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艺术创新探析

时间:2022-05-09 09:36:25

导语:经典咏流艺术创新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典咏流艺术创新探析

近期,我们接连收看由央视制播的诗歌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后,心灵感受强烈震撼。我们觉得这是多年来难得的走心之作,是电视文化节目的上品。该节目将中国古代和近代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加以艺术化精心改编,由数十位经典传唱人现场演绎。节目主旨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们深入了解与汲取其营养,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不仅凸显了央视电视诗歌文化节目的创新努力,而且必将作为标杆与价值示范,对于引领电视文化节目创作进入新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咏诗唱词,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增强文化自信

1.《经典咏流传》的创作背景与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此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部署与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针对过去荧屏节目娱乐过度的倾向,《汉字英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一批热播的电视文化栏目,成为医治泛娱乐化媒介市场的一剂良药。在党中央重视与国内电视文化热的双重背景驱动下,央视积极发挥国家电视媒体的优势,精心策划、匠心打造《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可以说,《经典咏流传》的诞生是时代要求与央视媒体人创新的必然。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了有机连接,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①。2.突出时代感,情感及主题价值选择具有普世观照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今诗词浩如烟海。如何在庞大数量的诗海里撮取精华,并引起当代社会的兴趣,使当下中国人读懂、理解、汲取与传承,这是一大难题。而解决难题的一把主钥匙,就是节目主策划人、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过彤所说的,情感及主题价值选择有普世性:“所选的诗词都应该具有普世的情感,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比如古人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才具备二度创作再流传的可能性。”②情感是传唱人和诗词作品之间的维系纽带。古今诗词中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爱恨纠葛这些人生酸甜苦辣滋味、七情六欲等情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人们对于情感的需要本能是具有普世观照性即普世价值的。而蕴含普世价值的诗词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充盈着社会正能量。这与当代主流社会价值观、与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大众需求是吻合的。人们从古到今对美好的向往、对家国的情怀、对生命的敬畏都是精神共通的。《经典咏流传》将诗与歌中情感及主题价值作了很好的选择与融合。由于节目的情感及主题价值选择具有普世性、充满人文情怀,观众接收到的是难以抵挡的人间温情与艺术之美。在爱国、敬业、惜时、励志、诚信、友善等主流价值观照下,观众在寻找到文艺阅听的审美维度外,社会正能量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经典咏流传》中王俊凯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姿态演绎了明代诗人钱福的《明日歌》,百余位机器人伴舞,少年意气风发,大声唱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惜时名言。朝气蓬勃的画面让人感慨不已,一首经典教会了我们惜时如金。经典传唱人孙杨演唱了《男儿当自强》,《亭亭山上松》被巧妙融入改编自唐朝乐曲《将军令》的《男儿当自强》以及《赠从弟•其二》,气势恢宏。看到孙杨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刘桢的这首诗。孙杨作为获过一百多枚奖牌的泳坛健将,实际上是一个愈挫愈勇的人,他收获了许多荣誉,但那都是用意志与汗水克服无数困难换来的。孙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经典传承树立了榜样,他唱出的是经典,更是意志!3.见微知著,立意高远,引发公众的心灵共鸣共振在浩瀚的诗海里,有些诗并非大家耳熟能详,也没有被广泛流传。但它们立意高远,细细品鉴意味深长。这些诗篇同样能够表现中国人品格、打动人们的心灵。在《经典咏流传》里,小诗《苔》的传唱就是一例。乡村支教老师梁俊与山里孩子在舞台上传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现场鉴赏嘉宾,也浸染了亿万观众。为什么200多年前的20字小诗能让我们潸然泪下、久难释怀?因为它不仅是梁老师和学生们的写照,也是写给天地之间每个平凡又尊贵生命的励志经典。一首小诗打动人心,在于质朴表达,更在于隽永的诗意。它让世人听到了梦想的力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正是对每个人生命价值的肯定,平凡的生命也能够极致地绽放。正是这一立意拨动了亿万普通观众心弦的共振,触及心灵的柔软之处。节目播出后,这首歌一夜之间爆红,搜索量比节目播出前增长了千百倍。此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之祖马致远立意深邃悠悠,“境”与“情”的表达达到极致。而“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千年古谣“来甦”来演绎《秋思》,感受数百万人的大乡愁,感受“血脉相连”的亲情,其立意也更为雄阔。

