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大学语文论文
时间:2022-02-03 09:33:00
导语:批判性阅读大学语文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cos和kriterion,kriticos即对事物发问、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kriterion即标准。从语源上来看,该词暗示“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人文精神。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中谈到:“批判是对已有的各种观点接受之前必须进行的审查和质疑。通过批判来了解他们是否符合事实。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训的产物,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应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应该接受这种训练。”批判性阅读是西方国家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提出的一种阅读模式,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来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判断并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语气,探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意识形态,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形成读者自己的看法。批判性阅读的实质是批判性思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又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语文在内的大学课程目标均应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必须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久远,一个人所接受的规范语文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再次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语文教学往往与文学、伦理学、经学、哲学、史学等杂糅在一起进行。直至1903年,始设“中国文学”一科,这一般是被看作语文独立设科的开始,是语文课程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被进一步规范化。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学语文课程在承继中学母语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个核心概念的同时,笔者认为应该把批判性思维训练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在应试体制下,语文教学都要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使学生千人“一心”,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培养人之思想,应试体制下考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人恰恰被磨灭了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新西兰学者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的前言里说:古往今来,不论长幼,谁都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对古埃及的官员来说,它是“水上之舟”;对于四千年之后心怀志向的尼日利亚的小学生来说,它是“投射到幽暗深井里的一缕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是文明之声……此乃阅读。语文阅读重在个性化,但标准答案却成了个性阅读的镣铐,心灵的愉悦、自由和满足,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标准答案的禁锢中是很难实现的。到了大学阶段,很多学生依然惯性地依赖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比如要他们写篇小论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师,要多少字”;考前复习,很多人的要求是“老师,给我们划重点答案吧”;上课一被提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上百度。缺乏批判性思维,使部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严重萎缩。
三、批判性阅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阅读率偏低,阅读内容偏窄。据中国出版科学院2008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不到两本图书。鉴于此,让大学生在学校中就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阅读是寂寞的,对于没有阅读兴趣的大学生来说,共享与激励是培养他们阅读习惯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宿舍、湖边、山顶等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积极组织“阅读沙龙”、“阅读分享会”等交流活动,也可以举办“读书辩论”、“读书心得演讲(征文/手抄报)”等比赛活动,让学生们在分享和交流中收获阅读带来的激情和快乐,真正体会到看书不仅仅是为了“快餐式”的消遣或“功利性”的解题,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探寻、是对人与物的思考、是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它需要建立在阅读者个性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读本所展现的思想观点、文化内涵,批判性阅读既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其精华,随后再“悟”出自己的思想。它培养的是独立之人格。由于每个学生的感受能力、价值观等都存在局限,所以他们很难对文章作出完全公正的判断。作为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带着个人的偏见来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判断和感悟。教师要做就是给予他们必要引导,而不是强硬的灌输;要尽量避免学生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评论或判断文章的好坏,而是让学生在正确评判标准之下独立进行更多的反思,从而有效提升阅读质量。
(三)鼓励学生的挑战精神批判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文章的内容或观点,并明之以理;二是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甚至直接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并言之有据。针对学生的这种挑战精神,教师应及时鼓励、细心呵护,并与之展开相关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向课本说“不”,敢向教师说“不”,敢向权威说“不”,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的挑战精神不只是限于以上两个方面,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己,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批判性阅读必须依赖于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依赖权威或现成的定论。要鼓励学生从应试思维的“模板式”阅读中走出来,不仅要敢于挑战他人成见,也要敢于挑战自己的固化思维,积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灵活的考核制度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最终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要有成绩的。如果还是采用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形式,估计面对这种终极考试,学生还是很难放开思维来学习,难免又落入“死记硬背”的应试窠臼。这显然不是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本意。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一是课程所涉猎的内容不能只限于教材或限于传统篇目,而应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补充,做到弹性开放,不强求一致;二是学习方式要从课堂听讲为主转变为课堂听讲与课外阅读并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开放性的课程性质,该门课程的考核也应是开放性的:一是要减少以记忆为主的客观题比例,二是要打破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形式。当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论文、阅读心得、平时阅读交流讨论时的反馈或表现也纳入考核成绩时,学生自然就会冲出“标准答案”的枷锁,将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习惯了。
四、结语
如果说传统灌输式阅读是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那么批判性阅读就是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传统灌输式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给学生的被动式积累学习,批判性阅读则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在批判中吸收、在反思中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时代是学生集中学习的最后时期,是系统接收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教会他们学会质疑、敢于批判、懂得吸收,作为教育工作者定是责无旁贷。大学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阅读,以培养独立之精神,创新之能力。
作者:卓如董广钧张桂玲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就业能力培养中大学语文论文
- 下一篇:经信局依法行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