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之佛艺术观念
时间:2022-11-14 10:15:01
导语:浅谈陈之佛艺术观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来源于陈之佛先生的文章《艺术在非常时期》,即从战争时期具有重要作用的文章入手,研究陈之佛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如今学术界对于陈之佛先生艺术贡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工艺美术的先驱者”和“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两种身份方面。但是对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艺术教育,相比较而言关注度明显不够。如今,我们需要对陈之佛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等进行研究,来审视其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艺术;非常时期;作用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还能读到陈之佛先生这一篇朴实中肯的文章实属荣幸。张道一教授说,陈之佛先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在美术教育上,他曾在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地的高等学校中分别开设了14门艺术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美术的历史和理论,也有创作和技法,当然更多的还是图案和工艺美术”。陈之佛先生无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著名艺术教育家。从他留学日本,1923年3月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毕业,学成归国接受上海东方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开始,到他66岁逝世,前后长达40年的时间,可谓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事业。陈之佛先生40年的艺术教育历程,执教过我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大部分较为知名的艺术院校,或长或短地参与了这些院校的教育建设。《艺术在非常时期》写于抗战时期,开篇就说道:“在非常时期而谈艺术,似乎‘不合时宜’。真的,有许多人说,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还有心肝玩弄那一套‘不急之务’么?艺术品这种东西,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御敌不可以为子弹。这种东西,不过粉饰升平,供有闲阶级的玩赏而已,大概我们都也听到这些话了?就是艺术家本身也有一部分的人,在这个时候,干得好似十分苦闷,他们以为自己的学问和技能不能直接贡献于这个大时代,以尽国民应尽的责任,良心上未免受了谴责,而自视其作品,也觉得没有生命了。那么,在这个非常时期,艺术是可以置之高阁了,许多艺术家都成为时代的废物了么?”首先就提出了对在非常时期谈艺术“不合时宜”观点的质疑,在那烽火连天的时代,民众对于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保守甚至是极端的。这样的极端来自人们对于艺术本身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毕竟在当时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在人们心中,物质的价值是远远大于精神的。人们理所应当地更加相信一碗米饭带来的真实力量,而不信艺术这种高高在上的虚幻东西能改变生活。紧接着,陈之佛先生便开始辩驳“不合时宜”这一观点,他说道:“这倒还不致如此。一般人颇以为此时对于直接有关于抗战的宣传艺术品,还有相当的艺术上的价值。他们觉得画出一幅血淋淋的被敌人屠杀的情景,是艺术;他们觉得听到几曲救亡歌行军歌的声音,是艺术。不错,这是最适应于抗战的现时代的,这是在现实状态中最需要的艺术品。不过,我们对于艺术的认识,还应该钻入更深层里去,如说艺术的效用,尽在乎此,则亦未免太不了解艺术了。
现在一般人对于艺术的见解,我以为是一种偏见,这显然不是正当的态度,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绝对错误的。艺术在非常时期,一样有他的重要性,艺术的效用,绝不止于宣传,也必然的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所在。‘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抗战需要艺术,建国也需要艺术。艺术的效用不完全在表面,其深层里更不知不觉的与国家民族有莫大的关系。”在此,陈之佛先生明确地指出了一部分人对于艺术的偏见和错误,明确地表明了自己态度,认为其实越是非常时期,艺术的效用越大。以下为了充分论证这一观点,陈之佛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从前希腊于战胜波斯之后。大政治家Pericles训练雅典的市民的例子和日寇侵华的例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其中原因固然太多,如国家积弱太甚了么?政治欠修明么?国防欠巩固么?但是这些是表面的。”陈之佛先生点明了艺术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是“人”的问题。继续剖析“人”的问题,核心是“人心”。如果被“利害”迷惑,则非常容易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自各个方面,一个小的个体组合起来,可能就会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大麻烦。陈之佛先生借用朱孟实先生文章里一段来说明美化人生必须首先美化人心。朱孟实先生在其《谈美》里说:“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人仿佛只要饱食暖衣之后,一切坏的方面,都会改善的。是的,人生固然需要衣食来维持生命,然而还需要精神的粮食。没有精神食粮的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已到了残废的状态,它的形骸随还存在,生命实际已经枯竭了。人心之坏,的确非用“美”来医疗它不可。这里提到关于艺术的精神的概念,什么是艺术的精神呢?是一种“出世的精神”。何谓出世的精神呢?现代人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作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陷入烦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在原文中这样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为着人类更有高尚纯洁的企求,精神上的修养。艺术就是人类精神食粮中最重要的一种。所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养成出世的精神需要艺术的修养,因为艺术的意识是超逸的,它与利害关系绝缘而孤立,如果人心能跳出利害的圈套,换句话,就是人能以艺术的精神去领略一切,便是保持着自己的人格而为纯正的人了。如此,则人之所作为,断没有不成就的。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民族,也自然繁荣了。”
笔者认为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紧接着陈之佛先生讲到艺术的修养的重要性,他首先从分析什么是“假艺术家”谈起,他认为“假艺术家”是没有艺术修养的人。说得再明确一点,艺术修养也许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艺术人格,一旦人缺少这样的人格,那么社会乃至国家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陈之佛先生重新回到主题,强调艺术在非常时期并不是废物,反而在这样非常的时期,艺术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其重要性在于可以救济人的心与精神,从而塑造坚韧的人格。此外,他还提到了手工艺生产的重要性,因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中国的产业拥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而手工艺又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所以,手工产业的改良及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当时由于手工制品形式拙劣而无法输出海外,这对于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求胜的国家来说,“美化”手工制品的形式便成了当时重要的参考因素。当然,陈之佛先生也在最后鼓励各位艺术家不要灰心,因为艺术在非常时期绝非废物,也不该被人鄙弃,需要各位艺术家加倍努力。
作者:苟莹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榆.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 上一篇:试析民间艺术课程的儿童化策略
- 下一篇:摄影艺术创作个性的优化