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研究

时间:2022-04-12 10:46:16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研究

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益处,并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文章从生命教育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三方面着手,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语文;作用;方法;意义;道德素养;教学效果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校园暴力或意外伤害等事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淡薄。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生命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为目标,通过教学工具等辅助手段为学生讲解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意识的培养阶段,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二是生存能力的提升阶段,即从意识培养到实践培养;三是生命价值的领悟阶段,即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培养后,进入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阶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的目的。大学语文作为陶冶情操、传播传统文化的人文学科,有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责任、优势和便利条件。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与知识的传授,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这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益处。现结合教学实践,研究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渗透生命意识,使得语文教学更有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祸福相转换的思想在我国流传已久。同样,这一思想也体现出生命教育的意义。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和分析这一事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祸福相转换的道理,接着,教师可以激起学生的生命保护意识。祸福可互相转换,今天的坏事可以转换为明天的好事,为何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与美好的明天失之交臂呢?另外,教师通过名人事例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使这一事例更有意义,可以使“对人性的培养”这一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2)提升生命价值,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完善。项羽自刎于乌江河畔,屈原怒投汨罗江是千古绝唱,也是课本时常提到的事例。生命价值的升华在这些事例中完美地呈现出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与“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高尚气节均是生命价值的延续。教师通过以上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的“不肯过江东”与屈原的“香草美人”体现出的生命价值,使语文教学更加完善。(3)领悟生存之道,使得语文教学更有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一个人如果连生存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成为人才。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例如,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传统语文教学对它们的分析往往停留在“努力与自然抗争,勇敢地克服困难”这一思想,而现代语文教学可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鲁滨逊为何能在孤岛上生存下去?老人为何能与大白鲨进行持久的斗争?这些以“如何生存”作为教学切入点的问题,远比“反映了一种什么精神”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生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加彰显其价值。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转变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决定行为,要想更好地践行生命教育,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命教育。有的教师内心并不认可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只是应付式地对待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还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而有的教师过度重视生命教育,一股脑地把生命教育知识一下子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认可与接受,这只会令学生对生命教育活动感到厌烦,生命教育的意义也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诉求,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同时,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语文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大谈生命教育,而把语文教学完全抛在脑后,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应分清主次,以语文教学为主,辅之以生命教育活动,不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否则,大学语文教学便失去了意义。(2)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两者只有完美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将生命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将名人事例与生命教育进行融会贯通。以文学作品《红岩》为例,《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同志的牺牲让人唏嘘不已,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人虽逝但精神不朽,这不正是生命价值的提升吗?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学生引到生命价值的层面,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生命价值的真正意义。这种融会贯通的方式,使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生命教育的目标均得以实现。(3)注重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生命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味讲授虽然能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但无法让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固有知识。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思考。而阅读是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每个月指定一本书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以读书报告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和探讨书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通过自主阅读与自我思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生命意识,树立起珍爱生命的意识。这种自主阅读与自我思考,比教师单纯讲授更高效,对学生的启迪更深刻。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生命教育,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使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作者充分刻画了保尔•柯察金对于信仰的坚守以及对于信念的坚持。教师讲解此文时开展生命教育,远比简单分析作品带给学生的震撼要大得多。这样一来,保尔的“钢铁精神”对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借鉴意义。所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接受生命教育,感受到保尔在艰苦环境下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信念的坚持,进而能更好地理解生命价值,能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积极乐观地对待困难。(2)有利于转变大学生思想。如今的部分大学生,多少存在着一些“肆意妄为”“过于任性”的思想及行为,对于自己的青春年华肆意挥霍。而生命教育可以让他们明白“肆意妄为”的代价,教师通过讲述一些校园暴力与意外伤害的事例,可以使学生明白“肆意妄为”的严重后果及危害。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生命教育可以起到警醒和警示学生的作用,使大学生转变思想及行为,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平稳、精彩。这样,语文课程的教学意义也由此实现。(3)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当前,西部支教需要大量的人才,可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去做这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而生命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上好这一课,通过大量的事例使他们懂得生命价值的真正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青春不应该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生命,而应该将汗水挥洒到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积极投身到有意义的志愿活动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将两者进行更好的渗透和融会贯通。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挖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并将其投入到广泛的教学实践中,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凯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拓展与延伸[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王立军.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语文建设,2016(12).

[3]张丹绮.《大学语文》课的德育功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

[4]王淑华.大学语文课的德育渗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作者:张瑞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