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2-03-25 04:08:16

导语:潜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潜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摘要:人类的交际是显语言交际和潜语言交际的结合。它们相互交替、融汇配合共同完成了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显性的语言来教学,更要注重以内在语、节奏语、眼神语、表情语、手势语、体势语等为主要内容的潜语言来进行教学。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了潜语言的概念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潜语言艺术;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对于潜性的现象,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人们的精神过程。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作一座漂浮于在大海中的冰山……无意识才是这座冰山的主体,他埋藏在水中,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实际上却主宰着整个冰山。”[1]这其中的无意识就是潜意识形态。语言,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显语言和潜语言。显语言就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直白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潜语言就是通过语音语调、表情眼神、体势手势等多种渠道来传递隐晦的、潜藏的信息和微妙的情感。潜语言包括:内在语、节奏语、体态语、眼神语、表情语、手势语等。在语文课堂这个特殊的交流环境中,就得充分运用丰富、直观、立体的潜语言艺术,以追求更为科学、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内在语

“在人类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中,有时或由于性别、性格、语言习惯的原因,或限于说话的场合、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或出于得体、礼貌和策略的需要,人们说话经常要委婉些、含蓄些、隐晦些和含糊些,而不能太直截了当。这种“话里有话”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语。”[2]课堂用语要讲究内在语艺术,一方面运用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在课文内容解读上。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用语不能太过直接,要含蓄委婉。比如:“这位同学的发言真的很有个性,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你的回答真的很幽默,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些语言中透露的内在信息就是:对你的积极参与课堂表示肯定,但是回答并不正确,需要你深入思考。在课文内容解读上,内在语即是通过抛开文本表面的含义,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三句话都有“愿你”两个字,语文教师在朗读这三个“愿你”时要利用内在语提示自己结合实际生活,塑造心理角色,探究诗歌深层含义。这三个“愿你”祝福的对象都应该不同,按照诗歌含义,分别赋予他们合适的角色,分别是初次踏入社会的青年人,坠入爱河的年轻女子,人世间的芸芸众生。语文教师在朗读诗歌时,就要通过角色语言的塑造传达出这样的内在语,使教学语言更具魅力、感染力,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节奏语

节奏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快节奏来表达兴奋、激昂、壮烈等为感情基调的文章,使用慢节奏来表达哀怨、优美、沉思等为感情基调的文章。在一堂语文课中还要注重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配合。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整体节奏应该是缓慢的、低沉的,在对词中描写美好梦境的理解,情感的捕捉方面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情景再现方法,感受苏轼与妻子相识、相恋、相知的过程,来调节课堂节奏;或设计关于爱情和别离的问题让学生碰撞思想,激烈讨论,增添紧张的、轻快的辅助节奏。

三、眼神语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中,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二流的教师施以惩罚。”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潜在的信息,表达丰富情感。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眼神语,轻柔舒缓的基调,就要用温柔、缠绵的眼神;慷慨激昂的基调,就要用紧张、激愤的眼神。教师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要打开心灵的窗户,用眼神语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比如:王润滋的《卖蟹》中“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小眼睛有节奏的眨巴着……”“过滤嘴惊讶得睁圆了眼睛。”语文教师就可以也模仿人物有节奏的眨巴眼睛,夸张地睁圆眼睛,更为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让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表情语

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3]微笑,是教师的职业表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始终保有亲切自然、温和愉悦的表情,让微笑充满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的表情语还要根据文章内容、学生情绪而变化。在讲解轻松幽默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在讲解慷慨悲壮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神情凝重”“紧锁眉头”;在讲解抒情优美的文章时,教师的表情就要“含情脉脉”“温文尔雅”。

五、手势语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语文教学注重情景再现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在娓娓道来地讲解知识时,手势动作要轻柔,并用手势的变化来辅助语言的理解;教师在慷慨激昂地朗诵诗歌时,手势动作要注重变化,根据诗歌情感或有力地举过头顶,或坦诚地放在胸前,让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手势语还运用在再现文章情景中,以此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的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教师就可以模仿都德的手势,也拿起粉笔竭尽全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做出“散学”的摆手手势,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六、体势语

教师可以通过体势语再现文章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语文教师就可以模仿父亲翻越月台的身体动作,用体势语言解读“蹒跚”“探身”“爬”“攀”“缩”“倾”等动词的含义,学生在老师的体势变化中更快地理解慈祥“父亲”的形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潜语言艺术,它体现了语文教师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潜语言艺术时要遵循自然、适量、适度的原则,避免频繁的、低俗的、夸张的、哗众取宠的课堂表演。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体态语言、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的拓展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潜语言艺术营造愉悦、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精华,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9.

[2]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出版社,1994:239.

[3]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317.

作者:务楠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