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7-04 09:30:41
导语: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与出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信息时代,出现了各种媒介相互融合、共同合作的趋向,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功利性学习观念、碎片化阅读方式、娱乐化阅读取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利用媒介融合的技术特征,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进入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经历了口头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时代之后,人类开始进入到媒介融合时代。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讯息。”新媒介的产生会成为直接有效的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新媒介在重塑主体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传播活动乃至社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革。在当下社会,纸质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不同媒介出现了相互交融、共同合作的倾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在当下知识爆炸、信息开放的情况下,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学生手机阅读的习惯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强化道德责任意识,提升人文素养,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来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便成为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特征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从西方新闻传播界引入中国的名词,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即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交流和互动。“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1]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促成了各种媒介之间相互交融的局面。这些都给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从传播特征上看,自媒体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和共享传播的新方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个人由被动的旁观者成为了传播的主体,人人都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人人都可以做新闻。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提供的多种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一致性不同,人们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传统的传播方式是由点到面辐射出去,现在已经转变为由点到点的传播方式,这种病毒繁殖式的传播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大学生热衷于使用新媒体,他们更多地是在QQ、微信等自媒体上传播信息,记录生活点滴,展示自我的个性。他们对于新兴媒体非常熟悉,因此获得资讯的速度更快,思维更活跃。(二)从传播方式上看,媒介融合意味着不同类。型媒介的合作与结盟传统媒体如出版、报纸、广播并没有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开始相互合作,在融合不同的传播手段扬长避短之后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之后出现的网络广播开始风靡一时,精准的受众定位和及时的用户反馈使得这一传统媒体获得了新的生机。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融合,当下社会的文化精神也变得更加开放包容,世俗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与娱乐文化均被技术浪潮裹挟其中。互联网出现的信息传播平民化热潮使得草根文化迅速崛起,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是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对抗、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才会产生无限的生命力。(三)从媒介用户来看,人们所使用的接收终端。设备呈现开放融合的特征现代社会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低头族,他们专注于手机屏幕,随时随地可以淘宝购物,关注朋友圈,浏览新闻,追剧看电影等等。作为功能强大的手持终端设备,手机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会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通过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这样,原来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逐渐蜕变为陌生化社会,人与人的见面交流越来越少,陌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埋头于手机,并不意味着精神的丰富,相反,手机依赖症显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的贫乏和内心的焦虑。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涵养身心、获取审美体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阅读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现在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困境。当下社会的浮躁功利之风已经影响到校园,大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的质量普遍不高。学生不太经常到图书馆借书,通常是出于消遣娱乐的目的来借阅时下的畅销小说,阅读经典作品的寥寥无几。当下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利性教学理念的影响。陈平原先生非常赞同吕叔湘、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观点,“教育更应该像农业,绝对不能像工业”。[2]大学语文的教育不会立竿见影,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待大学语文教学应像农业生产那样精心侍弄,不能走向快速高效的捷径,教育类似于工业生产的思想误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一方面,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将大学语文课程视为鸡肋,对于阅读教学不甚重视。很多学校采取削减课时甚至砍掉大学语文的方式,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见效快的应用性课程。在课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师生用于阅读的时间相应地也会缩减。另一方面,学生出于就业的巨大压力,会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各种证书的考试。作为非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只是想顺利拿到学分,认为大学语文并不重要,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敷衍应付,不会主动地去阅读,无法获得阅读中放飞思维的乐趣。其二,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流行。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在阅读方式上,时尚随意的屏幕阅读在逐渐取代纸质媒体的平面阅读。在传统阅读中,读者可以相对安静地阅读图书,在冥想中享受思考的乐趣,在阅读中寻求诗意,品味人生。而当下的碎片化阅读融合了图像、文字、游戏、声音、视频等元素,这种跳跃式的阅读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由点及面,同时这种阅读的互动性很强,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产生和渗透的步伐不断加快……使传统的受众角色———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将终止,取而代之的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3]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没有对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进行引导,就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仅仅成为信息的浏览者,无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其三,娱乐化阅读取向的趋势。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学生会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忙于考四六级英语与各种资格证书,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会用于内容浅显的“浅阅读”。在图书馆的借阅中,“一般首选是文学类、综合类,其次是科技类。一些报刊杂志,由于内容形式活泼、时效性强、加之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比如《读者》、《体坛周报》、《环球时报》、《电脑杂志》等。”[4]学生在借阅中非常明显会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在影视改编作品热播时,小说原作的借阅率会比较高。特别是像《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诛仙》、《斗破苍穹》等言情玄幻类的网络小说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娱乐化的书刊虽能带来阅读的快感,但这种娱乐消遣的阅读目的,长此以往,将会遮蔽人们的自由思考和精神追求,在思想上成为井底之蛙。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出路
