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表达在儿童课本剧的运用
时间:2022-04-14 04:38:13
导语:艺术语言表达在儿童课本剧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儿童课本剧是一种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课本剧剧本是依据舞台演出和课本为基础编写的。近年来,随着美育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广泛,优秀的课本剧典例也逐年上升,使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拓展,生命价值得以彰显。他们获得的绝不只是艺术素养的熏陶或语言艺术的提升,更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本文在分析课本剧剧本的基础上,总结笔者实践创排的儿童剧剧本《花木兰》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及特色,包括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色彩化与决定性作用,结合剧本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儿童语言艺术在课本剧中的形象化应用,以期为儿童课本剧创作中的语言表达及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艺术语言表达与表现;课本剧;戏剧教育
一、富有情趣的个性化语言
(一)童趣化的倾向。一部儿童课本剧是否吸引儿童的目光,直接关系到其内在文化力量的有无与强弱。有吸引力有情趣,可对观众产生亲近和吸引的力量,从而使课本剧发挥其预想的教育目的和感染作用。反之,则会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课本剧的儿童情趣是不容忽视的。在创作儿童课本剧语言艺术风格的时候,我们会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进行语言表达的技巧训练,去设计适合他们的语言。在课堂中展示儿童课本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富有情趣的个性化语言;而对演员来讲,他们更容易表达出课本剧真正的内涵和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二)叠字的艺术魅力。我们在排练儿童课本剧的时候会特别注重叠字的使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用叠字法创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传情达意,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离不开对叠字的掌握和运用。在使用叠字的过程中,语言形成音律的循环往复,增强了台词的音乐律动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音韵要求,同时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物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的模样。所以在创作儿童课本剧的台词时,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叠字,让叠字在儿童课本剧中体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特点。(三)叠字的巧妙运用。儿童课本剧《花木兰》中会出现对环境的描述。以“洁白的月光”为例,在进行儿童课本剧创作时,我们为了舞台呈现,将其改为“白白的月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同时二度创作不能改变一度创作原有的含义,根据创作人的需求和理解进行适度的变化。相比来看,“洁白的”和“白白的”在词义上并无差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韵上,“白白的”更加口语化,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美。像这种生活化的表达,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于生活日常新鲜事物的认知度,可以让儿童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加强孩子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力。
二、强烈夸张的动作化语言
(一)语言的肢体化。相比成人的戏剧艺术和朗诵语言艺术,儿童课本剧语言要求动作行动性更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性格活泼好动,爱模仿,特别喜欢用乐观的态度和天真的心境去了解新鲜事物,认识大自然。由于这种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他们对于课本剧中语言艺术的欣赏和认知,也是要以得到快乐为主,快乐是他们的首选。当我们把语言文字赋予动作特质并加以游戏性,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最有魅力的,而且是富有童真童趣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二)语言肢体化的初创探讨。在儿童课本剧《花木兰》中,有一句台词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士兵从帐篷里走出来了。”而我们进行创作排演的时候,考虑到儿童在表达上的必要的夸张化,我们将其改编为“从帐篷缝里偷偷地爬出一个又矮又瘦的士兵。”“爬”,生动地描写出了木兰在从军时的小心与谨慎,以及生怕被周围人发现的紧张感,给人以文本的既视感和表现的新鲜感。这句台词是我们为了强调动作化而进行改编的,强调动作化的同时体现了台词的色彩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是要看到儿童根据台词的设置,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此种类似的有明显动作化的语言把花木兰在军营里的艰辛生活和舍身为国的精神表达得更加坚定和婉转。好的台词都是具有引导性的,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剧情的猎奇心理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三)语言肢体化的艺术表达。这种肢体动作化的语言表述可以给观众们带来对剧情无限的想象,让观众真正进入剧情,代入情节,同时也可以让编排者对舞台艺术的追求感和逻辑感得到满足。我们为何要将生硬无趣的台词改编为动作性夸张的语言?我们创作课本剧,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受众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向他们传播教育意义、戏剧意义等。另外我们有一个明确目的,即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激情,刺激他们的想象空间,最终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情感上得到丰富。