二、和诗以歌,为电视文化节目再造新经典原创模式

《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另一把钥匙,就是节目形式的造就与模式创新。当然,节目创新不是简单地指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形式,而是在传承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出更新颖、能吸引受众接受、可持续的核心因素,构成其特征。1.诗词与音乐融合,激发传唱的意愿与效果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互融的。“声为乐体,诗为乐心。”③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发展、更迭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艺术殿堂中相辅相成。节目中88岁的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巫漪丽用钢琴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配以合唱团演唱的古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如泣如诉,声与乐融一体,亦诗亦歌,美不胜收。诗歌和音乐两者还具有通同性,主要表现在节奏、韵律、情绪和意境当中。诗歌会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得更远,随着时间推移被传播更久。“诗化的音乐,不仅能赋予现代流行音乐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会思考,会想要挖掘它的来源,让古诗词表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④陈力原唱的《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传遍千家万户,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家喻户晓。这些优美的旋律歌曲都承传了经典诗词的词,都是古诗词生命力的再次扩张。可以说,《经典咏流传》节目策划立足本性,将诗歌与音乐融合,实乃天作之合,顺理成章。2.经典与流行融合,彰显经典流行之时尚美经典与流行貌似不合,其实并不矛盾。“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常常在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功底的流行歌曲作词家,或重新谱写古诗词,或巧妙化用古诗词中的一些语句、意境或意象”⑤,来抒发现代人的情怀,为流行歌坛带来一股清风。比如,周杰伦、方文山创作的《千里之外》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有诸多相似,是“中国风”类歌曲代表。而节目中赵照编曲演唱的《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则充分吸收了中国经典说唱与外国流行的饶舌(hip-hop)艺术。其语言平仄、韵脚、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音律和谐,说唱中混合着琵琶、笛子、古琴、木鱼、尺八等中国乐器伴奏,不仅呈现着音乐旋律的美感,更阐释了天地人和的价值理念。《经典咏流传》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把经典诗词和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和诗以歌的形式不但让经典之美再次获得认可,也把经典带到了流行时尚的审美范畴。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旋律简单轻快朗朗上口,在节目播出前已经因为新媒体释放出来的片段未播先火,成为校园流行。总导演田梅说:“《明日歌》简单易懂,适合青少年教育,我们不但希望这首歌能够进入校园,我们也希望歌曲能够进入中小学教材。”⑥82岁高龄的作曲家谷建芬不顾年迈及经历人生重创,坚持13年为儿童编写了50首古诗词歌曲,被命名《新学堂歌》列为北京市中小学音乐教材,有近3000所学校的学生在传唱。3.中国与外国声乐融合,奏响丰富动人旋律《经典咏流传》节目中配乐与演奏形式也是大胆创新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拘程式。只要诗词内容表达或乐曲演奏效果需要,中外不同乐器都可以融合、混搭来用。节目中由四国顶级音乐家组成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用中国二胡、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法国古典吉他完美演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有纯真的童声合唱、呼麦,把音美、形美、意美的中英文诗词最准确地表达出来。中英文版的《登鹳雀楼》赋予诗词让人莫名泪流的力量,也让人感受到中国语言与世界融合产生的艺术之美,彰显出新经典的魅力。王力宏将饶舌、说唱和西方音律的节奏融入到《三字经》当中,曲风欢快,朗朗上口,且童趣十足,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中国文化。曹轩宾以陕西方言伴随历经800多年风雨的古琴之音,道尽离愁别绪;龚琳娜演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放唱腔,与2500多年前的古老编钟产生共鸣,令人感觉到苍穹之内稀有的古代器乐所迸发出的美妙力量。谭维维深刻领会王冕以画作诗表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采用多种演唱技法演绎歌咏《墨梅》。歌曲前奏用了递减关系的和声走向展示深沉感,之后用戏歌唱法体现“不与谁同”的气质,再后用开阔大气的流行唱法展现出不媚俗的高洁品质。她娴熟地运用古典、流行、民族等多种唱法完美演绎出“中国风骨”,让人对诗词的意境产生一种立体的理解。4.名人与普通人融合,匹配合适的传唱歌者对于电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来说,传唱人与音乐制作人(演绎者、编曲)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最简单的办法是选择名人明星。因为在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他们往往以其外在与内涵满足着受众多样的消费需求。当然过度的名人或明星消费,也会适得其反,并非能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经典咏流传》的主要内容是文学经典,蕴涵深厚丰富;节目宗旨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我们要做的是能引发全民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文化现象。”⑦因而,经典传唱人是否适合阐释经典内涵、贴合文化价值是最重要的标准。该节目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对经典传承的社会责任,吸引了数十位经典传唱人加盟。经典传承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前辈,如巫漪丽、胡德夫、杨洪基、谷建芬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正当青春的人气偶像,如毛不易、霍尊等新秀;既有如孙杨、柯洁等体育明星,也有如贵州山区的普通孩子们。《经典咏流传》中的名人与普通人或许在财富、知名度等方面有巨大差别,但是作为传唱人都与所传唱的诗词音乐有一定关系或某种联系,或能更好地演绎文本内涵。“歌手本身需要有部分经历故事与歌词立意相关,这样才能成功上升到大情怀的共情点:一方面提炼主题,寻找歌曲中让人感动、引人回忆、发人深思的文化内涵,树立鲜明的内容风,给观众带来清晰记忆点的同时,力图展现不同歌曲独特的价值内涵。”⑧《定风波》选择了有人生阅历的黄绮珊来演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她演绎的不仅是经典的诗词,更是自己的人生。经历过生死考验只有“一条命”的汪明荃、罗家英夫妻演唱《鹊桥仙》,更能体现爱情的珍贵与人生的况味。孙杨是中国的骄傲,他来唱唐朝出征曲《将军令》改编的《男儿当自强》,本身就具有说服力,也能让经典再次流行。5.嘉宾与传唱人融合,准确解读与传情达意《经典咏流传》由撒贝宁担任主持人。传唱人是节目的主角,承担传唱的重任,同时还可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经历、感受与体悟,从自身角度讲述对诗词精髓的品味。嘉宾鉴赏团在节目中虽处配角地位但也不能轻视。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意义深邃,被选作品在节目中受制于时间囿限,人们很难对个中寓意做细致的领悟与理解。如此,嘉宾的点评与解读就显得重要了。《经典咏流传》的嘉宾鉴赏团由北师大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知名音乐制作人庾澄庆四人组成,负责点评传唱与解读文本,而非打分。嘉宾的点评鉴赏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介绍传唱人的背景、经历、情感故事以及与诗词传唱的关联等;二是对传唱人演唱技艺与情感表达的评析以及自身观感和理解;三是嘉宾对诗歌文本蕴意或音乐演绎的解读。鉴赏嘉宾康震教授的评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往往切中要点,对诗词蕴意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谭维维在演唱《墨梅》后谈及她接受民间音乐教育的历程。接着康震教授从王冕《墨梅》诗谈到谭维维演唱风格的转变,再到文化自信、不忘初心走中国革命道路。话题从古到今,叙事由远及近,说理自小到大,给观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三、牢记嘱托,锐意创新,制作国家台的标杆新作

