,忽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兼顾专业特点,有些职业院校通用类教材顾及职业人群所共同需要的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却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7],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就业需求,却忽视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介质,借助教材的典型选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在完成知识的认知的同时,在情操的陶冶中塑造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有自身特色,医学关注个体生命对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以及个体尊严的需求,这一需求纳入教材内容选取的考量范畴,表现为倡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注重医学生人文情怀的扩展与培育,扩充知识容量的同时提高文本阅读的关联性,保证教材的题材丰富、体式合理,信息量充足、涵盖面广博。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考虑选取内容与医学相关的篇目,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从经典作品中学习先哲,提升审美品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医学伦理质教育。蚌埠医学院从2011年编写出版了《医用大学语文》教材,作品选择在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统筹兼顾,教材的编排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专业特色,扩大视野,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及教学情境确定具体选文篇目,除了经典文学文本之外,在兼顾文学史和文体的基础上,选入中外医学典章及医古文,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医学发展史上的名医名家及有代表性的中外医学典章,贴近医学院校实际需要,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升文学鉴赏水平的同时实现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升,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医用大学语文》(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出版后,受到省内医学院校的一致好评。
四、建构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教学模式
当下医学人文课程存在一些通病,往往对医学的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与医学专业教育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突出医学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科的定位因素。生命伦理教育是医学人文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医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能力,还需进一步拓展,体现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自然课程和社会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关联和渗透,彼此融合,避免孤立讲解,能有效推动医学教育中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赋予人文精神更丰富的内涵,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适合知识层面的传授,哪些内容适合文化层面的开拓,哪些内容利于思想层面的探究,哪些内容该做怎样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等,都是课程建设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获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对复杂问题的理解与突破,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还原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参与原则,给学生提供医学与人文结合的论题和宽松的对话环境,通过小组式研讨开展合作学习、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针对语文与医学相关联的论题因势利导,创设更多自由思考与表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医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加深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课程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文体分类模式,文学史主线模式、经典文本细读模式,专题讨论模式等。以专题讨论模式为例,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选定课堂教学篇章的侧重点,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加入病案书写及医患沟通、热点医疗案例讨论等内容,一部分课程内容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选讲优秀文学作品,梳理和激活基本文学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书写能力,经典文学作品之外,通过和学生的讨论交流甄选医学人文论题,例如关于生与死的感受,关于病房与病人的书写,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学习任务,由学生课后完成选读篇目的梳理和文献资料汇总,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小组间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在医学人文精神的主题范围内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探究,教师听取学生讨论,并进行总结点评。课程教学既展现文学的魅力,又给学生广阔的生发空间,阅读、思考、讨论、辨析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将学生还原为教学的主体,自发探究文本,感知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应结合教学目标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书法鉴赏、辩论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医德实践及研讨、人文素质讲座等,联合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开展“我是医学生”系列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等语文类竞赛活动,浓郁的人文氛围有利于将医学人文的教育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成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彰显生命教育、伦理教育的教学目标,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情感教育落实处,使学生可知可感,有效吸收。
五、革新协调发展的考试模式
考试模式改革与创新是客观评价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是对固有知识的检测,更影响到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大学语文原有考试模式较为单一,根据期末终结性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无形中助长了应试学习的风气,影响学生的发展,限制了人才的成长。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立足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可以把课程的考核目标分解为三个等级:第一级别,要求学生系统把握课程的内在体系,即知识层面的掌握;第二级别,要求能够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层面的标准;第三级别,体现为提升理论素养,培育实践品质,实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层面的体现。通过三个级别的目标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转变。与此相应,考试模式改革可分为考试内容改革和考试形式改革两方面进行。考试内容方面,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课本,也不仅仅通过期末一张试卷的书面考试评定分数,可尝试拓宽考试范围,把考核内容细化分解为综合水平测试、优秀作品鉴赏、名篇名句背诵、考勤提问、课堂笔记、发表文学作品等几个方面,在水平测试中加大阐述、分析、论述等主观题的比例,分别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解读、鉴赏具体文学篇章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并重,从考核知识储备到突出学习能力的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索创新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甚至是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和表达的自由空间,把考试作为能力培养的手段,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实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形式方面,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理论知识水平测试30分,主要考核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时间安排在期末,方式为闭卷;优秀作品鉴赏30分,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对作家作品的审美内涵、文化意蕴的理解,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圈定选题,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成绩计入平时分;名篇名句背诵30分,考察文学知识储备及人文素养,随堂开展,考核方式为小组比赛;考勤提问、课堂笔记10分,考察学生上课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及读书会、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的参加情况,安排在平时日常教学当中;发表文学作品在总分的基础上奖励3分,激励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8]。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医学本身就是“活人”的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9]。就医学专科教育而言,兼有高等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特征[10],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中突显医学人文精神,落实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课程实施的稳定性,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黎英,赵玮,梁惠敏.以大学语文为切入点,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106-107.
[2]白燕.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2,(5):132-133.
[3]郑飞中.医学生人文教育中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270-271.
[4]张富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8-51.
[5]谢铁华.提高教师素质,自觉自信建设文化强国[J].中国校外教育,2013,(6):30-31.
[6]王文霞,李常应.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114-115.
[7]舒立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J].社科纵横,2010,(10):114-115.
[8]王英姿.谈医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10):73-74.
[9]刘东梅,雷红艳,范菲菲.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95-796.
[10]谢蔚,方国敏.医学人文教育与公共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1):113-114.
作者:李玉荣 单位:蚌埠医学院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名著作品探讨
- 下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启示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