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时间:2022-10-20 04:20:53
导语:浅谈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李斯特正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之一,是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评论家、指挥家、教育家,他的作品至今还被人们奉为经典。本文主要对李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进行研究,从体裁、调性与和声、节奏与速度、钢琴伴奏方面简略分析他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并以他的艺术歌曲《迷娘之歌》为例。他的作品中强调的戏剧性和对比性,色彩鲜明,加强矛盾冲突,还运用了大量反传统的和弦应用与调性设置,以此来刻画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李斯特全名弗朗兹•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位出色的音乐大师,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同时还有着作曲家、评论家、指挥家、教育家的称号,从他手中诞生的作品至今被人们奉为经典。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钢琴作品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如《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会练习曲》、《爱之梦》、《旅行岁月》。除此之外,李斯特还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马捷帕》、《死之舞》。声乐方面李斯特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有大合唱作品、重唱作品,还有艺术歌曲。
一、浪漫主义时期西方艺术歌曲繁荣发展
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初期,是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在文学领域,歌德、席勒、拜伦、乔治•桑等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慢慢的这种思潮由文学转向音乐,被逐渐被音乐所接受,形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概念。在音乐领域,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柏辽兹、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充满幻想、激情与美感,尊重个性,真实的、自由的表达人的情感。在这一时期,因音乐在沙龙和平民家中大范围普及,弹琴唱歌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对艺术歌曲创作的需求量增加,艺术歌曲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它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使其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艺术歌曲的篇幅较为短小和完整,与语言结合的也十分自然,能在短时间内细致的表现出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提到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人们总会先想到舒伯特,其实李斯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泯灭的贡献,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很有特色,在吸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优秀作曲家经验的基础上,还保留了明显的个人特色,不仅采用具有开拓性的大胆革新手法,还融入了娴熟的技巧,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
二、李斯特艺术歌曲
(一)李斯特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李斯特一生中总共创作了82首艺术歌曲,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在音乐的呈现过程中强调的戏剧性和对比性,色彩鲜明,加强矛盾冲突,还运用了大量反传统的和弦应用与调性设置,以此来刻画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明显的李斯特式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印象主义的特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开始是1830年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时,对声乐领域的创作进行了初次尝试,创作出了《彼得拉克十四行诗》三首和咏叹调体裁的《金发的天使》,但这一时期李斯特的创作还是以钢琴作品居多,声乐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第二个时期是在1840年之后,此时正是李斯特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音乐活动开始由钢琴演奏转换为创作,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在他笔下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莱茵河畔》、《在睡梦中》、《罗列莱》、《迷娘之歌》;第三个时期是李斯特定居在威玛时期,这时李斯特开始在当地歌剧院担任指挥工作,与此同时,潜心研究音乐创作,创作出了大量的宗教音乐。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有《流浪者的夜歌》、《威玛民歌》、《我轻轻唱歌》、《我热爱你》、《紫罗兰》、《尽情欢爱》、《三个吉普赛人》、《何时你我重逢》等。(二)创作体裁丰富。李斯特在少年时期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匈牙利前往法国,尽管在钢琴演奏上很早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他依然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在他进行旅行演出期间,接触了大量先进的不同国家的诗歌,并自学了文学、哲学及文艺评论。所以艺术歌曲的创作多用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的优秀诗歌作为歌词,虽然语言不同,但,这些诗歌往往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如以德国是人海涅的诗歌为基础所创作的《罗列莱》《你好像一朵花》;以法国诗人雨果的诗所创作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梦中》;以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的《迷娘之歌》、《你如今从天而降》等;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所创作的《牧人》、《渔童》等。据统计,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德国诗歌共57首,法国诗歌11首,其他的是意大利、英国、俄国、匈牙利等国诗人的诗歌。在艺术歌曲的体裁方面,李斯特也做到了广泛涉及,有抒情性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梦中》等;戏剧性的《三个吉普赛人》等;叙事性的《罗列莱》和《谜娘之歌》等。