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思乡》创作特点与表演设计
时间:2022-10-22 03:32:52
导语:艺术歌曲《思乡》创作特点与表演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思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由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作为音乐会独唱创作的杰出代表作,是众多专业声乐学习者必唱的曲目。本文以研究作品《思乡》为题,在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后,对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如何进行表演设计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求对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思乡》;创作特点;表演设计
《思乡》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精品,现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突显诗词意境,同时音乐又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不只要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还要在充分了解创作背景、诗词内涵、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度创作。[1]
《思乡》的歌词创作于1932年,词作者韦瀚章是我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20世纪30年代韦瀚章久居上海,在上海国立音专过着单调的教书生活,暮春时期,触景生情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遂创作出了处女作《思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满腔爱国情怀的黄自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抗日歌曲,用音乐抒发自己的爱国情,用歌曲激励国人众志成城抗日救国。黄自积极投入到抗战的活动中,积极以一人力集合国民大众对抗日寇侵略,但无奈自己所出之力在当时国家危亡、国土沦丧的危难下犹如蚍蜉撼大树,因此边将自己忧国忧民、无奈感伤的心情寄情于音乐创作,以求得精神上的释放。《思乡》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音乐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韦瀚章擅长创作歌词,黄自擅长于作曲,自1931年至1936年两人合作,创作出了《旗正飘飘》《思乡》《春思曲》等歌曲,以歌声呼唤和激励人们爱国爱乡,奋勇抗战。《思乡》字面上可理解为两位作者思念家乡故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也可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作者们内心爱国爱乡的情感喷发以及对守护国土家园完整统一的坚定信念。
二、《思乡》的创作特点
这首歌曲是一首带有前奏、间奏、小结尾的结构完整的单二部曲式的艺术歌曲。全曲以降E大调为基调,4/4拍,开篇标有行板的速度,旋律弱起,实际演唱时可在不打破整体节奏框架的情况下根据情绪起伏做以节奏变化处理。[2]作品前奏#F、G、bB三个音,为整首歌曲营造了一种不稳定的又带着阴郁的情绪,八分休止符的巧妙使用符合诗歌诵读的顿逗,歌词第一句“柳丝系绿”,这三个音再次出现,之后采用了连续三小节下行模进的写法,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悲切、伤感的情绪;调外音的使用丰富了乐曲的色彩。节奏上,4-7小节多实用弱起节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使用;钢琴伴奏织体运用舒缓的分解和弦,旋律优美流畅;力度由弱起,中间渐强,最后弱收,准备下一句。(如图一)。歌词第二句“更那堪墙外鹃啼”运用跨度较大的四度长音,打破了之前稳定舒缓的旋律进行,旋律起伏相较第一句而言起伏加大,形成了乐曲的第一个小高潮;8-11小节加入了三连音、附点音型,为音乐发展做铺垫。钢琴伴奏上,两个音之间小连线的使用仿作杜鹃啼鸣之声,旋律上方连续级进下行,引出游子“不如归去”的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如图二)(图二)13-15小节的间奏部分采用了模仿手法,钢琴伴奏上承接前段歌词的乐思,在两次模仿杜鹃啼叫声后,通过一系列变化的和声进行,是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走向不稳定。第二段开始的16-18小节引入了新的材料,伴奏织体由前段的分解和弦变为柱式和弦,通过降E大调副属和弦的连续进行以及高声部与低声部半音化的反向进行形成了调式的变换,g小调到降B大调再到降E大调的进行使音乐变得紧张不安,力度由弱渐强,歌曲情绪越发激动,直至全曲的高潮出现。(如图三)(图三)“问落花”一句的“问”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G,同样运用了四度跳进的长音,力度更强,伴奏织体变回前段的分解和弦进行,拉宽了节奏,达到了全曲情绪的最高点。“随渺渺微波”处,伴奏力度由f收住变为mp,琶音技法奏出的IV级大七和弦为音乐增添了渺茫的感觉,对全曲词意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小节的间奏后,最后一句“我愿与他同去”回答了之前对落花的提问,伴奏材料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材料,以拉宽而捎带自由的节奏,弱强弱的力度处理,用不完全终止把意境引向深远。
音乐作品通过演唱者的二度表演创作得以更长久的生命力,作品也更鲜活完美,并得以广泛传播,具有影响力。《思乡》是一首小篇幅但意境优美的作品,[3]我在忠于其音乐风格以及充分了解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的演唱表演的理论研究,对其设计了如下表演:上台亮相后面对钢琴伴奏站立,侧身给到观众,前奏#F、G、bB三个音一响起,转身向前一小步站定亮相,眼神随着舒缓的伴奏琴声眺望左前方,仿似看到了暮春时节堤旁柳条纷飞的景象。第一句,“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清明时节,一人独自轻倚栏杆,看到那随风飞舞的柳枝,耳畔传来杜鹃的轻啼,词曲作者为大家勾勒出这么一幅优美的水墨画,所以在表演时眼睛里一定要有神有景物,此时自己就是那画中凭栏远眺的思乡人,眼前就是那“柳丝系绿”的景象。演唱时眼睛带似怀念的情绪望向前方,左手芭蕾手型抬至胸前,右手在右下方做摊掌,仿佛真能触碰到那纷飞的柳枝,演唱至“独自个凭栏无语”时,左手翻转向下落在身前齐腰处,仿佛在凭栏远眺。第二句,双手放在身旁,身体往前微倾,眼神看向观众,脸上带有怀念的表情,仿似在向观众诉说,那墙外传来的鹃啼是在向我道,“不如归去”,我这个离家的游子思乡情切。间奏部分,情绪一直在音乐里面,随着舒缓的分解和弦伴奏加厚为柱式和弦,情绪也渐趋激动,身体微微转向左边,眼睛看向左斜下方,直到第三句的“问”字,身体回正,双手同时向前张开定住,眼神看向前方观众,情绪达到顶点,“是否向南流”时,双手落回身侧。第四句,演唱“我愿与他”时,左手在左下方做摊掌状,右手芭蕾手型抬起靠近至胸前第二颗纽扣位置,身体微微前倾,唱至“同”字时,右手缓缓从胸前划向右前方,眼随手动,眼神也从前方缓缓看向右前方,身体同时微微转向右侧,唱“去”字时,头轻轻一点,所有动作做完定住不动,静等伴奏结束。《思乡》作为我国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因此要求我们在二次创作时除了具备过硬的声乐功底外,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舞台表演知识,综合多方面知识,才会达成成熟、优秀的“二次创作”任务。[4]
作者:李馨怡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