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时间:2022-11-20 11:05:24
导语:新四军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四军抗战歌曲,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形成了独特的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盐阜区;抗战歌曲;艺术特征
苏北盐城,在抗战争时期,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积累人民革命力量的战略要地。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在指挥全面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艺战线的建设。一首首优秀的抗战歌曲在盐阜大地上流传,根据地广大军民从激昂的歌声中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本文以何士德、孟波、贺绿汀三位音乐家在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创作或传播的新四军抗战歌曲为研究对象,阐释其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
一、革命性特征
古今中外,只要有革命斗争,就会产生革命歌曲。我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新四军抗战歌曲在激励广大军民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方面,具有非凡的意义,极富鼓动性的音乐风格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批驳投降面对无数同胞惨死于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最危急的时刻,新四军抗战歌曲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给予了严厉的批驳。“投降派,反共派,通日本把国卖;国亡家破它不理,人家抗战它破坏”。由孟波作词作曲的《反投降小调》犹如战斗宣言,揭发并声讨了投降派出卖国家和人民的滔天罪行。2.鼓励抗战新四军抗战歌曲在音乐风格上具有强烈的鼓动性,犹如战鼓擂、军号响,催人上阵,正如孟波的《抗战到底》中歌词所唱,“抗战、抗战。抗战到底!”“四万万人一条心,全国动员,一致抗日”!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同胞勇敢投入革命斗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从不怕千难和万险,坚持抗战在敌后方”;“抗战歌声震天地,民主旗帜在飘扬”。《中华民族好儿女》是盐阜抗日根据地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之一。该歌曲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又如孟波的《我们的岗位在前哨》,“今天同我们胜利汇合在苏北平原,让我们手牵手,让我们肩并肩结成一道抗日的钢铁战线”!再如《繁昌之战》,“我们艰苦奋斗,不怕凄风冷雨,我们英勇牺牲,不怕饥寒死伤!我们顽强战斗粉碎敌人的扫荡!”这些歌曲内容以现实为基础,以音乐为武器,将抗战怒吼声扩大,将抗战精神升华,抗日军民备受鼓舞!3.革命气概新四军抗战歌曲在展现广大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新四军军歌》最具代表性,歌词由元帅《十年》原诗改编,以雄壮的进行曲风格展现了新四军是一支继承北伐第四军“铁军精神”的革命队伍!“任我们纵横地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以铜管乐般的张力呼号出“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尽情流露。《中华民族好儿女》歌词“千锤百炼已成钢”、“从不怕千难和万险”、“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无战不胜的铁军》歌词“我们是无战不胜的铁军,我们是不坚不摧的钢军”;“谁敢向我们挑战,谁就遭受我们顽强的反击。谁向我们进攻,谁就一定在我们面前灭亡!”《父子岭上》歌词“我们站在父子岭上,歌颂这胜利的战场,这歌声随风飘荡,传遍到四面八方!”《青年之歌》歌词“彻底消灭法西斯,让胜利的旗帜插遍人间!”这些歌曲生动展现了新四军将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真实表现了根据地抗日军民对抗日战争必将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颂扬了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二、群众性特征
“有人烟处,既有抗战歌曲”(丰子恺语)。皖南事变之后,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在文化活动中以音乐活动最为普遍,其中抗战歌曲最为广大军民喜爱并广泛流传,更是鼓舞苏北军民战斗士气最有力的武器。军旅音乐家们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为工农大众服务,为人民而艺术。1.歌词通俗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性,器乐曲和大型音乐作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不便于普及,最能配合抗日宣传的正是短小简练的抗日歌曲作品为了能成为最具抗日战斗力的音乐形式,歌词的通俗生动、简便易行,成为了抗日歌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抗日歌曲的创作者一般以艺术加工过的方言土语和生活用语为语言基础,将对抗日战争的真实体验与战时根据地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创作出的一首首真情实意、简洁通俗的抗日歌曲非常适合盐阜地区的战时环境,也符合当时当地抗日军民的文化水平与接收能力,真实反映了战时军民的生活与情感,并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雅俗共赏。如在《反投降小调》中就有“张大哥,李大嫂,如今生活已难熬,要是再来打内战,日子如何过得了。你出力,我出粮,大家来帮助抗日军,肃清反共投降派,打走鬼子享太平。”再如《中华民族好儿女》中“敌后方,敌后方,前门有虎后有狼,反共派进攻要打退,鬼子来了要反扫荡……”这些歌词“本土化”,通俗易唱,真挚朴实,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征。歌曲的“本土化”创作往往给抗战军民带来实足的亲切感。这些歌曲在歌词的创作方面常常生活化、方言化,语言质朴无华,老百姓的口头语、顺口溜信手拈来,亲切而掷地有声,朴实的语言背后深藏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彻骨仇恨!2.形式简易新四军音乐家们始终将抗日根据地作为自己的“学校”和“舞台”,与广大战士和人民群众亲密接触,真实反映实际的战斗生活,因此,这些“兵唱兵”或是“军民同唱”的抗战歌曲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易于传唱。如孟波《反扫荡》和贺绿汀的《我的爸爸》。歌唱形式方面也是大多采用歌曲齐唱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异口同声、整齐划一,最易于人民群众所掌握,在组织和教育民众方面极具优势,包容性强。本文所例举的曲目的原创要求几乎都是齐唱形式。3.真实生动歌曲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歌曲风格极富生活气息,如《中华民族好儿女》、《反投降小调》等歌曲,内容均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所得,用以宣传抗日精神,并非凭空说教,而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迅速。真实性是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的重要品格,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并创造出艺术,反映历史时期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歌唱内容真实,描绘细节化,歌曲中常常再现军民抗日斗争的画面,人民大众在听歌、唱歌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自觉自愿地走上抗日火线。
