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及审美价值

时间:2022-03-25 03:46:31

导语: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及审美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及审美价值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从诞生以来,凭借其底蕴深厚的诗词韵味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曲调受到很多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也正是因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对古诗词作品的演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文化艺术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怎样传承民族的文化,让更多人通过音乐的形式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的气韵与意境,体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一件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

关键词:国学文化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审美价值

一、引言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国诗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公元前6世纪《诗经》编订成书,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彰显出我国以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诗经》以后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老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时间越久就越珍贵。今天当我们重温经典,依旧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在其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自古以来诗词和音乐就没有界限,诗言志,歌咏言,诗词用严格的韵律,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心情感,高度集中地表现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题材,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同时融合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和元素谱写而成的艺术歌曲,目前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散发着它特有的气质和光辉。本文接下来的探讨将主要结合笔者2018年6月参与的古诗词专场音乐会的心得来谈如何唱好古诗词艺术歌曲。

二、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一)深入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词曲作者。我国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诗词的基本感情。以音乐会演唱作品《我住长江头》为例,歌曲的词作者是北宋的李之仪,当时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也正是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女儿和相守四十年的妻子相继去世,在丧妻亡子、贫病交加之时,他遇到了杨姝。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红颜知己,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感慨油然而生,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我住长江头》。之后在1930年青主为《我住长江头》谱曲,借这首词寄托对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友的怀念之情。作者用悠悠江水之景,喻绵绵相思之意。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诗词的这一条情感主线,真正了解诗词表达的是什么,用正确的音色去演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二)感受诗词意境,真正走“进”诗词。傅雪漪先生认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不是单纯的唱声音,唱旋律,而是要唱语言、唱内容、唱感情、唱风格、唱神采、唱意境”[1]。唱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重要的一点是感受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美学理想,即诗意;“境”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即画境。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以音乐会演唱曲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诗人李白仅用四句诗便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送友”图。其中后面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是写景,其实却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慨。“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一点点走远,越来越模糊,最后像一个点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李白却依旧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我想这便是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曾说的“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三、演唱者需要具备的演唱能力

(一)气息的巧妙运用。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与源泉。我们上面谈到了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艺术歌曲,表达的是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歌曲采用了6/8拍,带有舞曲的风格。每个乐句都长达三小节,甚至更多。这时候演唱者需要掌握气息吸入的饱满程度,吸得太满声音会僵硬不流畅缺乏韵味,吸得太少,声音太虚就像树没有根基一样漂浮无力。在这首歌曲中为了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歌曲的流畅性,还有高音弱唱这一技巧,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灵活的气息控制能力,用积极的状态使唱出的声音流动而富有弹性。整首歌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利用好每一个气口,使气息吸扎实并且让气息沉下去,根据歌曲表达需要唱出有韵味的声音。如果气息能够运用得犹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那歌曲的流畅性和情感流露就基本具备了。(二)发声的点和声音力度的控制。古诗词的演唱不仅要求声音圆润、流动,还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让人听起来十分舒服。作品《我住长江头》的演唱也不例外。歌曲的第一句首先要结合上一点所说的把气息扎稳,其次就是需要找到胸腔和头腔两个非常清晰的发声点。只有三者同时准备好了,声音才会是圆润的、通透的。但是做到了这三点还不够,诗词到底是不同于普通的歌词,它有其特有的诗词意境和文化底蕴。因此在演唱时需要用不同的声音力度和音色来演绎歌曲。《我住长江头》整首词表达的虽是相思之情,但并不是说演唱的时候用一种音色、一种力度来处理歌曲就可以了,要尽量在音色和力度上体现诗词里情感的层次变化。比如上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可以用较弱的力度、温婉柔和的音色来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下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己”要用较强的力度和稍微明亮的音色来表现女子内心不断涌起的情绪,上下句一定要突出表达的层次感。(三)抓住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唱出古典韵味。中国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美的,它的律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节奏鲜明。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的富于意象的华丽辞藻还更重要。”[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参考歌词中的“平仄”和“押韵”,只有掌握了韵律才能唱出韵味和古韵之风。例如艺术歌曲《花非花》,歌曲按照诗词的“三三、三三、七七”的句式结构构成两大乐句,两个乐句像两个山峰一样的起伏。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根据平仄的规律,旋律往上扬,“夜半来,天明去”又回落到平和的音区,勾勒出了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歌词意境;第二个乐句由第一句发展起来,并将全曲的旋律和情感推到了高潮,然后以七度向下的大跳和级进的上行结束了全曲。诗词《花非花》在吟诵“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句时,会把“云”字稍稍使用拖腔,而歌曲在处理“云”这个字的节奏时,延长了时值,安排了两个小节,这不但吻合诗词的语气和节奏,也使音乐的节奏更加鲜明和富有韵律美了。另外,要唱出古韵之风也离不开清晰的咬字吐字,在演唱之前可以先念歌词,韵母念得越有味道归韵才会归得越好,在咬字吐字的过程中舌头一定要放松不要拱舌,这样声音才会流动出来。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凝练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精美,又同时蕴含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华美,独具东方文化特质。这些独特之处使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了不一般的音乐审美价值。(一)提高审美主体的文学修养。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题材,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我们可以在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每一处情感的微妙变化,给主体充分的自由遐想空间,领会诗词深处的意蕴。在这样一个欣赏过程中去增加主体的审美体验,提高其文学修养。例如,音乐会中演唱黎英海老师的作品《春晓》,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人联想出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加之黎英海老师根据诗词的韵律和情境为其谱曲,旋律灵动优美、细腻婉转。这样的诗词创作与音乐真正契合,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同时,畅想和抒怀便会油然而生,潜移默化间丰富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二)提高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不能只注意技巧的运用,还要加强声乐语言的训练。汉语讲究归韵,只有归韵归好了才能做到咬字清晰和基本的传情达意。相比其他题材的歌曲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还需要认真地领会诗词的意蕴,演唱出属于自己民族的风味。为了能够演唱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者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只有通过一次次的练习,演唱者有了不同于其他题材歌曲的音乐审美体验,才会慢慢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转化为一种审美能力。(三)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不断挖掘创新、不断总结的结果,它既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又显示出新时代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品质。笔者希望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研究能让学习声乐的人,声音更加平稳、连贯、有韵味。当然,在此过程中更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新一代音乐人对歌曲创作的热情。正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老师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所说:“经典重在传承,传承又重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参与进来,发扬下去,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五、结语

追溯中国的文化历史,古典诗词和音乐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给诗词一种特有的魅力,诗词为音乐创作提供独特的文学气质,经过我们一个个文学、音乐爱好者的不断挖掘、创新使得诗与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到现在为止,古诗词艺术歌曲身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及等待我们去探索创新的地方。本文仅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其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做了浅显的探讨。笔者始终认为在文化艺术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怎样传承民族的文化,让更多人通过音乐的形式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的气韵与意境,体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一件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琳琳.古诗词歌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本人举办的音乐会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李娜.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和审美价值[J].学理论,2009(13):83+242.

[3]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7-149.

[4]王希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J].齐鲁艺苑,2007(6):75-76.

[5]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2):125-126.

作者:王爱红 唐璐红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