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问云儿演唱分析

时间:2022-10-23 04:01:12

导语:艺术歌曲问云儿演唱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歌曲问云儿演唱分析

摘要:徐景新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也颇具造诣,他的歌曲创作体现了当代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主流。为了更好的表现作曲家的作品,笔者一一聆听了相关音响资料,查阅了数不多的与徐景新有关的书籍、期刊,对其的生平、创作风格、审美理念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准确的表现他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徐景新;艺术歌曲;特点;《问云儿

徐景新,上海市奉贤县人,国家一级作曲。他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为80多部电影、150多部电视剧谱写了音乐,其中20多部音乐作品获文化部等嘉奖,同时还发表了十余篇有关电影音乐方面的文章。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徐景新创作了12首艺术歌曲,都收录在《飞天——徐景新艺术歌曲选》中,《问云儿》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一、《问云儿》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

(一)诗文韵律的歌词。《问云儿》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台湾著名的言情女作家琼瑶,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她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1.歌词的局势章法复沓这种一唱三叹的章法结构在《诗经》等古诗词中用得最经常,琼瑶歌词的创作也很大程度的借鉴了这一手法,她创作的歌词都运用了这种典型的复沓结构。歌曲中的四问:“问云儿,你为何流浪?问云儿,你为何飘荡?问云儿,你来自何处?问云儿,你去向何方?”,一唱三叹,复沓的创作章法,不仅使思念之情得到了强化,突出主题,还能在回环往复的咏唱中,使全词前后呼应,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美。2.歌词的语言结构中国传统汉语、汉文化讲求一种对称的美,琼瑶在其词创作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化讲求“对称美”的特点。她创作的歌词追求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的均衡美,但又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更加自由灵活。《问云儿》中一段歌词:“在你翻山越岭的时候,可曾经过我思念的地方?当你漂流回去的时候,请把我的柔情带到他身旁。”其中既有变化的美,又体现均衡对称的和谐之音。(二)民族韵味的曲调。徐景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其曲调多以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调,有浓郁的民族韵味。从徐景新的艺术歌曲中展现出了我国艺术歌曲独有的风采。1.《问云儿》在歌曲曲调上,引子、尾声及每段乐段开头都用到了g小调主和弦中的6、3,也为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形成了很强的民族调性感。2.歌曲在引子和A段都采用了平行乐句变化重复的发展方式,起承转合的结构。其中“平行乐句”是指两个对称的乐句,它必须在旋律或者节奏中具有重复对称的因素。这一乐句结构特点与中国诗歌文学在创作章法、语言结构方面正好契合,词曲的浑然天成。(三)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徐景新在增强民族音乐素养的同时,还不断借鉴西方优秀的作曲技法,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美更好的展现出来。他在抓住民族语言神韵,把握声音色彩变化的基础上,对声音技巧做了相应的调整,汲取了美声唱法声音圆润且具有穿透力的特点,在歌曲中加入了花腔旋律的华彩乐段,从而使得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与花腔技巧二者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据了解歌曲《问云儿》被改编为艺术歌曲之前的两版本都是用纯民族或是民族加气声的感觉来演唱的,曲调风格上趋向于山歌。曲作家徐景新经过再次润色之后,借鉴了西洋曲式的创作方式,采用了类似歌剧咏叹调ABA的结构形式,收尾呼应,音乐曲调也变得更加艺术感,更细腻,更贴近人的内心。在《问云儿》的引子和尾声部分“啊”“呜”的抒情唱段作曲家也同样借鉴了西洋声乐的作曲技法,采用了音程大跳和连音花腔的写作手法,加入#4、ь7等变化音,这头尾两乐段宛若是歌者与云儿之间的一种空灵的对话,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带给歌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歌曲尾声的收尾音6的伴奏和弦不断变换,最后呈现出明亮的6、#1、3的大三和弦收尾,这种技法也是西洋和声进行中特有的,在小调旋律结尾伴奏音中加入色彩明亮的大调和弦。

二、《问云儿》情感风格的把握

《问云儿》在情感上可理解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或是对远方“她”的思念之情。声音力度由p-mf-p,p-mf-p-f-p-pp,渐强后又不断地回落,旋律音高的走势也是大跳后又不断的下行,循环往复,好似表现问云者在飘渺的云雾之中屡屡寻觅心中的那份思念,却是失落而归的心境。在7-9小节,一个八度大跳后又连续的下行,音响力度由p-f-p,表现了问云者在迷茫的雨雾中望见了一道希望的曙光,却又被云雾遮盖而去,飘渺、迷茫。a乐段间奏部分好似歌者的思绪随着云儿缓缓的飘过重重山岭,其中的四“问”层层推进,起承转合,整个乐段渗透着延绵不绝的思念之情。b乐段比前面的四“问”有更加推进了一层,呈现于眼前的景象更加具象,山岭为近景,云雾更加稀疏,分解式的伴奏音型稍显急促。“啊~告诉她,啊~告诉她…”这是全曲的最高潮,希望云儿传达自己思绪的愿望强烈而迫切。尾声处结构与引子近似,循环往复的渐强减弱,大跳后下行进行,却又有别于引子,尾声的收尾音6伴奏和弦不断变换,力度由弱到强再由强至弱,直至61小节呈现出明亮的6、#1、3的大三和弦收尾,仿佛在迷雾中透出的一丝光亮。尾声在思绪上少了引子中的迷茫、飘忽不定,更多了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尾声的结束音在唱法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歌者有较强的声音、气息的控制力,微声起音后渐强,然后又要在高音弱收。

[参考文献]

[1]施雪钧.音画如歌—作曲家徐景新访谈录[J].音乐爱好者,2006,05.

[2]于庆新.时代性、民族性、可听性—徐景新访谈录[J].人民音乐,1995,11.

作者:罗敏 单位:福建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