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发展论文:满族民歌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2-03 10:33:34

导语:民歌发展论文:满族民歌继承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歌发展论文:满族民歌继承与发展

本文作者:李鑫李世纲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小调满族民歌中以小调体裁数量为最多,这个题材不仅触及到历史题材,而且也反应当代的现实生活。满族人民英勇好战,这种崇尚武功的精神渗透于满族人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反映在满族民歌之中,小调《军歌》就及其具有代表性。满族自古就有尊老敬上、礼貌待客的传统美德。在一些群体性的大型活动之中,大都离不开民歌。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祭祀歌”,在祝寿或结婚仪式上演唱“空齐歌”,在丧葬仪式中唱的“哭丧调”等等。满族的小调曲调活泼,情节生动,风趣幽默的诙谐歌曲也颇具特点。例如《拜年调》、《打花名》等,在人物神态的刻画和语言的表达上都较为准确细致。此外流传的现代民歌,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族的生活。如《六月探妹》、《四季抗战歌》、《新五劝》、《黑龙江好地方》等等歌曲,都倾吐了满族人的理想和爱憎。儿歌与其他民歌一样,满族儿歌的内容除了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至今流传的儿歌有《摇篮曲》、《对花》、《压板歌》、《庄稼十花名》等,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摇篮曲》。由于《摇篮曲》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在满族妇女中流传,因此唱调是多种多样的。《摇篮曲》的唱词一般都比较简练,而且大同小异,最初都是用满语演唱的,但随着满族人逐渐放弃民族语,现在流传下来的《摇篮曲》大都是用汉语演唱的,能够用满语演唱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不管语言如何变换,《摇篮曲》的曲调形式基本上没有改变,满族的《摇篮曲》,是最富满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之一。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人口耳相传的结果,不仅为我们保留下了极好的满族音乐,也保留了极好的满族古歌,同时也构成了满族独特的育儿风俗。萨满神歌“萨满神歌”是满族萨满祭祀时所演唱的歌。由于神歌与萨满教同时产生,因此有了萨满教,就有了神歌。所以萨满神歌更能代表满族早期音乐形式。每逢丰收吉庆之日,满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演唱祭祀调,祭祀仪式的主司者便是萨满。祭祀活动多则三天至五天,少则也得两天,祭祖时主人家请“萨满”和“扎力”来家里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萨满”头戴神帽,身穿神裙,腰系神铃,手击神鼓。随着《祭祀调》的节奏且歌且舞。各地区和各姓氏的“萨满”在祭祀仪式和演唱程序上各有不同,因此也多种多样。与其他类型的满足民歌不同的是,满族萨满音乐有比较固定的曲调形式,神歌大多是用满语保存下来的。

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满族民歌中的调式、音阶构成的特色以五声音阶和五声性调式构成的歌曲最为常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民歌在清朝时期虽然很繁荣兴盛,但到了清末,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民歌都发展成了说唱和戏曲,只保留下来很少一部分。除了萨满神歌以外的劳动号子、小唱以外,民歌还采用规整的五声音阶,音程的构成形式大多数都以大、小三度音程为主,音域多数在八度以内,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歌都使用五声音列,很少出现七声音节。在萨满神歌中多数是多采用三、四声的调式音阶,有时也有二声调式音节的出现。满族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其内容与人们现实生活情况紧密相连。既有反映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内容,也有表现独特民风民俗和民族性格的歌词。歌词有纯满语的,也有满汉兼用和纯汉语三种。满族民歌经常采用以三音组为基础的各种基本调式,如以宫调式、商调式较多,其中强调以三音向上级进组成的旋律较多。由于调式功能性不强,在调性的转移上简洁明了,不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因此宫商角三音小组是满族民歌曲调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演唱方面,满族民歌的唱法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大致可分:真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等。以真假声结合唱法为例,在演唱时根据风格的不同,随时调整唱歌状态,大大提高了歌唱能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拓宽了演唱音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唱法一般运用在号子、山歌和小唱中。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演唱效果的运用,才使得我国各地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民歌除了部分被汉族汉化以外,传承下来的很少。满族民歌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当今不仅要很好的传承下去还要开发新的演唱方式以适应当代审美需求,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融合环境下的满族民歌新发展

汉、满及所有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兄弟姐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满族受到先进的汉民族的影响,两族人民的共同性愈来愈多,其中一部分满人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从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上看,其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因此,满族民歌是诗歌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当人们的思想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时,民歌是最直接抒情的工具,在这种艺术审美交流中,人们的情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也实现了民歌的自身艺术价值。这种自然的融合,乃是正常的、进步的现象,是人类向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满族的文化虽然出现了与汉族融合的新局面,但是也不能否定满族民歌在新形势下的客观存在。首先从民族学角度看,既然民族存在,那么其文化就一定还存在。作为民族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之一的音乐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音乐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上层建筑,常常起到维系一定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因此音乐文化在满族融合的特殊政治社会环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后,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一个民族距离现代文明社会越远,生产力就越落后,其民族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就越为密切。

满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与满语的影响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满族独特的民族品质渐渐消失。满族民歌有着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曾经对中国北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音响。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一些古老的民歌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因此逐渐消失。满族社会生产由渔猎方式转变为以农耕为主,也使其文化慢慢向农业文化转变。但是,由于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地区,数量不多的古老的满族民歌得以保留。这也成为我们现今唯一能够搜集到满族民歌的地区。但是影响总是相互的。汉族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满化”。由于历史原因,人们习惯上把汉族中流传的民歌视为汉族固有的,不肯承认在汉族中的满族因素。民族总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分化和融合。中华民族便是生息在中原大地上的祖先五千多年来不断繁衍、迁徙、融合的产物。作为他们的主体,汉族更是如此。今年来,由于满族语言的汉化以及满族民间歌手的相继谢世,如何挖掘保护满族民歌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满族音乐应该顺应历史趋势,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歌的特色,从而顺应不断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