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时间:2022-07-18 09:44:53

导语: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之体察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结构、造就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但要真正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涉及学科体制的复杂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

1.切合实际,把握内涵,准确定位。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变“忽视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并且指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即“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199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这些要求和目标,由哪一门课程来完成呢?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基本由政治课和英语课、数学课、逻辑课、大学语文、写作课构成,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除中文、哲学、历史专业外,要么属于自然科学,要么属于社会科学,只有“大学语文”课与教育部文件所说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相近,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但传统的“大学语文”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教育部为此作了许多改进和尝试。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了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按照人文思想的思路,采用专题方式编选文本,2001年又出版了增订本。这本教材为“大学语文”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和新的思路,开始了从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向人文思想课的转换。首先,原来的“大学语文”课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其次,是对“大学语文”课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把原来主要讲述的作家介绍、背景分析、主体阐释、艺术欣赏、字词句解释,变为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主讲的内容则是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人文思想。所以,作为“母语高等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依据类型,区别对待,分类定位。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考虑学校的类型,当今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适应社会要求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具备立足社会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兼具基础性和人文性,对于社会对合格人才要求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优势。对各类高校来说,大学语文课不再是否开设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将这门课程高质量开设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可以有所差别。高职类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大学语文教学应偏重于基础性,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独立学院是以应用型为主,大学语文应注重工具性和应用性,强调说写能力培养,提高社会交际言语综合能力。普通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应偏重于审美性,通过对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欣赏、领悟,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情感共鸣,增进文化修养,提高审美品味。而研究性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国家顶尖人才,大学语文应当侧重文化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传承中国文化、培养有“文化根”的中国人的层面上。但是,大学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及说写交际综合能力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工教学内容,做到在相互渗透中有所侧重。强调大学语文按照高校类型进行定位,是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大学语文目前面临的边缘化状况。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层定位。大学语文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入学的基础不同,语文能力也就不同。同一所高校的学生,学生的专业性质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同。由于受到教师的教学时间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教师很难做到结合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进行准确定位。有研究者指出,在大学进行语文能力水平测试,参照英语、计算机等级水平测试的要求,可以将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按照学生的语文测试结果,可以把大学语文课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选修不同层次的课程,循序渐进,分类教授与学习。这样,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二、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定位,是突出工具性还是文学性,是强调审美能力的提高还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还是以思想素质教育为主。只有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生源的实际特点,才能真正找准定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显然,这一定位是方向性的,在具体操作中需结合独立学院实际细化。

1.课程性质的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体系。作为我国母语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它的学科性质首先表现在基础性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学生,都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专业思想,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学生对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能力的最低要求。工具性,是大学语文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是让学生必须学会和拥有的与自己的专业和学历水平相一致的谋生手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融合了人文性的,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又负载在其工具性上,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另外,教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讲解、演示,从而起到“用美的信息、按照美的规律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的作用。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上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基础性是首要特征,工具性是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语文的目的之一,而大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未必涵盖其全部,它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开放性也决定了课程内容、性质、任务等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而且有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由三个阶段构成:“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3]它往往与经学、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捆绑”在一起。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表述为:大学语文是独立学院中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人文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

2.课程目的定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尚在探索阶段。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其所编写的《大学语文》序言中写道:“即使支持开设大学语文的领导首先看到的也是当今大学生中文水平不高,错别字连篇,一些申请之类的应用文也不会写,那么大学语文担任‘拾遗’、‘补缺’的职责势所必然。这种重视,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的文化素质难以有很大的提高。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也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是赋予大学语文太多政治、道德的使命,反而影响了对语言、文学的系统学习。”[4]基于此,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需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入手讲授语言,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看到我们立体的、鲜活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与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征和汉语的卓越表现力。了解语言的演变历程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影响,可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文化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及任务作了这样的概括:“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方法。一些重点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作出了以下大胆的设想:在明确了大学语文的性质之后,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应确定为:其一,以应用为主线,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其二,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三,提高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其四,强化母语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强化学生的社会交际言语综合能力。

