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07-18 09:28:56

导语: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2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高度重视,提高文化素质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国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同样,不学语文,就会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组织领导,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务处和承担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要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不要把大学语文当做自己专业课之外的无足轻重的课程,而应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有不同的体例,所选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侧重点。有的以文体分类,按文体来分析讲解;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选集。但总的看,还是以传统的文学鉴赏为主。因此,我们亟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看,大学语文可包括文学经典阅读、影视欣赏、当代流行语与网络文学鉴赏等,这部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应该既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又注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相关的拓展。孔庆东认为:“语文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空间,可以是时代背景的介绍,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链接,课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对广大学生来讲,纯文学的学术分析是提不起兴趣的,要把文学鉴赏引向文化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看,大学语文还应涵盖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写作应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相应的文体讲授和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要把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纳入考核机制,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2.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不断上下求索的欲望。除了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是兴趣的激发者,它千方百计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产生那么多的“网虫”。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革新教学手段。比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文艺片等;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读作品;对应用文教学,可模拟现实中的情景来要求学生写相关应用文,让他们感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实训的热情。

2.4开拓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息息相关。一是组织各种比赛,如背诵大赛、课本剧大赛、写作比赛、演讲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等;二是举办各种讲座,如文学艺术普及讲座、学术论坛等;三是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园活动、自办手抄报等;四是依托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广播、校报、黑板报、相关社团刊物等介绍语言和文学知识。这样能营造出很好的语文环境,也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第二课堂的开拓还要把学生兴趣和考核相结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总的分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部分,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学生只要完成属于该部分的训练项目,都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至于流于形式。

2.5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我国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往往在大一开设,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思政、外语类公共课相等同,考试也是全校统一命题,没有考虑语文课的特殊性。实际上,语文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艺术鉴赏,有文学作品、应用文体写作,有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把统一性要求与灵活性措施结合起来。我们主张,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课外,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作为补充,大学语文课承担基础性功能,另开设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影视鉴赏等课程让具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同时,大学语文课在内容选取、考核要求等方面也应对不同类专业学生做区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对这三类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以上措施,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

2.6改革评价方式,将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学生如此重视学习英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过级的压力。大学语文的结业考试也可借鉴英语的考级制度,把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三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一级为优秀,学生考核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合格标准只是基础性要求,要让一般学生都能达到。综合能力考核要科学、规范。另外,对学生参加的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发表作品等作为加分项目,把它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总成绩。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朝着实现语文的这些功能前进,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作者:曾宪文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