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歌曲长相知音的韵之美

时间:2022-02-16 09:13:51

导语:古代艺术歌曲长相知音的韵之美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代艺术歌曲长相知音的韵之美

摘要:《长相知》的作曲者是石夫先生,是由他按照汉乐府诗《上邪》所开展创作的乐曲。整首歌曲的篇幅并不长,但是通过对《长相知》的研究探析,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的用心良苦,其中体现了他精湛的作曲技法。通过优雅的旋律和完美的搭配,表达出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意境和不同的情绪色彩。结合长相知的创作背景以及汉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笔者将从词曲唱这三个方面对《长相知》的古典韵味进行探析。从而帮助其他后继者更好地去了解歌曲的创作,来把握歌曲的意境和古典韵味的创作。

关键词:意境;创作;古典韵味

一、引言

《长相知》的歌词历史悠远,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中的第十五首《上邪》。从历史文化渊源上来讲,可谓是源远流长。而当代的词曲创作者石夫先生根据歌词,结合中国传统五声调的滑音润腔,对原有曲目《上邪》进行创新、创作,外加曲作者本人的悉心雕琢和钢琴伴奏,使得整首曲子从开头到结尾,都展现出了优美的古典韵味。如果说古典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文化宝藏,那么我们今天在继承和发扬时要合理、有效地改编就是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对诗词的内容意境与涵义进行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创作,从而让它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对此,笔者将结合汉代诗词的创作情况与今天时代需要何种文艺作品来对《长相知》的音韵之美展开讨论。

二、词的古典韵味

(一)短章之神品

《长相知》取自2000多年前的汉乐府《上邪》,《上邪》原名《善邪》,摘自《铙歌十八曲》第十五首。从名字来看,讲的是盟诅之词。通俗来说,也就是叫做结盟订约之际的誓言。今天大多数人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都认为这应当是女子的情歌。那么从时代分析来看,《上斜》大约出自西汉年间。而两汉在经历了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时代变迁后,距离我们今天已经超过2000多年了。那么,其中的词句或是乐章,相对于今天的时代都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对它进行鉴赏品味学习模仿再创作,却无法再将其原封不动地运用于今天这个时代。所以要对这首词进行重新改编和传承的话,首先我们要鉴赏词中蕴含的古典之美。《上邪》隶属汉乐府中鼓吹乐,在鼓吹的过程中,融入了铙的应用。而这种乐器,因为在军乐中用于安慰士兵,缓解他们的思念家乡之苦。为此,所创作的曲目以铙歌或短箫铙歌为主,历经汉代所遗留下的多种辞曲,如《木兰辞》《出塞》《入塞》等,都是属于当时的军乐。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汉代崇尚武力,经常开展军事活动的一些迹象。从篇章整体幅度来看,虽然《上邪》的内容并不长,但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气势豪迈。反复诵读之后,我们可以感受汉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多姿多彩、大气磅礴的一个王朝的历史感和悠久感。所以前人有评价《上邪》是“短章之神品”。

(二)诗词的涵义

作为军乐中常见的鼓吹乐曲,《铙歌十八曲》历史悠远。从诗词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讲述的还是和战争有关的事情。但是从汉代军乐中来看,唯有《有所思》和《上邪》成为例外,因为这两首诗的着力点在男女之间的感情,而非战争叙事的描写。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开篇通过女子对上天的呼喊,《上邪》抒发的是一种女子对男子的坚贞不移的感情,尤其是后面的两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非常明确详细地将誓言的内容和自己的心情一通表达了出来。和中国长久以来所保持的相对含蓄传统、冷静的思想有所区别,这首诗中的女子,其情感和想法相对于其他作品而言,无疑是热烈大胆、敢爱敢恨的,这也成为本首词的一大亮点。并且在诗词中还通过列举五件有违天理的事件,山无陵、江水竭、冬雷、夏雪、天地合,以此阐明自己的坚贞不移、忠诚之心,这些显然是作者想通过这些超常理的事件来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生死不离的爱情观。而山无陵,江水竭,天地合,这些词的用法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在琼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所以笔者认为,正是如此忠贞不移、情比金坚的爱情观,才会进入《铙歌十八曲》,用于军乐中,也才能打动当时士兵的心,即便流传千年,放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极大的冲击。古代连年战役、战火连天,新婚别离的男女举不胜举。那么,女子在苦苦等候自己丈夫的时候,往往就会用《上邪》这样轰轰烈烈的誓言来表明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心和决断。所以说《上邪》作为一首军乐它表达的女子思夫的情绪,是直接而明了的,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三、曲的古典韵味

