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功能研究
时间:2022-01-25 10:16:32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功能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然而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和内容安排,认识上大多停留在肤浅的语文基本知识传授和文化传统传承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亟需改革与创新,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培育,提升思维品质,助力创新创业。
【关键词】强化思维培育;思维品质;助力;创新创业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目标解读
多年来,语文界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上有诸多纷争,往往纠结于“人文性”与“工具性”。而相对较为一致的部分是: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属于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然而,不同教学单位对这段文字内容的解读并不一致,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更大了。有的继续中学阶段的做法,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很少安排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是文学品读和欣赏。有的大学语文课堂弱化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只是把作品作为读本,以作品主旨、表现手法等作为教学重点,甚至微言大义式地发挥作品文本内涵,大学语文课就成了文学欣赏课、品德教育课或人文精神文化演绎课。甚至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得近似成了文化读本,抛弃了“语文”的概念,将“大学语文”课变为传统文化课或者人文思想课。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对“语文”本质属性认识的不足造成的。(一)一切语文现象都是思维的结果和进行过程,语文价值在于思维的结果,更在于过程和技能方法无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者语言文化,语文的本质都是以语言为本质的。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信息交换活动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个信号系统是人类实现理性认知的最根本途径和最有效途径。如果不能全面掌握这一信号系统的规律、方法和规则,人们的认知活动必然走向低效甚至混乱。[1]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文字,是前人思维的火花,是先辈的思想成就,固然应当学习继承,但若忽视了思维的方法,我们的思想就难以进一步产生更高水平的成就。掌握语文这一思维工具的规律、特点、方法、规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任务。这里面固然包括要准确理解认知前人已有的思维结果,而相关的活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自主思维训练完成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作为思维工具的语文的功能。[2]1.就整体水平而言,现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亟待提升现阶段大学生的语文学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入大学之前和进入大学之后。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们普遍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名义上的基础课、主课程,这应该算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的重视。然而,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都有着极强的“应试”特征。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并严令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但却难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小学的语文课程,基本上是靠机械记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简单的字词,以强化记忆加机械模仿的方式,全盘接受和消化先贤的作品和思想。[3]作为思维基本元素规律的字词法,譬如字词意义的来源,字词意义的分类等等这些认知世界基本出发点、认知角度、认知方法的分析介绍,在中小学课堂上是几乎见不到的。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表义为主要特点的文字符号系统,如果不能全面深入掌握造字方法(本质是思维认识的基本思路)、用词规律等,我们就根本无法真正领会前人思想成果的核心和真谛。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汉字的多重意义,我们更是无法准确领略前人思想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内涵。语法,是语言使用的法则,其实是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技巧,掌握了语法才能实现思维活动的合理性,也才能实现语言交际的统一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可惜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却几乎没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训练内容,学生往往只能可怜地从外语课上学得那么一点点,在语文考试中厌恶而又暗自庆幸地使用。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中最重要的逻辑知识和能力训练,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是以能力拓展形式存在的,大部分教师是以学生自主阅读方式完成教学,一般是用一个学时简单概括便草草结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在3000字左右的篇章中,学生到底能了解掌握多少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呢?修辞,表面看是实现语文华美的途径,而本质上却是思维严谨性、合理性、高效性的实现手段,如果不明确这一特点,修辞学习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呢?如果像一些高校那样,延续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么大学语文顶多算是“高四”语文。如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作为思维工具的知识、规律、方法、规则,只注重语文所承载的文学、人文与文化,那么我们的大学语文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错过提升大学生基本能力素养的时机,特别是会错失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教育目标。曾经在贺阳等人《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光明日报》2011-1-11)中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上的作业“给导师的自荐信”,共收作业74份,其中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更有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人大学生如此,更遑论其他高校了。这里的统计结果,直接表现的仅仅是语文基本知识的问题,而其中更深层的其实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问题。[4]从大学生语文水平可见我国的语文教学问题的严重,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任务是多么严峻和沉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体现个人能力的核心评价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最根本动力。相应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进行科学分析探究,与时俱进,加以改革,为实现高素质、创造(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一语文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思维活动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重大意义,作为思维成果的人类自然认识、意识形态、道德评价、审美评价等内涵,决定了语文在提升和完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意义。尽管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可以完全承担得起来的。然而,语文课程绝不能轻易放弃“语文”的根本。为此,大学语文一定要注重从培养思维基本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出发,发挥语文学科作为思维工具的功能,实现对人的思维活动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程一定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大学生思维认知与认识批判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进而真正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大学生的素养提升和能力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主体、宗旨,应该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语文与思维的知识、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真正提高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内容相比,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而与公共选修的文学作品鉴赏等课程相比,又有着侧重点方面的差异;与传统文化课程相比,有学科门类的不同;与应用写作课程相比,有内涵范围的不同。