3.课程类型定位。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应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这样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大学语文应当是其基础学科之一,这种观点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的认同。首先,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公共”是指大学语文是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共同开设的一门课程。“基础”主要体现在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学生自身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大学语文课的设置应当得到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充分重视,要有充分的课时保证,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大学语文应是一门必修课。当前普通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少部分学校设为选修课。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学校可以开设也可以不开设,学生可修也可不修,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学语文逐渐沦为高校的“墙角课程”。从当前学生素养的现状和对其长远影响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当设为一门必修课。

4.课程功能定位。大学语文承载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也融汇了丰富的世界文化,兼有传承文化,培养人格的作用。大学语文应该是学科综合的、具有高品位人文性的课程,应让语文与文化、文学与哲学、现实观照与精神探索、生存关注与审美追求融会在课程中,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大学生的美感,升华他们的精神文化品格。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他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著名学者敏泽先生也说过:“我们的情感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我们成年后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无不受益于语文教育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育影响着一个人心灵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这些论述,深刻揭示出语文的文化内涵和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是语文最本质的概括。首先,大学语文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大学语文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囊括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尤其是那些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精美的汉语言文字,更是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联系在一起,强调豁达的人生观和超然的审美境界,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静谧。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语文课,就起到了承续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的作用。在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对传统文化到现代精神擅变过程的阐释,依据鲜活人物的生动讲解自然完成,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和语文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民族情感的建立、自身责任意识的树立,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养。其次,大学语文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个高校都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办学历史较短的独立学院,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课程始终不渝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引领师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作用。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追求和谐,敬畏和尊重生命,这些也都是组成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交际言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语文素质普遍较低,人文情怀淡漠的现状下,学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进一步积累、巩固大学生的文字、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言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优化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格调。此外,大学语文能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人类、自然和生命等,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目的,去领悟善良、忠诚、正直、信义等人的本质,学会与人共处,敬畏并尊重生命,从而追求人格的完善。第四,大学语文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塑造艺术形象,将人生观以潜移默化的以文学形式来实现,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洗礼。这种感性与理性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达到和谐一致,在实现文学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客观地启迪着学习者的智慧,尤其对学习者形象思维的促进和灵感思维的激发有着明显的作用,是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灵感思维的成果。而文学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形成,因此,以承载文学为己任的大学语文就成为了启迪智慧、开拓创新、实现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5.发展目标定位。“大学语文”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中学语文“补课”课程。目前,尽管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但大学语文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普遍处于低质量开设的状况,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地位却是可有可无,被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越来越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实用性强的科学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受青睐,独立学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增加技术性和应用性强的专业和学科,大学语文等基础性学科课时不断缩减,甚至不开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学生学学语文的氛围无法营造,兴趣日渐降低,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专业课学习任务较重,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大学语文的学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状不容乐观。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的:“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6]在素质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大学语文课程地位却岌岌可危,课时不断受到压缩,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课程体系中应该确立怎样的地位。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都被确立为核心课程,课程承担着提升母语运用能力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与世界潮流保持一致,独立学院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成为基础理论课程的中心,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标举“母语高等教育”,回归“语文本位”。目前,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大多数独立学院正在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准备合格验收,无论怎样,我们都需对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水平和现状参差不齐,很难做出一个统一的发展目标定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的举办者、管理者集有关领域专家之智慧,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类型、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人才类型、专业特点、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科学合理地定位其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目标。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课程定位,解决的是方向和内容选择的原则问题。社会发展已表明,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文学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应担负起“母语高等教育”的重任,回归“语文本位”,自觉地继承优秀传统,振兴民族文化。独立学院要从体制上解决大学语文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大学语文教师应以传灯续薪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地挖掘大学语文的潜力,提高品位,使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以其亮丽的光彩吸引学生,以优质的教学水平感染学生,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和社会言语交际综合运用的作用。

作者:朱博韬尹顺民张波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