(一)传统曲式

《长相知》短短4句话,24小节,其中引子占了两小节,第一句中有三个小节,第二句中有六个小节,第三句八个小节,第四句则为五个小节。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中的小节长度是不同的。编曲采用4/4拍和2/4拍交替使用的方法,使得整首曲子变得更有韵味。以民族传统调式———C羽调式为依托更加增添了几分独特的味道在其中。期间,石夫先生将羽音和颤音融入其中,从徵音bB到角音G和宫音bE再到羽音C,突出角音,注重羽音,小三度的跳进,让整首曲子变得更加柔和缠绵,感受到爱情之美。像是宫音B到羽音C一样,也是小三度跳进。全文中一共出现了七次。而且所发挥的作用堪比纯音程中的纯四度、纯五度、纯一度和纯八度,都会让听者感受到一种开朗和谐舒适的色彩感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作曲的方法,在一些整体情感色彩以欢快为主基调的歌曲中,会呈现出相当多的方式,像是黄自作曲的《踏雪寻梅》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的使用。与之不同的是,小音程中的小三度,所传递的更多是一种暗淡、柔美、轻柔的色彩感。它不似前者,给人更加积极向上的感受,反而表达出的是更加柔和以及缠绵的情绪。经典影视作品《红楼梦》中的插曲———《红豆曲》为了表达这种柔和缠绵的情绪,也经常使用小三度跳进的语音。用此来表达林黛玉哀伤以及惆怅的一种情绪抒发。

(二)戏曲元素的借鉴

通常来说,音乐和旋律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就会有各种旋律的存在,那么旋律在今天又可以称之为曲调。而在我国的传统戏曲当中,曲调往往又被叫做唱腔,简单来说就是腔。那么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唱腔由于是唱词和旋律的统称,那么从文学表达上来看,其中的文学内容又可以叫做词曲或唱词。而唱腔的音乐部分则被称作唱腔旋律或曲调。将其进行一个概念上的区分,也是为了后文中能够更好、更清晰地进行表述,旋律结构分类又称腔行,传统的西方曲目分析中,旋律走向通常被称为旋律音型,将音乐跌宕起伏、宽度大的称为大山型,相对而言音乐幅度小、宽度小的称为射线型,在国内按照昆曲唱腔,旋律结构类别,根据旋律的走向也分为了直线型和移动型等多种旋律。接下来笔者就《长相知》中的唱腔旋律结构类型展开分析讨论。1.直线型《长相知》曲目中有类似于昆曲中的应用守法,其中曲目中第20小节“长相知啊”,其骨干音从高到低,与昆曲旋律分类中的直线型基本一致,由于音高从高往下走,和昆曲唱腔旋律分类中直线型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在作曲中将感情传递出来,做一个发泄式的表达,但这种直线型的表达也不是一泻千里式的,而是做了转折,通过鞍桥型的旋律来将旋律作了向下迂回从而让原本发泄的情感百转千回,出现了藕断丝连的感觉。2.鞍桥型《长相知》中的第23小节“长相知”骨干音,形似倒行桥梁,和昆曲唱腔旋律中的鞍桥型较为一致。那么从表现手法来看,《长相知》的曲谱在作了向下迂回后,也在其他位置作了向上迂回的处理,其实鞍桥型的特点就是首尾音相同向上或向下迂回,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效果。同时作曲者还加入了徵音起到带腔的效果,从宫音下三度到羽音从而让结尾处听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总的来说鞍桥型的处理使得曲子和昆曲中的字少腔多、细腻玩转的效果更加接近,让人能够体会到女子的温柔和对感情的不舍。