三、历史性特征
首先,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的音乐作品总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新四军抗日歌曲记载了真实而详细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军歌》广泛流传于苏北抗日根据地,歌曲记载了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记录了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战功卓著,深得民心,于1927年1月北伐军第四军获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的光荣历史;“孤军奋斗罗霄山上”记录了在湖南罗霄山脉中段由项英和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第四军历经十年,英勇抗击日军的革命历史;歌曲的第四段以模进的方式,三次出现“东进”,将战斗气氛推向致高点,正是记录了1939年2月新四军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定的“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作战方针,“东进”正是当时新四军的使命。其次,新四军抗战歌曲以音乐的方式记录了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事实。《繁昌之歌》记录了1938年以来历时两年的繁昌保卫战,新四军五战五捷,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保卫了“皖南门户”繁昌县,粉碎了日军扫荡皖南的战略计划,展示了新四军威震敌胆、气壮山河的历史军威。《新四军万岁》是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之后,何士德于1941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创作。歌曲表达了新四军钢铁般的意志,不但不会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坚强,在皖南虽受重创,在华中毅然壮大起来,并走向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好儿女》创作于1941年夏反扫荡战役的背景之下,歌曲记载了新四军第一、第三师在盐城、阜宁、东台、泰县等地区,反击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反扫荡战役获得胜利的历史,粉碎了敌人企图围歼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阴谋诡计,巩固了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事实。再次,音乐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贺绿汀化装成音乐教师,辗转来到盐城,先后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鲁迅文艺工作团任职。当时正处于“大扫荡”的非常时期,许晴、丘东平等三十多位鲁工团师生为国捐躯,面对日军对盐城的疯狂进攻,面对献血染红的苏北大地,贺绿汀不畏艰险,满怀深情地创作了《1942年前奏曲》(又名《和平光明前奏曲》)。歌曲为四声部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升腾跌宕,作品风格气势磅礴,贺绿汀亲自教唱,深入部队演出,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曾产生强烈影响,极大地鼓舞了抗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坚强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冼星海曾这样评价抗战歌曲:“这种雄亮的救亡歌声为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而群众能受它的激荡更加紧地抵抗和团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件音乐史迹。”(冼星海《鲁艺与中国新兴音乐》)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歌曲内容紧跟形势、铿锵有力、情感深厚,不仅弘扬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还成为了独特的苏北根据地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如今,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打造强军文化,而军旅歌曲正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作新时代的军旅歌曲,如何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新四军音乐文化,正是当代音乐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顾耿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音乐与音乐生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4).
[2]杨华,陆丹.激发全民奋起的号角———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9).
[3]蒲方.对抗战音乐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1995(11).
[4]梁茂春.民族战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吴云峰,方春生.论新四军的音乐歌咏活动[J].人民音乐,2011(5).
[6]新四军音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四军音乐文化图谱[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雍凌凌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上一篇:浅谈摄影在新媒体发展的变化
- 下一篇:唐代竹枝词的兴起及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