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

时间:2022-06-10 10:15:49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虽然作为基本课程在大学中开展,但是其在整个高效教学过程中却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由于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大学语文既不属于某一专业的二级学科,也不像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有全国统一考试,因此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地位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大学语文其实没有像政治课,英语和体育等学科的强制性规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实际上只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广大的大学生心目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更是无足轻重。除去这些现阶段仍然还未能改变的政策层面原因,大学语文课程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实大学语文的立足点就是对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能够从始至终贯彻这一理念的大学少之又少。这主要还是广大学校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偏差。从中学开始,学校就开始关注素质教育。但是中学只是片面地认为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才是素质教育,这从开始就已经造成了偏差。而在大学中,理科生学些文史知识就成了素质教育,这样的理解显然加深了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仍然只是延续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章的词句串讲,解释文章的思想主旨,艺术特色来单纯地理解文章本身。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关注文章的本身,它的目的是通过文章或者文学经典找到其中的“内在”。如果在对经典做出解读的时候,只是把文章看作对历史事件的载体,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些文章只能是书本上没有任何生气的短句集合,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文章,读起来只会更加晦涩难懂。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早就已经不是让不同专业的都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和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仍然是中学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大学语文其实是希望通过文学这一媒介,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自主的思考。文学的作用正是体现在让人学,从文学中体现到生命的灵动和活力。也许文学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和科技问题,但它能够诱发人们对生命的启示和思考。文学不是为了教化而学习的一种手段,它是为了通过文学,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让人们知道自己与过去时代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共鸣。总之,大学作为一门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它不是仅仅关注文学的本身,而是通过文学找到更加人性的内容。这不是表面和短暂的收获,而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对整个生命都有深远意义的东西,做到精神上的升华。

二、重塑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立足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的基本设定是工具性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育部就批准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针对当时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较低的情况,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时期的语文其实只是作为工具性学科,对那些在初高中没有受过系统语文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补课”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1999年,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而此时的大学语文就作为了实施具体素质教育的一个门主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且丰富精神世界。从此时开始,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就已经实现了本质上的转变,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阅读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质,而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写作和表达技巧。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提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再次进行了强调,大学语文的定位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而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实施语文教学理念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指“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与应试教育不同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导高校学生学会求知和实践,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获得最终的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为了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真正的素质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和身心的两个方面。大学语文是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构建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而设置的,不应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教学,而是要配合相关的人文选修课进行文学经典的解读,同时要适当开展文学实践活动,让大学语文的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

(二)全面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大学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培养语文素养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所谓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在对语言文字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核心,形成高尚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和品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没有能够贯彻这样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不断强化语文教学的政治性,不是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而是一味地渗透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则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色彩,只是通过呆板的表达方式诠释作品,从而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适当引导大学生从经典文学中获得优秀的精神品质,得到人生的启迪,而尽量避免书本式教育,照本宣科地讲解文章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重点识记,培养一定的阅读基础,同时要加强认知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将阅读中的心得体会完整表达出来,然后进行交流。通过全方位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明辨真善美,学会用文字洗涤心灵,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素养。

(三)掌握大学语文特点,构建自主教学体系

语文课程除了本身的工具性特点,同时包含着多元化的人文色彩。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注重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发挥语文的感情渲染作用。适当地引导大学生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认识,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大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语文课程还就要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将文章分割成不同的知识板块,然后逐一进行练习和讲解。这让学生们只是简单地了解到文章的表层,而完全丧失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是要增加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突出“学”和“用”的有机整合,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作用。有效的课堂实践并不一定要刻意追求对语文材料的系统了解,而是侧重于自由性,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广泛写作以及相互交流,从文章中找到能让自己体会深刻的内涵,真正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其实更加具有综合性。在学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会探究性学习。真正效率高的课堂既要能够发挥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灵活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课堂设计,同时还要能够结合大学生各自的发展要求和个性需求,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并且给予自由发展空间。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而后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的时候,就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追求,倡导合作和创新,全面进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语文教学课堂应该不拘泥于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广泛涉及各种人文,社会和现实问题。可以广泛借鉴其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可操作。将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框架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从而加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了解语文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构建自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展开,以现实为基础,然后延伸至未来。虽然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对学科的工具性过于苛求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在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脱离现实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孤立单调的僵化教育,只会让语文的实践性逐渐降低。而构建灵活自主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正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的一项重要方法。这一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对教学课堂的整体结构做出调整,这要求教师利用课外的充足资源,选择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相互联系,形成学科之间的关联。而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则要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内容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和交流,增加语文教学课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最终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深入解读文学经典,进行自主性思考

经典文学都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一个时代精华的集中体现。要想在文学经典中找到精髓所在,这就与人们开发文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对文学的教学是只是找到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句子段落和写作特点这样机械的传统式阅读,纳闷只会僵化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迷失阅读的目的。经典文学的阅读立足点和归宿点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能够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能够透过文字了解人的情感甚至是现状。阅读经典文学,就是想要感受文字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让人们通过一次次的阅读重新审视人生,重新找到生命的不同意义。钱理群先生说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种发现和开掘的过程,是对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做出探索,对自我的精神力量进行开掘。读者想要的不是仅仅在阅读中体验历史和政治氛围,也不是想要通过对阅读的真实性进行研究评判作品的优劣程度,其实,只要是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历史还是存在着一些很大的差异的。文学的鉴赏意义不是解释历史的真相,而是要能够在体验文学的灵魂所在。当时的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是和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会随着改变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所在。人们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时候,想要获得的根本上还是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从简简单单的文字中找到能够激荡心灵的一面,这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能够找到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正是说明你已经被文字中的情感所吸引,这样难能可贵的感觉才是作品需要展现的精华。表面那些浮夸的辞藻,生动的修饰,只能算是点缀的调剂品,即使没有也不会显得单调而枯燥。大学语文就应该从这些理念出发,从根本上让学生们学会“心”与“心”的交流。让心去阅读,通过感性的阅读,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变化。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文学的类型,阶级意识以及创作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当代读者需要做的就是和作品的灵魂进行对话,然后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会独立思考,思想碰撞,找到适合自己的共鸣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三、结语

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是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这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理解文学的修辞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作品这个媒介,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深化他们对文学内涵的理解。大学语文其实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文字的力量和价值观,这也正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学到的。通过重塑法学语文教学理念,才能够逐渐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真正实现文化传承。

作者:赵越英 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