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机制
时间:2022-08-21 03:04:39
导语:构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声乐教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之一,她没有国外现成的教育方法可惜鉴,她完全是靠着一大批潜心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工作者,几十年来在实践、研究、探索、开拓中创新发展起来的。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逐步繁荣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民族声乐工作者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和追求也是分不开的。那么本文就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各音乐院校都在摸索着丰富专业课程,让学生不仅仅只学会唱歌,还要培养他们综合的音乐和文化素质。沈阳音乐学院在这一方面就做出了积极的表率。在专业课的教学上,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采取“专业个别课”、“小组课”和“艺术指导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小组课”上,主教教师把从低到高年级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歌曲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互评、讨论,增强学生间的专业交流和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利用这个课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著名的歌剧剧目和相关的教学光碟,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谈论观后感等等。这一课程形式得到其他院校的好评和借鉴。
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有形体、表演、视唱练耳、民歌和戏曲等。其中民歌和戏曲课是一个特色。民族声乐的起源就是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戏曲等综合艺术,所以要唱好民族声乐作品,就要学习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歌,还要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这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于是学校请来了常年在民间深入生活、学习、采集、研究民间音乐和民歌素材的民歌教师,教授学生演唱地道的各地民歌,学生们对学习各腔各式的曲调颇有兴趣。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对歌曲风格的把握有很大帮助,并且打破了西洋古典音乐长期占据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的局面。在专业辅助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也是本着全面教育的方针,分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和声、作品分析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高等教育的文化课程上设有大学英语、诗词曲赋、政治思想、法律常识、马克思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必修课。
二、教材建设
艺术需要风格,只有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艺术品种才会引人注目,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对于高等音乐院校来说,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针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多元化”概念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也可以说培养演唱者歌唱能力的“多元化”,即在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声乐形式相结合,如民通、民美等多种现代唱法,当然,这是与作品的音域、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向紧密结合的。第二种是曲目风格的多元化。要建立一种既是民族的,又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能兼顾各民族音乐风格和各种艺术流派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除了要保持科学的发声方法外,必须加强对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各派曲艺的发声方法的学习。这时,专业教材的建设就是一项基础并起着关键作用的工程。1995年9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教师们编撰了全国第一套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声乐教学曲选》,它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正式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新教育时代。
这套《曲选》收录了420余首曲目,从低至高年级分为男、女生必唱曲目和自选曲目两大部分。《曲选》在选材时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既照顾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各具独特风格的作品,还注入了与各民族传统演唱艺术有着血缘关系的说唱和戏曲。如反映战争时期的歌曲:《盼东方出红日》、《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歌颂家乡大好河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还有各地区流传的经典民歌,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陕西民歌《兰花花》等等;还有很多原始时期的作品:如选自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一剪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等;《曲选》中还收录了近代民族歌剧的几乎所有剧目中的精典唱段,如《白毛女》中的喜儿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哭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曲选》中还包含了京剧、豫剧、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等曲种的几十首经典曲目,如京剧《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各个曲种的行腔、韵味、方言和风格,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功底,就会驾驭更多风格的作品,比如京歌《故乡是北京》、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这些歌曲都做到了锻炼学生的歌唱能力。有了这些教学歌曲,加上形体、表演老师在肢体语言、神态、情绪的配合上加以指点,学生演唱的整体水平就会一步步提高了。
三、理论研究
据笔者查阅统计,建国以来关于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文献有600余篇,涉及了发声技术、歌唱表演、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多种类别的讨论与研究。近年来,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尤其是在由国内诸多民族声乐艺术界的权威、学者联合倡议自发组织的“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的倡导下,每年举办的“民族声乐论坛”,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放式教育和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能经常性地进行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强其识,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是必定有益的。笔者认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成果,赋予了当今民族声乐艺术强大的理论后盾,昭示着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美好未来。
- 上一篇:市长在建设行业检查会讲话
- 下一篇:市长在工程造价工作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