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经》教学困境与突围

时间:2022-12-04 09:42:18

导语:大学语文《诗经》教学困境与突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诗经》教学困境与突围

摘要: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诗经》的处境尴尬,其受欢迎程度远比不上唐诗宋词。目前,在《诗经》教学中主要存在三大困境,即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教师对《诗经》教学认知不足,教材内容重复甚至缺失。此种景况令人痛心。针对这个难题,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兴趣、构建教学网络和凝神关照本体三个方面进行突围

关键词:《诗经》;教学困境;教学突围

一、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兴趣索然。顾颉刚曾总结过《诗经》遭逢的四项厄运:其一,因战国诗失其乐,后人强把《诗经》乱讲到历史上。其二,删《诗》之说起,使《诗经》与孔子发生关系,成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汉人把三百○五篇当作谏书。其四,宋人谓淫诗宜删,很多好诗险些失传。顾氏所说的这几重厄运从某个角度而言,恰恰证明了《诗经》的备受瞩目。然而,当下《诗经》却新遭遇了顾氏没有料到的一重厄运,即当下民众,甚至大学生普遍对《诗经》敬而远之,有一种隔膜与疏离,更遑论品鉴欣赏。笔者在执教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若论古诗词,大学生普遍偏爱唐诗宋词,而对《诗经》兴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学生认为唐诗宋词海纳百川,通俗易懂,婉转动听,韵味无穷。反观《诗经》就显得晦涩难懂,质朴无华,味同嚼蜡。所以,对于《诗经》的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达到心灵上的审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内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复。在中学语文《诗经》学习中,学生永远记住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经典诗句。然而,当他们学完了大学语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诵的还是这几句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笔者手头近年来的十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没有收录《诗经》。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其实很多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他们对《诗经》的“一刀切”态度折射出《诗经》在教学上的尴尬处境。即使是收录了《诗经》的大学语文教材其所选篇目也和中学语文教材区别不大,基本集中在《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几篇,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虽然偶有教材增选了《鹿鸣》、《何草不黄》。由于中学时代面临的升学压力,中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即使没有上升到审美体悟,至少也达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学阶段,老师们失去了升学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没有《诗经》,老师理所当然可以不讲授。即使教材选录了《诗经》,如果老师对《诗经》的教学没有突围,那么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与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丧失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更容易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以为中学所学的篇目就代表了《诗经》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师师资不一,认知不足。歌德说:“鉴赏能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鉴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的。”[1]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经典固然没错,但《诗经》的经典篇章绝对不是囿于有限的几篇。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长期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们的过渡期选择。所以,部分老师的工作目标并没有定位在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上。有的老师既没有通读《诗经》,又没有想到要在《诗经》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师对《诗经》都有所拒斥,认为不教或少教一首《诗经》没有任何影响。试想,连教师都无法体悟《诗经》之美,那他如何点燃学生心里的火种呢?所以,教师姑且教着,学生姑且学着。

二、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突围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洋溢着诗意的光辉,充盈着灵动的情韵。然而,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若论情趣,中国诗最艳丽的似无过于《国风》。”[3]那么,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围,让大学生领略到《诗经》的“艳丽”呢?突围第一步:勾连古今,点燃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4]这些话意味着兴趣是植根于人内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致,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热爱脑力劳动的学生。所以,提升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是教学的突破口。《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像一个万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华夏儿女的喜怒哀乐。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与今不仅只是时间上的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层面的互为观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勾连古今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生活,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联系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时节,男女相亲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时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吗?针对旅游热,可以提问: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样的情景?在《诗经》中我们向学生展开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其中有先民们劳作的场景,有小儿女的闺房私语,有能者多劳的抱怨等。当这些鲜活的问题以群组形式抛出的时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对《诗经》的热情。由此,可以传递出一个理念:尽管时代不同,人情物理却相同。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只不过《诗经》中的人们已经先替我们活过一遍了。所以,讲授《诗经》时不能只就诗论诗,要让学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与当下的生命发生鲜活的关联,无关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诗歌。突围第二步:纵横交错,拓展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经》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师可以灵活变通。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优秀的老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拘束,而应该以例子为出发点辐射开来,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丰富,因此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爱情婚姻题材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在《诗经》内部构筑经纬网络。在《诗经》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车》、《桃夭》和《氓》这几首诗串联起来,因为它们从时间上线性讲述了先民的求爱、相亲、约会、结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恋图,这种纵向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先民婚恋生活的系统了解,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涵养。同时,我们可以取这条纵线上的任何一点进行横向的观照。同样都是青年男女约会的诗歌,我们以《有女同车》为基点,四面辐射开来,将《将仲子》、《静女》、《溱洧》构成一组同心圆。虽然这四首诗主旨都是约会,但是情趣各异。既有约会时飞一般的快乐心情,又有瞻前顾后的忧虑;既有约会的俏皮活泼,又有私订终身的大胆。在这样的纵横拓展中,既注重了《诗经》中诗歌的独立性,又关注了诗歌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感染力必将大大增强。此外,我们还可以以《诗经》为原点走出去,构筑《诗经》教学的外部网络。仍然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我们选择《伯兮》。《伯兮》被誉为“闺怨诗之祖”。我们以《伯兮》为首,串联起《行行重行行》、《闺怨》、《错误》等古今闺怨诗,让学生既看到了思妇的不修边幅,又看到了思妇的自我劝勉;既体味了思妇的幽恨,又品读了思妇的怅惘。通过这种串联,学生真正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意义,也看到了诗歌自身在发展历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母亲河,其源头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纵向教学的网络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找到诗歌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熔铸一炉。突围第三步:凝神关照,返诸本体。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直抵人心灵的审美教育,在于感发人的生命。在影视媒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视觉冲击、碎片化阅读扫荡了文字语言的内在魅力,一些大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钝化了,没法真正体味诗词的美好意蕴。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是因为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都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的迹象。”[5]大学生在阅读《诗经》的篇章时,首先要清空心灵\凝神关照。所谓“凝神关照”就是指你在读诗歌时“让它笼罩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6]。比如,读《有女同车》时,读者不能生发出这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之类的联想,因为这些联想一旦产生,你就进入了另一个非诗意的现实世界,这就妨害了作品的诗意。联想必须产生在凝神关照之后。当你凝神关照\细思玩味之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你的眼前犹如霞光万道,心旷神怡,终有所悟。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减少主观介入,留下更大空间让学生体悟。木心先生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7]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欣赏诗歌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没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品鉴诗歌。如今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往往没法理解《诗经》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与文化价值体系。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特别提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此种观点认为文学从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网络。其中,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格尔兹认为文学就是文化的某些方面。对文学而言,文化不是其外部或背景,而是文本的一种形式。文化是扩展了的文本,文本是压缩了的文化。这种观点无疑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在漫长的历史叙述中追根溯源,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所以,在《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学历史观,教会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宏观参照下把握《诗经》,体味原汁原味的诗歌美,就不难理解前文所说的同题材的诗歌为何各有不同的审美内涵。除了文字语言、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外,巨大的时代背景、文化体系所赋予的诗歌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讲授《诗经》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历史大环境中,暂时抛却现代人的身份,这样才能真正返诸诗歌本体,把握诗歌的真实的美。《诗经》犹如一块璞玉,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下生活,努力提升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回归《诗经》的本真,使《诗经》的温润光泽尽皆呈现,让学生真正妙悟《诗经》的大千世界与诗情画意。

作者:李伟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元棣.简明美学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25.

[2]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6.[3]

[6]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68,48.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72.

[5]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7]木心.诗经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