(三)丰富的调性与和声。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极力追求音乐诗意上的表达,采用丰富、斑斓的和声与调性来表达诗歌的内涵。在和声编配方面,多运用增三和弦、重属增六和弦,同时还采用不同音程的模进手法,构成含有变音的调性和弦。在调性选择方面,选用大量远关系转调、离调手法,在曲子内部形成色彩化对比,增加了音乐表达上的紧张感。亚科夫•米尔什坦曾这样描述李斯特艺术歌曲中的和声写作“唯有在克服古典和声方法并创立新的音响色彩的表现手法时,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李斯特对此心中有数;一开始,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集中在和声领域。在青年时代李斯特就说过‘我赋予我的和声以最重大的意义,并特别严肃的对待他们。’在这方面,李斯特的天才究竟表现在哪里,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这表现为广泛的使用和声色彩并从而丰富了传统和声体系”①。(四)变化的节奏、速度。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节奏和速度方面也同样富有创新和特色。他突破了传统的固执、僵化、机械的节奏和速度类型。在节奏方面,李斯特认为艺术歌曲在演奏演唱的过程中节奏要相对于谱面表现的更加灵活些,根据情结做自由的拉伸变化。改变固定节拍中重音的位置,长短音的组合,以构成不稳定的切分效果。还会在奇数拍或偶数拍中加入相反的二连音、三连音的不对称节拍的混合应用;在速度的选择方面,李斯特根据作品情绪进行了各种变化的速度转换。根据诗歌剧情的发展适当的进行节奏和速度上的调整,较为准确的表达出了富有生气的诗意情感。李斯特认为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速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灵活的运用,使音乐有自由拉伸的感觉。为此他还特意创作出了“tempogiusto”一词,意为“灵活的速度”;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这些自由的节奏和速度使作品的呈现更加的诗意与戏剧性,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五)精准的力度控制。翻看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会发现李斯特对音乐演奏中的力度的要求十分精确。在他的z作品中除了ff、mf、pp等常用速度标记,还会用到dim、diminuendo、crescendo等更加详细的速度标记,对作品进行精准的表达,更好的将音乐中的细节所展现出来。(六)与声乐相融合的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在呈现过程中,钢琴伴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做到与人声声部融为一体,并且在演奏过程中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用音乐来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每一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都是由作曲家们精心创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钢琴声部的音色、情绪、内容等方面的呈现都要与旋律声部相融合,相一致。除了在力度上严格控制外,还要注意演奏过程中手指的连贯,使音乐在演奏中充分表达出它的寓意。李斯特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要求极高,追求旋律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是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
三、艺术歌曲《迷娘之歌》
《迷娘之歌》(MignonsLied)这一艺术歌曲是李斯特于1842年完成,以诗人歌德的诗歌作为歌词。在1843年李斯特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1860年又改编成了以乐队为伴奏的独唱歌曲。《迷娘之歌》讲述的主人公迷娘是一个意大利女孩,被吉卜赛人所拐骗。后来被德国人威廉•迈斯特所救并收留了她,迷娘对他心怀感恩,将他看做自己的恩人和父亲。这首歌是迷娘像威廉•迈斯特讲述自己身世的时候一边弹琴,一边吟唱的歌。歌中充满了迷娘对意大利南国风光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她对意大利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首有变化的分节歌,每一节有主歌、副歌两部份构成。主歌部分速度缓慢,旋律像吟诵,副歌部分速度较快,旋律线有较大的起伏,情绪也比较激动。李斯特在创作这首艺术歌曲时赋予了它华丽的变音和弦、独到的和声进行、个性的转调手法,使这首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迷娘之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变音通过旋律的改变来顺应歌词的发展。歌曲第一小节的和声中,最低音为主音升F,升F大调Ⅴ级Ⅴ减七和弦降了Ⅵ级音还原了D,旋律声部中的倚音升A解决到了升G,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升F与升E,B和D构成了减七和弦。这样的创作手法使音响紧张而富有表情色彩,表达了主人公希望远离困苦之地,早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李斯特还在《迷娘之歌》中用到了复合和弦,将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相结合从而形成复三和弦,并且还运用了增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相结合的复三和弦,使音乐有了不同的表现作用。作品在78小节到80小节处的和弦结构是上方升F大调中的Ⅵ级到Ⅳ级,下方是属七和弦,从纵向上来看是属功能与下属功能的复合。由于一个是小三和弦,一个是大三和弦,所以和弦的结构在和声进行中有了变化,音乐色彩由明转暗,音响复杂、不稳定,与诗歌中的疑问相呼应。此外,李斯特在《迷娘之歌》中还多次用到了转调的处理手法,使调性的色彩产生变化用来展现音乐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通过对李斯特艺术歌曲《迷娘之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李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时的特点,追求音乐的“诗意”,反对艺术的程式化。他注重音乐色彩性的表现作用,在强调色彩性的同时,还不忘与音乐的内容表现紧密相连。在和声选择方面,李斯特运用了许多的转位和弦、复合和弦以及增三和弦;和声进行方面,在传统和声学的基础上运用了色彩性的和弦对置,增添了和弦间的对比;在作品调性的布局上,多采用转调、离调的手法,同传统和声的调性布局相比更具有表现力。李斯特的艺术歌曲虽没有他的钢琴作品耀眼,但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西方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研究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康仁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管谨义.欧洲著名音乐集评传[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4]陈静.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7.
作者:吴欣然 单位: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 上一篇:艺术歌曲《硕鼠》创作技法分析
- 下一篇:山水画风格在纤维艺术创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