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语言艺术探析

时间:2022-11-14 10:29:16

导语:《汤姆·索亚历险记》语言艺术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汤姆·索亚历险记》语言艺术探析

一、幽默讽刺的风格

在小说中,汤姆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在姨妈的庇护下长大。他聪明活泼、崇尚自由,经常用逃课或闯祸的方式挣脱姨妈以及学校的管教。汤姆在与好友哈克贝利•费恩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之后,因一直不能指认凶手而耿耿于怀,后来由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汤姆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就带着哈克贝利以及小伙伴乔伊一起跑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后来为了解救被诬陷杀人的酒鬼莫夫•波特,汤姆在激烈的思想挣扎后指认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后来,汤姆又与哈克贝利一起找到了宝藏,成了圣彼得小镇的风云人物。在书中,汤姆是一个聪明机智又坚持正义的“偶像式”人物。在宠爱他的波莉姨妈面前,他是经常逃学、偷糖吃的“调皮的机灵鬼”;在镇子上的小伙伴面前,他是无所不能的“孩子头”。作者还在书中塑造了大量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波莉姨妈是个心地善良但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希望把汤姆教导成一个人见人爱、受到传统社会喜爱的好孩子;哈克贝利•费恩在小镇上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整日醉醺醺的酒鬼,但他天性善良、无拘无束,是汤姆的好朋友;女孩贝基•撒切尔活泼漂亮,她蓝色迷人的大眼睛和两条金色的长辫子让汤姆“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二人的“恋情”也是马克•吐温用孩子的真挚情感批判伪善的成人社会的情节之一;印江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为了宿怨杀死医生鲁滨孙,并把罪名嫁祸给同伙莫夫•波特,最终被孩子们指认,逃亡后困死在山洞里。马克•吐温用幽默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将小说中的一个个冒险故事相互串联,在把故事讲得生动奇趣的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丑恶的风俗和宗教的伪善面目。作者在小说中反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让少年汤姆勇敢地对抗成人世界,最终以一颗纯真的童心完成了一次有趣而又伟大的历险。在小说第六章《汤姆识贝基,耳痛心欢喜》中,少年汤姆与少女贝基谈了一场恋爱。汤姆羞涩地接近贝基,因紧张而变得敏感:“教室里到处都是窃窃私语声,似乎是这让汤姆脸红。但实际上,他脸红是因为崇拜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还有幸与她同桌。”汤姆甚至还模仿大人恋爱送礼物的方式,送桃子给贝基吃,用这种方式向她表达爱意。这段情节一方面表现出汤姆的纯真天性,另一方面滑稽地讽刺了成人的虚伪和做作。

二、大量运用的俚语

《汤姆•索亚历险记》为营造愉快轻松的故事氛围,大量运用美国俚语,颇具地域特色,契合人物身份。如在第一章《汤姆耍斗,东躲西藏》中,波莉姨妈想要抓住调皮的汤姆,却被戏耍,于是轻声笑道:“人老了,糊涂才是最大的糊涂蛋。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糊涂蛋”“老狗”这种个性化口语使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用孩童化的语言打破语法常规,使全书语言直白浅显却充满童趣。如第五章《礼拜添花样,大钳甲虫戏小狗》中,汤姆为了打发做礼拜时的枯燥乏味,将之前捉到的一只大钳甲虫放了出来,恰好一只狮子狗路过,双方便开始了对峙:“狮子狗一眼发现了这只甲虫,垂着的尾巴立即竖起来,晃动着。它审视了一下这个俘虏,围着它转了一圈,远远地闻了闻,又围着它走了一圈。”“俘虏”这个词富有拟人色彩,同时又与男孩喜欢的“打仗游戏”相呼应,富有童趣。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年少时从事的底层劳动工作使他在创作小说时不自觉地运用生活中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让每个人物都非常贴近实际,而且在小说中使用的方言前后连贯,简单易懂而又恰到好处,几乎所有语言都符合人物身份。马克•吐温用清新幽默的文笔、朴素直白的语言开辟了口语化小说的先河,他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运用孩童的视角、通俗的俚语表现整个世界,突破了传统英美文学高雅的表达方式,从生活中提炼语言,让作品语言更加鲜活,更有表现力。

三、富含象征意蕴的情境

马克•吐温用看似相互孤立但实际上有密切联系的意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多维度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对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小说中体现汤姆英雄形象的场景共有四个:一是做礼拜时,汤姆用从小伙伴那里换来的奖励票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二是他带领“海盗”们参加自己的葬礼,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三是为了不使杀人凶手逃脱,他当众指认;四是他带领贝基逃生并与哈克贝利一起找到了一大笔财富。汤姆和哈克贝利带着宝藏回到小镇后,“他们无论说什么,人们都看得很宝贵”“一举一动都被认为意义重大”“村里的报纸还刊登了两个小孩的小传”……从这些语言描述可以看出,汤姆这时已经被看作英雄。马克•吐温在小说中用一次次的磨砺帮助汤姆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男子汉,象征了一个人从童真到成熟的蜕变。在小说第九章《坟地惨案,波特受过》中,马克•吐温运用了大量环境描写渲染惨案发生的背景,如“床头的墙里有一只小蛀虫发出一阵阴森可怕的踢踏声”“外面传来一声非常凄惨的猫叫春儿声”,在这种阴森恐怖语言的渲染下,汤姆和哈克贝利看到了惨案的发生过程:“(印江)这个杂种趁机把刀子一下子全捅进了医生的胸膛。”从语言表达来看,马克•吐温对印江充满厌恶,用“杂种”这种极具侮辱性质的语言,讽刺了印江对财富的贪婪及其残酷无情的内心。在汤姆“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这段情节中,他的复活不仅仅象征着对恶势力的反抗,也暗示了其思想上的成熟。在第十七章《海盗们为自己送葬,教堂现真相》中,镇子上所有的人都以为汤姆和哈克贝利死了,沉浸在悲痛之中,回忆二人“生前”的故事。居民们还为二人念了一段颂词:“我是生命,复活的是我。”这是作者为汤姆“复活”埋下的伏笔。汤姆和哈克贝利在遇到海盗之时机智逃脱,并碰巧在山洞里发现了宝藏,他们的死而复生、大胜而归,不仅象征了邪不胜正的公理,还象征二人在精神上完成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胆怯到英勇的蜕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俚语语言风格以及富含象征意蕴的情境,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思想形态,其孩童式的叙述口吻、通俗的语言特征、风趣幽默的写作方式也给后世小说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作者:张洪 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