2016年2月19日,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指出:“中央电视台每天面对数亿观众,一定要紧跟时代、放眼全球,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⑨办好栏目办好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总书记对央视人的嘱托和希望,也是国家电视台义不容辞的责任。1.突破困境,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地制作节目近年来,随着重视传统文化、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令法规的出台,国内出现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热潮,电视荧屏兴起了“国学热”。央视相继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文化节目,对于扭转盲目引进外国模式、娱乐过度的风气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当然,我们也看到,伴随着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潮,也出现了模仿跟风、模式化严重的倾向;有些益智类文化节目,主要靠赛制与游戏机制吸引观众。电视文化类栏目整体上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经典咏流传》主创团队决心迎难而上,用创新突破跟风重围,探索全新的节目模式。总导演田梅说:“我们希望能做出一档有价值观、有表达、有情怀的节目,尤其在目前这样一个大环境,大家都在说传统文化。”⑩于是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制作一档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全新节目。它远远超越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这种超越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新形态的《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诗词与音乐结合就意味着海量创作。首先,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庞大作品库中挑选经典诗歌。这是一个浩大工程。据导演王宁透露,将近40位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了专业诗词团队,为节目组出谋划策、筛选诗词,其间开了无数次相关会议。坚持挑选标准,万里挑一,确保所选作品达到思想性、文化性、音乐性的统一,或意蕴深厚具有思想与流传价值。其次,在音乐的编写与配曲制作上,一反常态不用古韵曲调,改以流行音乐演绎;诚邀国内外顶级音乐人与民间高手,吸引数十位名人明星加盟经典传唱人,同时也精心挑选有特点有能力的普通人参加;在程式上主动摒弃赛制,抛却那些能产生戏剧张力的电视元素;在环节设计上,“采取的是‘先声夺人,循序渐进’的手法。在展现高水平音乐的同时,着力增强节目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沉淀,创造性地采取‘歌曲演绎+故事/背景讲述+嘉宾点评’的单元结构方式,多角度、立体化揭示诗词中蕴含的厚重底蕴以及它们与音乐碰撞后焕发的独特美感,更让诗词之中饱含的中国精神古今观照,得到传承和发扬”k。在制作上,节目创作团队呕心沥血、精雕细琢:一首歌,两个小时,排了七遍!每一个节奏,每一帧画面,每一束光,推拉摇移,无不精益求精。2.初见成效,开启电视文化诗歌节目新征程正是得益于节目团队的锐意创新与精益求精的制作,《经典咏流传》开播后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社会效果。收视率不仅力压同档播出的各种晚会及综艺,还在豆瓣创下了9.4的文化节目最高评分,短短几天就收获了超过40篇10万+文章,QQ音乐人气榜日榜前五《经典咏流传》一度占据三首。从受众反馈来看,学界、媒体业内业外争相评说,专家与普通民众热议。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说,节目之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有普通网民讲,这是几年来看到的最走心的一档节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称赞:“节目寻找到大家共同的情感寄托点以及直击我们情感的动情点,使得这档节目能够达到国家电视台的水准。”l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认为:“《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在我看来堪称‘呕心沥血’。央视身为国家级团队,又一次做出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m《经典咏流传》作为新的周播电视文化节目,艺术感染力与效果才初露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播出内容的增强,其影响力定是难以限量的。也许它将在2018年引发一种新的文化行为和现象,也许它真的承担起引领中国电视文化节目进入新时代的重任。因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向《经典咏流传》节目团队致敬,也有足够的理由撰文高度赞扬央视媒体人为创新与探索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

作者:孙宜君 张国涛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