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转型
时间:2022-10-09 04:25:38
导语:浅谈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转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传统的川北大木偶戏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扎根于人民群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具备独特的艺术造型,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和浓厚的艺术审美的气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木偶传统的表演形式也遇到从未有过的艰难,面临消失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的风险,因此,为了保护这项宝贵非物质文化,将这份艺术一直延续下去,需要对传统的川北大木偶造型进行现代化的变革和转型。本文探讨了川北大木偶的艺术起源和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进行现代转型的建议和措施。
木偶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随着时代变迁开始在舞台上呈现,它乡土气息浓厚,植根于民间,川北大木偶最早也是在四川比较偏僻的南充地区的农村里的舞台上开始演出的,因此,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固守传统表演形式的情况下,必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在众多歌舞、音乐剧等新涌现出的表演的潮流中,它在淘汰消失的边缘徘徊。因此,如何对其大木偶造型艺术进行现代转型、挽救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了急需讨论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川北大木偶的起源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最初也有木偶戏剧的表演。木偶最早的记载,可以从3000多年前的《列子•汤问》中找到踪迹,其中描写偃师制作的活动木偶宛若真人,竟使周穆王真假难辨。木偶戏表演在唐宋期间开始繁荣,表演形式增多,在全国流行,而且随着木偶的操纵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等。元、明、清木偶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川北大木偶也应运而生。川北木偶就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杖头木偶,顾名思义,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撑木偶的躯体,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两根铁签,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由于川北大木偶几乎和真人一般大小,因而表演者必须借助腰间系着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长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撑点,以便腾出双手去操纵木偶完成各种动作。鉴于大木偶流传于川北一带,故而得名川北大木偶。1949年以后,仪陇木偶剧团、南充市木偶剧团相继成立。199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充市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川北大木偶的发展现状
2018年2月25日晚,在平昌冬奥会上两只翩翩起舞的大熊猫,短短八分钟的惊艳亮相,震惊全场,至此这样一个诞生于偏僻小乡村的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开始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对于有300多年历史的川北大木偶来说,这是被人们埋没了近一个世纪的最有力的一次证明,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虽然国家出资发展赞助相关表演单位,但是收效甚微。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就是其中的一例。虽然近年来川北大木偶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潮流,开始突破创新,编排表演了新的剧目,比如2005年,大木偶剧院定点在峨眉山开展旅游专场商演,并于2006年创排《峨眉韵》,2010年创排《圣象峨眉》,其中融合了川北大木偶、变脸、茶艺等四川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使其一度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这些都是川北大木偶结合现代化表演技术,打破传统,呈现新时代下大木偶表演形式的典范。川北大木偶来源于川剧,表演剧目大多沿用川剧的戏剧,缺少自己独特的音乐基础。后来川北大木偶慢慢拓宽戏路,开始融合戏剧、歌舞等形式的表演。大木偶自创的《玉莲花》,沿用新歌剧的手法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音乐。2014年,自创了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则使用了音乐剧的音乐,而表演使用了戏剧、话剧、舞蹈等形式的表演。尽管这些年川北大木偶一直在尽力突破,但是形势却不容乐观。因为其固有的拘泥于传统载体的形式难以改变,与现在灵活多变的市场文化格格不入,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创收。川北大木偶接近真人身高,道具很重。因此,演员需要锻炼练臂力、腿力、台步、声腔,同时也要学川戏“程式套子”,所以,想要培养一个真正的木偶表演喜剧的演员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与其它灵巧的舞台表演形式相比,木偶戏剧的表演每次都要提着20多斤中的木偶又唱又跳,一场演出下来要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很多人受不了这份苦累,纷纷转行。川北大木偶戏剧表演人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象。
三、川北大木偶的造型艺术存在的问题
(一)造型材质单一。传统的大木偶表演一般都用粗糙笨重的木质材料,虽然结实保存时间长,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观众们的视觉疲劳,缺乏新意,另一方面,笨重的木质也为在台上举着大木偶表演的演员增加了负荷,一场演出下来,演员往往大汗淋漓,但是实际的演出效果却并不理想。(二)造型形象设计单调乏味。大木偶表演一般都有一些比较经典的剧目,木偶形象的设计也都是贴近剧情设计,固有的经典造型,从一开始演出时观众可能觉得耳目一新、捧场喝彩,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经典就意味着陈旧落后,一直固守不变观众只会觉得单调乏味,甚至厌弃。(三)表演俗套,缺乏创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传统的川北大木偶已经逐渐失去了群雄基础。传统川北大木偶是以川剧为基础的,但是随着如今电影、电视剧产业的迅猛发展,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于传统的剧目,不随着时展而融入新的表演元素,势必会遭到淘汰。
四、川北大木偶造型的现代转型
(一)制作材质优化改良。相比传统大木偶笨重的木质材料制作,制作人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材料资源和观众认可度,选择较为轻便、灵巧、经济的材料来代替木质材料,比如大麻、竹木、木质复合材料、塑化木等。比如平昌冬奥会上表演惊艳的熊猫造型设计,川北大木偶的制作团队在选材时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挑选,水麻柳、香樟木、油桐木、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PVC仿真藤,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这种材质既轻便成型又不易受潮变形,是大木偶材料创新制作的一次成功的典范。(二)造型形象设计灵活多变。在对传统大木偶表演进行推广演出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故事传奇等设计新的人物形象,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中,寓木偶表演于文化载体中,贴近地方观众的乡土情结,同时也宣传了大木偶表演的文化特点。比如以峨眉山为代表的旅游专场商演,就融入了变脸、茶艺等四川民间艺术,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水平和喜好,有针对性地设计大木偶的表演形象,从而编排剧目进行表演。(三)丰富木偶表演形式。在保留传统大木偶表演精髓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化表演的特点,使得大木偶表演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化,比如可以编排新的剧目,加入歌舞,小品,魔术,戏曲等新元素。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结合他们的喜好,兴趣设计编排适合不同阶段层次的剧目,聚集观众的吸引力,可以通过丰富木偶表演的音乐形式,比如大型神话剧《玉莲花》,当帷幕拉起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悠扬的笛声。当玉林不幸身亡时,音乐又像深沉的控诉。观众的情感会随剧情的发展、旋律的起伏而跌宕起伏,提高观众的审美享受。
五、结语
川北大木偶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持其传统表演精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使其在物质纷繁、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直是木偶艺人们苦苦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川北大木偶的造型艺术入手,说明了唯有改变其呆板单调的造型、乏味老套的剧目,沿用轻巧经济的材质来代替木质,丰富完善人物形象,打造其灵活多变的表演舞台,获得观众的喜爱,在融入新时达表演元素后,川北大木偶满足了市场的审美需求,从而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小丽.木偶走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以南充市川北大木偶发展现状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7(2):133-134.
[2]赵倩倩.川北大木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J].四川省情,2018(6):55-58.
[3]覃敏,刘显成.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J].美与时代(中),2013(12):55-56.
作者:杜心宇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