[5]而这些不同,其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各不相同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学语文”不能成为单纯的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也不能成为文学史的简介,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课,把多种艺术形式,比如传统戏曲表演等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更会使大学语文显得不伦不类了。(二)大学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规律,训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大学语文,还是应该以优秀作品,即以传统的字、词、句、篇为材料和样本,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确立他们的规律规则意识,掌握完整的语法,熟练掌握运用以哲学原理、逻辑思维方法等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法及规律,实现思维认识的自主化、合理化,形成认识上的有主见和自主的思维能力,可以参透一切话语以及顺畅合理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不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对从前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这是升级版的语文学习。大学语文,内涵和要求都已经改变。1.升级思维认识基本信息库字词,是人类初始认知的最高成就,也是思维认知和信息交换的基础。对于字词,以往的学多是零散的,新字词大多是随机出现并在课文中随机学习的。新的字词教学要用批量的方式,整体性、全息化、连续性、系统性地完成。中国汉字浩如烟海。据统计,1994年出版的《中华辞海》,共收汉字87019个,其中重复字320个。这些曾经出现过的每一个字都是前人思维的成果,认识的结晶。我们很难全部认识继承,实际也没有必要掌握,因为其中许多字已经“死亡”,只存在历史价值了。但是今天我们常用的汉字,人们的实际掌握情况更堪忧。GB-2312标准共收录6763个汉字,已经覆盖我们99.75%的使用频率。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查,按中学课程大纲要求,高中阶段要掌握这些汉字。这些字其实分为两级,一级常用字是3755字,按音序排列,二级常用字是3008个,按偏旁排列。粗略统计结果是,一级常用字,能正确读音的97%;能基本正确说出三种以上意义并造出句子的91%,能正确书写的86%,掌握良好。二级常用字,能正确读音的76%;能基本正确说出三种以上意义并造出句子的46%,能正确书写的63%,掌握情况堪忧。比较典型的,如“刘”字,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是一个姓氏,几乎不了解此字的其他意义。2.完善语法(包括修辞)规则系统语法修辞不仅是行文的规则,更是思维的基本规则。尽管学生们的语法修辞知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上就有过简单的启蒙式学习,尽管学生后来中学阶段又通过各种途径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但是许多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半梦半醒”的状态。知识记得还算清楚,但如何使用却多是茫茫然。比如句子成分划分,大多数学生知道句子成分名称,一半以上学生可以准确识别不同句子成分,但是,划分句子成分对认识理解语句的功用却大多不知道、不会用。语法方面,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反映学生论文中的语法错误非常普遍。教师指出后,许多学生不以为错,不知道如何修改。这种现象在当今的高校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位学理工的同事,介绍了一位南方某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亲戚,请笔者帮助审阅其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受人所托,笔者较为认真地检查了这篇6万多字的硕士毕业论文,出人意料的是,从这篇论文中,笔者竟然发现大大小小语言运用方面问题超过200处,有词语使用问题,有标点符号的错误,但更多的是语法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对意义的表达影响不大,有的却严重影响表达效果,甚至对观点有破坏作用。当然,这位同学的情况也许只是个例,但从其他兄弟院校教师同行那里也经常听到学生语文水平亟待提高的感慨。语法既是表达的形式规则,又是思维的一般路径,如不能正确运用,无论是对信息交流还是对思维活动都是极为不利的。以上两例是要表明,大学语文要突出对大学生的思维培育,要将思维培育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的内容,并重点加强,因为,思维是语言的根本内涵,是语文的根本支撑,没有思维活动的加入,语文是没有灵魂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融合其他学科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思维的基本方法无不包含在语言文字之中,随着现代学科的划分及课程设置的细化,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在不同的学科中相对各自独立。简单归纳一下,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一些: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法、因果思维、递推法、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哲学中的思维:唯物辩证、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相对与绝对、静止与运动、量变与质变、普通与特殊、实与虚、偶然与必然、流程及判定、传输流程、判定方式等。创新思维:发散与收敛、联想思维、多角度思维、侧向思维、U型思维、思维补充等。大学语文肯定无法一身承担起所有思维方法培育训练的任务,但担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为学生确认和肯定其他学科中所包含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系统化地掌握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而不是封闭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比如,哲学思维方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维方法体系,哲学是对所有学科理论的抽象总结概括,是最高范围层级的思维方法,可惜一些学生出于对政治的盲目排斥,对哲学也有了偏见,不认真学习哲学。如果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能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对这些哲学方法加以客观介绍和科学肯定,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不同人思维的个性特征,也是人的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所在,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的衡量指标。优秀的思维品质主要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能够超越学科界限,将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于对事物、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时,他们的思维品质便会自然提升,实现认识的突破创新的素质便自然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便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制约大学语文思维能力培育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就目前一般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看,在大学语文课程实施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维培育,困难也是不少的。(一)课时不足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课时一般是40-80学时,在这么少的课时里要完成思维培育、语文知识掌握、人文素养培育、文化传统传承等的学习任务,难度可想而知。希望这门课程能得到重视,让大学语文能成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适当增加课时。(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思维培育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跨学科的特征。大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且汉语文学专业课教师多为兼职。尽管教师们大多具备胜任思维培育的教学能力,而真正要综合系统教学,还需要有相应的科研支撑。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找出一条信息化的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快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及相应的知识体系,还要能与时俱进,掌握高科技和新知识,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三)教材问题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包含思维培育内容的很少。如何选择合理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还需要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加入思维培育内涵的大学语文,一定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快速形成,一定能够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发动机和能量站!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7,10,33,272,307.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8.
[3]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2,63.
[4]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5.
[5]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8):62,64.
作者:郭伟 单位: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 下一篇:大学语文审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