三、富有诗意的色彩化语言
(一)剧中语言的新奇多样。老一代儿童文学作家胡奇在谈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时曾经说过:“写儿童文学作品,最好多用诗和散文接近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能丰富孩子们的感情,启发他们的幻想①。”不难发现,胡奇先生对于生活的理解是非常有深度的。生活就是语言,多彩的生活就是多彩的语言,生活就是一场色彩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儿童课本剧的语言,不是具体的一个句子,也不是一种句式,更不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多表达的是一个句子的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方式。儿童剧受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需要不断有新奇的色彩化的语言来吸引他们的关注。我们进行语言创作的时候,要符合口语化的表达,将富有魅力的语言传递给观众。(二)舞台语言的生动呈现。还是以创作《花木兰》课本剧为例,“朝廷征兵”是一段紧张且伤感的戏,我们为了配合整体的演出风格,加入了音乐音响环境音的表现手段,原先剧本吏兵的台词为:“外敌已经进入我国边境,各位父老乡亲听令,我们要一起抗争,战胜外敌!”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可以将需要展现的内容阐述明了,但在课本剧展示之时,尤其是舞台化的处理方面,是完全不够的,对于当时处境的立意表达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在处理这句的时候,笔者进行了文本的改编,将其改编为:“柔然犯境,大军临城!各位父老,须听朝令!农户出粮,军户出丁!万众齐心,抗击凶戮!”在进行口语表达之时,我们都知道,排比句的层层递进可以加强内容冲击力,将原先的语句改编为排比句式,在进行表达时,朗朗上口,而且辅以音乐,使演员进入状态,观众也如临其境。
四、推动发展的决定性语言
(一)课本剧中的内在语。众所周知,现在的儿童课本剧越来越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儿童课本剧的台词也成了表演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年儿童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再将课本语言以独白或者对白的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这样才能让受众对内容有基本见解,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消化。我们将文本作品改编成台词之后,不难发现,在台词当中有许多比较隐秘的信息,即“内在语”。我们在进行关键性语言表达的时候,会进行气息跟虚实声的结合和快速转变,这样关键性的语言表达会为我们揭示很多的“未知”信息,比如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剧情接下来的走向等。(二)内在语的语体研究。在《花木兰》创作中,当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之时,木兰有一句台词是极其关键的,而且是起到引领作用的。木兰说:“父亲年老病重,家有小弟老母,木兰只能替父从军!”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剧的高潮,体现了三种表达状态、三个重点点题、三种语言环境。“父亲年老病重”表达出木兰对于父亲的担忧及不舍,也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父亲不能再征战沙场,纵然有一颗爱国之心。木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沉重的思绪,夹杂着揪心的痛楚,所以在表达这句台词时,我们要结合气息,将语言状态延长,在这个过程中将木兰无限的痛楚延绵传达。“家有小弟老母”这句话是木兰对于现状的表述,这里更多是对于责任上的无奈,同时这句台词也传达了她渴求父亲对她信任,只有她去从军,这个家才能继续生活,表演者在表达这句台词的时候要多一点无奈,少一些犹豫,要态度明确。“木兰只能替父从军”这最后简短的一小句,也是点题的一大句,木兰一个女子决定替父征战沙场,这是要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所以在表达此句时,一定要带着豪气和洒脱,向观众传递出一种英雄侠气,一种敢作敢为,以实声为主进行表达。
五、结语
美育教育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儿童课本剧展示也是美育教育提出的重点成果展示之一,它也是展示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集中反映。课本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也可以让少年儿童在整个过程当中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和创造,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孩子们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门艺术,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要根据目前的文化主流意识,立足经典,进行文本分析创造,让经典的文字通过语言艺术进行优美的表达,从中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优秀传统价值观,同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晓菲.试论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才智,2013,(03):256.
[2]张滢.浅析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2017,(19):42.
[3]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01).
作者:刘哲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 上一篇:川剧表演音响效果语言艺术处理探析
- 下一篇:MG动画艺术语言及价值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