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审美现状思考

时间:2022-09-17 10:45:27

导语: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审美现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审美现状思考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以大学生为受众研究对象,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从提升文化修养、吟唱诗词歌曲、体会诗词韵味、感受伴奏魅力等途径提高接受者的学习积极性与赏析能力,激发对诗词艺术歌曲的热爱和对国学文化的共鸣。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接受美学;现状;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内容。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人们将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文化内涵,激发对国学文化的共鸣。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由浪漫主义奠基人舒伯特创立了艺术歌曲体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乐东渐”的潮流传入我国。它是19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关于艺术歌曲,《音乐百科辞典》对其阐释是:“根据文学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用。”[1]《新哈佛音乐辞典》解释为:“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由作者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表演改写而成。”[2]可见,艺术歌曲具有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特点。古诗词艺术歌曲则将西方的创作技法与中国古诗词、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声乐作品体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是声乐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艺术世界。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德国,最初的提倡者是康斯坦茨大学的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尧斯。接受美学倡导以“读者中心论”的观点,从文本或作者为中心,走向读者为中心,尊重读者理解和阐释的自主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之前,文学作品以“作品”“作者”为中心进行研究,忽视了对于读者的研究。当然,接受美学虽充分肯定读者在阅读中的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作者与作品,只是认为在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更突出读者的能动作用。接受美学概念、原理、范畴等虽是建立在文学创作和鉴赏之上,但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是可行的。文学是语言艺术,古诗词歌曲的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音乐与文学两种艺术门类的完美结合,它们有着极为相似的内容。从接受者、欣赏者的角度出发,不仅强调欣赏者的重要性,还有利于将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加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的审美现状

(一)缺乏深入理解作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诗词与曲的完美结合,其词集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意蕴于一体,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艺术世界。短小精悍的篇幅,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面,表达至深的人生情怀。这与现实中大众的通俗娱乐歌曲的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以当代大学生为例,他们对古诗词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积累,但文言文阅读能力大多还是较薄弱的,加之古诗词离现代生活较远,其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深邃的意境,为深入理解增加了难度。同时,对作品反映的社会风情、历史年代、典故出处等也缺乏耐心细致的分析、剖析。这些因素都影响受众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欣赏兴趣。(二)审美偏娱乐化。当前社会媒介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较多地追求经济利益,以视听和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较远。这使得人们习惯于用瞬间的精神快感去满足日益浮躁、倦怠的心态,习惯于“速食”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当代大学生欣赏趣味也偏于通俗化、时尚化、娱乐化,选秀节目、综艺娱乐、流行音乐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较突出。他们大多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不够,缺乏对古典诗词歌曲的了解,认为唱这些歌曲缺乏激情,缺乏情感共鸣。大学生艺术鉴赏力、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受到一定影响,逐渐失去对一种高品质文化欣赏的耐心。(三)被动接受状态。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学唱古诗词歌曲的较少。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接受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样的曲风有一定的难度。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出于课程或者教师的要求才学习古诗词歌曲,往往也只是学唱老师布置的几首诗词作品,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演唱风格来尝试,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专业学生诗词歌曲在所学歌曲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多以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为主。总的来说,学生对古诗词歌曲及其有关知识的学习不够积极,不够主动,忽视了对诗歌语言的体味、意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等,欣赏体验难以被调动起来。

四、提高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审美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受众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欣赏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提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鉴赏能力,体会古诗词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亲情,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观、价值观,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提升文化修养,挖掘作品内涵。古诗词歌曲具有极高的文学内涵,欣赏时须调动自己所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基本的文化修养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除具备夯实的专业技能,更须拓宽文化视野,加强将各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在欣赏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弄懂诗中每个字的含义,结合作品历史文化背景,深刻地解读诗词情感与内涵,把握情感的表达。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准确地诠释作品,发挥想象力体会其表达的意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而获得审美体验。如歌曲《我住长江头》表达的是女子对待爱人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是男女之间坚贞的爱情,但由于所处特殊年代,作曲家青主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殉难战友的怀念之情又融入其中。因此,拓宽文化视野,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深入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二)吟唱诗词歌曲,感受作品韵律。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诗为歌词,在字数、格式上都有明确的规范,讲究诗体的平仄格律。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上、去、入三声被统称为仄声,平声调被称为平声。四声起伏的规律为平仄诗韵奠定了音韵基础。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为诗词的格律形成提供了律动节奏与抑扬变化,语音和语调也就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除此之外,现代的作曲家在保留古诗词歌曲原本的韵律特点上进行创作和改编,旋律讲究韵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艺术歌曲的词本身充满了古诗词的格律美,作曲家又在创作中注重西洋技法与中国诗词平仄韵律的结合,使旋律具有抑扬特点,音韵绵延悠长。欣赏精简短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遵循诗词的格律,可用古人诗词吟唱的手段,带着情感和表情朗诵,从节奏和语调中体验情感,并将诵读的韵律感运用于歌唱当中。把握诗词艺术歌曲结构规整、格律严谨的美学特征,在文学中感受音乐的韵律美,潜移默化地受诗词音韵美的感染与熏陶,自然而然地提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力。(三)体会作品意境,感受伴奏魅力。古诗词歌曲有其典雅优美、清静淡雅的意境。钢琴伴奏运用了一些民族性调式音乐织体,表现力较丰富,有些是意境的创造,有些是情绪的铺垫。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对落月、乌啼、渔火、钟声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思。作曲家黎英海在钢琴伴奏方面,用形象的音型表现了诗意中寒山寺的钟声和江水的流动,衬托出歌曲深沉、悠远的意境。正如黎先生说的:“我写的歌曲《枫桥夜泊》的钢琴部分承担了声音造型、景色描绘、形象刻画、情绪渲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歌曲《关雎》,其一字一音的伴奏形式像是动心的男子在慢慢对淑女诉说;紧凑的十六分音型伴奏营造出忐忑的氛围,表现出诗句中“辗转反侧”的心情。伴奏是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者可通过伴奏感受作品的意境。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彰显了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诗词优美、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从接受者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与赏析,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内涵、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注释:

[1]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706.

[2]新哈佛音乐辞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1.

作者:刘丹 单位:长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