在当下社会,学生可以轻松搜索到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知识的传授已不像以前那样面提耳受,网络时代媒体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非合法化和性能优势都敲响了教师时代的丧钟: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更有能力。”[5]面对新时期的阅读教学困境,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不断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善个人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格品性。首先,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麦克卢汉曾指出,“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使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这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6]单纯的纸质阅读或者单调的教师讲授都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聊,让学生成为“低头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媒介的融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实验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并且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教师在课堂中要避免满堂灌的形式,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多种形式来讨论和交流阅读中的心得。例如,在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这样才能发现文字的诗意之美,文中的叠字叠句富有音韵之美,长句短句参差不齐,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教师再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伴随着淅淅沥沥雨声,让学生感受到冷雨中所寄托的浓浓乡愁。在优美的意境中,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题目是《听听那冷雨》而不是《看看那冷雨》,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其次,将读图与读文相结合,指导阅读方法。提倡经典阅读,并不意味着完全回归到传统的诵读。教师要努力适应新时代传播媒体的变化,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将当下的“读图”与传统的“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图’既然能上升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就必然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替代性的简单思维方式,即要么主张以图像阅读替代文本阅读,要么主张以文本阅读来棒杀图像阅读,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和颠覆性的‘革命’举措,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并不少见,影响极坏。”[7]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文字之美,同时观看图像,以获得直观形象的效果。在教学沈从文的散文《鸭窠围的夜》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指出文本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综合,这个夜晚成了人类永恒的夜,将读者带到一个神秘高远的意境。再通过播放湘西风景的短片,让学生对于神秘的湘西风情有所了解。通过文本与图像的两相对照,阅读文本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多元体验,感受到这块蛮荒之地所蕴含的丰富生命力,而观看图像则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享受一次视觉盛宴。这样可以将“读图”与“读文”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既满足了九零后学生“阅读视觉化”的阅读习惯,又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将教师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提升学生阅读品味。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读图式的阅读方式所追求的只是感官的刺激,出现了阅读低俗化的趋向。大家所热衷的是明星的八卦和社会的趣闻,所爱读的更多地是对文学经典的游戏解构之作和虚无缥缈的言情玄幻类作品。课堂上教师经常照本宣科,教学理念无法与时俱进,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经指出现代刻板的标准化教学模式的弊端,“制之恶者,期人速悟,而不寻其根柢,专重耳学,遗弃眼学,卒令学者所知,不能出于讲义。习之陋者,积年既满,无不与以卒业证书,与往时岁贡生等。”[8]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摆脱“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模式,给学生开列经典书目,让学生有的放矢,在阅读中不断地加深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加强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讲解屈原的《楚辞•渔父》中,教师可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文章,进而分析指出屈原与渔父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当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究竟是选择像屈原那样坚持理想,舍生取义,还是像渔父那样和光同尘,随波逐流。在讨论中,可以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当代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沧浪之水》)进行比较分析。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究竟应该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样洁身自好、坚守信念,还是应该像《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那样放弃理想、向世俗妥协,对于学生的讨论不必强求一致的结论,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将移动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移动学习时代已经到来,随时随地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现实中得到逐步推广。移动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9]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课下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学生还能够自由自在地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网络上有大量的慕课、微课,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教育平台观看国内外学者的讲课视频。在网易公开课上就有大量的国际国内名校公开课视频。学生在手机上可以下载“微信读书”等app,利用课下时间来进行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学习网站、论坛、相关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从中发现有效信息,激励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避免沉迷于大量的娱乐八卦信息中。例如,在学习完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后,课下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王立群教授的《百家讲坛》栏目,搜索关于《史记》的学习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关于《史记》的相关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带来了阅读方式“由文到图”的新变化,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融合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长,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美国教育家华特•乃•科勒涅斯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融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随时学习、终身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1.
[2]陈平原.作为一种“农活儿”的文学教育[A].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11.
[3][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22.
[4]周玲.大学生阅读需求心理探微———兼谈图书馆相关服务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96):75-76.
[5][法]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11.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4-75.
[7]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3):60-63.
[8]章太炎.章太炎自述1869-193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75.
[9]林小云,张志坚.移动媒体时代中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基于移动学习理念[J].学理论,2014(6):179-180.
作者:程娟娟 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如何习得语文教材人物写作技巧
-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学文化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