四、唱的古典韵味

唱歌是发声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人在发声过程中,就必须依赖声带的震动。然后通过声带的震动来实现气息的输出,所以一个人的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量等都是由气息来决定的,这也是唱歌是否动听以及唱歌技法的一个根本所在。中国古代关于唱歌的典籍中已经认识到了气息的重要性。其中强调如何运用气息,在同发声相比,显然要多得多。像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类似于“善歌曲必先调其气”之类的记载。那么也就是说,只有先学会利用好你的气息,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者。为此,进行国内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时,可以模仿古代常有的运气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更加贴近古人创作歌曲时的心态和想法,也能够将歌曲更好地演绎出来。而采用灵活多变的运气方法组合,对于有效把握歌曲意境并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歌者,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气口,通过柔顺、缓收等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中的丰富情感。例如《上邪》中邪字竟有九拍之长,这时即便是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换气的话,那么即便勉强唱下来,也无法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意境,甚至还会因为勉强坚持不放弃而导致歌曲的意境遭到破坏。假如强行一口气唱下来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因为中途不换气而造成的中气不足,歌唱时咽喉上提,喉部肌肉紧张,导致最后的歌唱效果欠佳。可以模仿吴碧霞老师演唱时,通过八音符的换气手法,当气息充足的时候,往往能够让歌者更加有效地表达出曲作的韵味。但是,只是简单地换一口气就可以了吗?后面的气息就不需要做任何变化了吗?当然不是这样,吴碧霞老师不仅做了换气的处理,还在之后的下一个音符数收紧了气息。又进行了一定的弱化,并且突出了最后一个小节的声音处理。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换气儿,没有在之后的歌唱中进行气息处理的话,那么旋律的优美和歌曲的意境,也是难以表现表达出来的。像是其他版本,由于歌唱气息的控制不如吴碧霞老师的版本做得完美,所以在听觉上也就多少欠缺了一点意思。除了良好的气息运用以外,精准地咬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无论是在播音主持中还是戏剧表演中,精准地咬字总是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体验。前人已经提出,曲子演唱中,除了腔调要纯正,字清也是摆在首位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对于发声准确字音清晰的重要性,只有字音清晰,才能带给听者正确舒适的体验。因此,在歌唱的环节中,歌曲中的每一个字都需要仔细推敲,它占的时长以及重轻音等细节也都需要提前规划好。像是歌曲中的第一句上,耶字有九拍之长,要怎样准确地吐字且一直到最后的结尾,还要保持在九拍内的整个音调的清晰可听,而不会转变为其他的母音,这些都需要歌唱者有着丰富的经验才能处理好。所以,精准的咬字是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千年以来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要点所在。例如,吴碧霞老师能够很好地应用此法,所以她所演唱的曲子不仅带有戏曲的味道,也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五、结语

《长相知》作为我国经典的古代诗词转化成现代作曲的优秀作品,笔者通过当中的词曲唱详细地分析了《长相知》的古典韵味,并且意识到一首优秀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就能写成的,它不仅需要作曲者反复地推敲与思量,也需要其本人具备足够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审美能力,才能为我们呈现出一首堪称惊艳的作品。尤其是针对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不仅要传承保留其古典韵味,也要能够和时代大众的喜闻乐见相结合。因此怎样将词曲唱三方面更好地融会贯通,就要求作者对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不仅要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含义,体会创作者写作的情感等,而且在创作歌曲的时候,更要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绪相一致,充分表达意境之美。而在演唱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对气息的运用和咬字要清晰,还要使用抑扬顿挫的手法等,只有把各方面都做好、做充足、做踏实,才能给听众最极致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古典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优秀古典诗词歌曲作品。

作者: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